科技创新为基层基础建设提供强大动能 2016年度山东公安科学技术进步奖部分一等奖项目风采展

18.01.2017  15:05

编者按 近日,2016年度山东公安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揭晓,共评出99个奖项。其中,应用技术类一等奖10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35项,公安软科学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本报对部分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以发挥其对公安科技工作的导向作用,推动山东省“科技强警”战略深入实施,为深入推进基层基础三年攻坚战提供科技动力和保障。

山东省移动警务应用平台:

攻克信息安全交互、应用资源共享等难题

随着“互联网+”理念持续深化和普及,2014年以来,山东省公安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全力打造移动警务系统建设应用新模式,以云计算、大数据、核心加密等13项前沿技术为支撑,建设移动警务应用平台,攻克了公安信息安全交互、应用资源共享、虚拟化应用等难题,研发的开放式服务、安全接入融合、虚拟化应用、二代居民身份证解析等移动应用功能走在了全国前列。

根据公安部移动警务系统建设应用工作部署,山东省公安厅协调移动、联通、电信运营商,建设了全省统一的移动警务接入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了开发模式各自为政、技术标准各成体系、软件开发不规范、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分散等问题。创新应用组件化、功能模块化、服务定制化研发,省公安厅重点研发支撑基层基础工作的综合性通用应用,各地公安机关负责本地化、个性化应用开发。2014年以来,省公安厅围绕智能化搜索比对、信息服务交互等应用需求,研发了“警务千度”、人员核查、人像比对、信息查询、警务微信、信息推送等63个基础综合移动应用和证件解析等5个移动应用功能组件。济宁、潍坊、烟台、东营、泰安、滨州、枣庄、淄博等市结合本地公安工作应用需求,与省公安厅研发同频共振,依托全省统一的移动警务支撑平台,开发了信息采集、移动执法办案、110接处警等86个APP应用,全省移动警务初步形成“根深、干强、枝繁、叶茂、果多”的建设应用格局。

2015年5月,山东省移动警务应用平台上线运行。省公安厅召开全省移动警务工作会议,组织了23次应用宣讲和专题培训,强力推动移动警务建设应用。民警应用热情日益高涨,实战效能更加明显,民警工作逐步由脚上“奔波劳顿”转向指间“方寸掌控”。

目前,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和部门依托省公安厅平台注册用户98615人,累计查询信息3173万次,采集各类信息1536万条,服务侦查破案628起,抓获各类在逃人员和违法嫌疑人员264名,查处车辆违法2817次。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地移动警务终端查询量已超过固定终端,青岛人均月查询信息75次、采集信息63次,月均比中重点人员70人次;济宁人均月查询信息63次,潍坊人均月查询信息46次。

全省统筹移动警务应用平台建设,使信息获取、业务办理实现了便捷化,民警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公安信息,使基层基础工作摆脱了对固定场所、固定终端的依赖,改变了民警以派出所、警务室为中心的传统工作模式,提高了民警工作效率,提升了警务运行效能,在反恐维稳、侦查破案、社会治理、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关链接▲▲▲

警务微信

警务微信为民警开辟了业务交流、工作交互的新路径,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通信功能和强大的安全保密性能,以及应用下载、警友圈、公众号、实时对讲、阅后即焚等特色功能,得到了基层民警的广泛应用。

移动“警务千度

移动“警务千度”规模化应用效能凸现,民警在智能搜索框中只需简单输入模糊身份证号码、姓名或手机号码等任意信息,或通过NFC扫描二代身份证、拍照识别身份证号码、汽车牌照等手段,可实现一次性查询,快速展现40余种关联信息,全警日均应用13万次。

移动人像比对应用系统

移动人像比对应用系统提升了民警工作效能,基础工作中采集的人员照片通过与人像数据库快速比对,几秒钟内可视化展现比对结果。仅2016年,民警就利用移动人像比对应用系统,锁定查控重点人员257人。

移动警务虚拟化应用

移动警务虚拟化应用减少了移动警务软件开发的繁琐性,能够把公安网Windows应用(C/S)、Web应用(B/S)等应用系统直接无缝平移到移动警务终端上,可快速访问公安网页和办公应用、警务综合等应用系统,直接调用公安网认证服务。

二代身份证核查比对系统

二代身份证核查比对系统利用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具备方便、快捷、准确、价格低廉等特点,支撑全警信息采集和二代身份证信息核查比对。

 执法办案闭环管理系统:

 “六大平台”有效规范执法活动

闭环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关键点持续跟进的“监测—纠偏—再监测—再纠偏”,形成一个封闭回路,实现企业生产的低成本运行和高质量产出。山东省公安厅借鉴现代企业闭环管理理论,依托警务云平台搭建,采取省厅一级建库、省市县三级应用架构,统一版本、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方式,研发了执法办案闭环管理系统。

该系统注重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对接110接处警系统等30个相关业务系统,优化升级执法办案与管理流程,将执法办案与监督管理融为一体,有机融合了信息流、业务流、管理流。该系统是全国首个以闭环管理理论为基础,部署在“”上,采用大数据分布式存储技术、研判技术的执法办案监督管理系统,首创闭环管理理念下的执法活动智能纠偏技术。

执法办案闭环管理系统分为执法办案和闭环管理两大模块,两大模块之间互联互通、一体运行,具备“六大平台”功能。

一是执法办案平台。优化升级原执法办案系统14项功能,进一步贴近基层执法实际,实现便捷、高效执法。二是监督管理平台。科学设定10项闭环监督功能,设置56个规定动作、102个审核监督点,变事后监督为实时、同步的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和整改执法问题。三是受立案平台。打通前端警情管控,对所有警情实行分流控制,对所有案件进行统一登记和审核监督,强化源头管理,规避了案件“体外循环”风险。四是“两统一”工作平台。公安法制部门通过系统对刑事案件统一审核、统一出口,将采取强制措施、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移送审查起诉等重点环节纳入实时监控,有效防控执法风险。五是执法数据汇总分析平台。通过监控考核执法办案数据,实现趋势化、动态化、可视化自动分类统计和分析预警,形成执法办案大数据,服务领导决策和治安风险预测、预警。六是执法考核平台。系统自动统计个人和单位110接处警、完成规定动作、审核审批及办案的数量和质量,生成个人和单位执法档案,做到执法、审核全留痕,为严格落实民警执法责任提供重要依据。

与以往执法管理系统相比,该系统的执法办案模块功能更加高效、实用,简化了办案审批流程,提高了信息自动复用度,能够缩短民警三分之一的网上操作时间,减轻了民警负担,实现了执法办案贯通性、便捷性、服务性、拓展性优化,达到智能化办案,可以更好地满足基层民警执法办案需求。闭环管理模块监督功能更科学、严密,通过对执法程序和执法实体设定规定动作和实施考核,对执法办案活动实行定性、定量、结构和分级控制,强化执法源头监督,执法活动和审核监督全程记录,有效减少案件网下流转等问题,实现同步质量管控、同步预警分析、同步监督考核、同步跟踪问责,有效避免了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不安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的发生。

从实践情况看,执法办案闭环管理系统从机制和源头上有效解决有案不立、立案不实和执法瑕疵等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统一案件入口,有效解决如实受立案问题。系统对接110接处警系统,所有警情录入后均进入系统“体内循环”,规避案件“体外循环”风险,受立案不实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自系统运行以来,试点单位录入受理行政案件11788起,同比上升54.7%;受理刑事案件8911起、立案7909起,同比分别上升10.8%、5.1%。

——通过对案件办理的精准控制,规范了执法活动。通过设定行政、刑事案件规定动作和常见案件指导动作,对案件办理流程实施精准控制,对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实行分色警示、跟踪整改、及时纠偏,实现“一个流程办案、一个标准衡量”。

——通过重点执法环节的监督管理,强化了执法风险管控。系统从受立案到案件移诉,设定102个风险监督点,通过自动统计、分析,及时发布风险“天气预报”,从源头上防范执法风险。增设领导干部干预执法办案记录模块,办案人员、审核审批人员可在办案的各环节随时记录案件被干预情况,延伸监督触角。

——通过优化办案系统,提升了执法办案质效。通过实时监督、预警提示、执法指引等功能,使民警在办案过程中能够“按图索骥”,有效提升案卷和办案质量。

——通过及时反馈执法结果,提升了执法公信力。系统通过执法办案公开、回告、回访功能,及时推送案件查询信息,反馈执法结果,供特定对象登录查询。

激光技术在勘查微量生物痕迹物证领域的应用研究:

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可为侦破命案提供重要支撑

激光技术在勘查微量生物痕迹物证领域的应用研究项目,是利用激光的高亮度和高纯度特性,通过激光照射诱发痕迹物证发光,现场勘查技术人员通过对发光的痕迹物证进行影像提取的方法,达到获取现场发现和锁定犯罪物证的目的。

激光勘查技术对于现场勘查领域主要贡献表现在3个方面:发现汗渍手印痕迹、发现生物遗留痕迹、发现血渍斑痕,有利于现场勘查提取DNA。本项目技术对于有效收集证据、精确锁定证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激光勘查是刑事勘查领域最新技术手段,主要用于发现渗透性客体上的微量生物痕迹物证。根据现场寻找浅显指纹痕迹和微量DNA痕迹的需要,本项目依照现代物理荧光辉映理论,选择使用针对性光谱的激光光源照射目标物体,激发痕迹物证物质中的氮原子产生荧光辉映,通过发现痕迹物质的荧光辉映,发现痕迹物质的存在位置,借此方法提高现场勘查工作效率。

创新点一:通过激光照射下的荧光辉映显现技术,寻找和判断生物痕迹物证的存在。微量痕迹物质中的氨基酸等物质成分,在特征光谱激光的照射下,其中的氮原子会产生特定的荧光辉映。使用截滤提取手段获取这些荧光辉映,就可以直接观察到指纹痕迹的荧光图像。利用以上科学原理,经过不断研究改进,现在已经形成了贴近现场勘查实战的系列成型装备。

创新点二:贴近实战、世界领先的专业激光设备。本项目激光勘验设备,采用完全国产的高增益固体半导体激光元件,集合并用多束并行集光技术、多相复合混光技术、漫射阻尼匀光技术,使得本项目产品成为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重量最轻、技术最先进、显现效果最好的刑事现场专业装备。本项目激光勘查设备和美国同类产品相比,光输出强度超过美国产品1.5倍,光均匀指标超过30%,设备体积和重量只有美国产品的三分之一,成本大大低于美国产品。

创新点三:疑难客体上的犯罪痕迹发现技术。为了勘查多年复杂命案积案现场,研发人员研究了针对犯罪分子粉刷墙面覆盖罪证的课题,开展了粉刷覆盖后的血渍痕迹和指纹痕迹的发现方法研究;研究了针对犯罪分子清洗带血物证的课题,开展了汗渍指纹发现方法研究;研究了针对犯罪分子清洗带血渍手掌、清理凶案现场的课题,开展了棉布指纹痕迹的发现方法研究;研究了针对犯罪分子偶发行凶课题,开展了针对砖头、石头、木棍等可能凶器上的汗渍指纹发现方法研究。上述课题研究均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在复杂客体上的微量痕迹物证都是传统勘验技术难以发现的。本项目技术为打开勘验领域里的死角、提高命案积案侦破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案。

创新点四:本方案技术保留完整的DNA特征。刑事勘查规范规定,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的刑事物证,要保留完整的原始物证数据。为此,该项目专门针对如何保护物证DNA特征数据进行了操作方法研究。通过烧制红砖(可能凶器)作为实验样本,在其上按捺指纹,然后针对样本进行生物荧光显现处理,提取激光照射3分钟、10分钟、20分钟生物痕迹物质进行DNA特征数据检测。经过实验研究并有DNA测序报告证明,通过激光照射和荧光显现处理后获得样本DNA数据的正确性不受影响,痕迹物证仍然保留完整的DNA生物特征。

2015年3月,全省部分县市试用“激光技术在勘查微量生物痕迹物证领域的应用研究”的方法;2016年初在全省推广应用,对132起未破命案积案现场及所提取的物证重新勘验,在41起案件中提取到了能够认定犯罪嫌疑人的新证据。

目前,基于激光技术的现场勘查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建有完整的“现场勘查、证据提取、实验室鉴定”技术方案支持和技术措施保证,本项目激光勘查技术成果已经在众多的实际案例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平度市公安局使用多光谱激光物证勘查仪在沉积10年的凶杀案件复勘现场,在经过犯罪嫌疑人冲洗过的地面上发现了沉积10年的血迹痕迹,同时在复勘现场的书桌上发现了10年前经过擦洗灭迹后的血迹痕迹,为重新侦破这起陈年积案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岛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

路网均速提高约9.71%

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坚持以民意为引领,按照“打造国际一流”的标准和国内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工程的要求,投资约5.9亿元建成了青岛市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系统运行以来,在缓解交通拥堵、服务市民出行、服务社会面防控以及服务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经第三方调查,市区整体路网平均速度提高约9.71%,通行时间缩短约25%,高峰持续时间减少11.08%。

青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注重顶层设计,在全市构建以数据中心为枢纽,以智能管理、综合应用和信息服务三大平台为核心,以信号控制、综合监视、信息采集、交通诱导、交通执法、安全管理、指挥调度、服务信息发布等八大系统为支撑的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智能交通的全面应用和深度应用,提升了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通过对交通流量检测和分析,系统按照“缓进快出、需求控制、平峰协调”的控制策略,搭建单点优化控制、绿波控制、区域控制等“从点到面”的交通信号控制模式;对全市36个早晚高峰经常出现拥堵溢出现象的路口,创新实施“瓶颈溢出”控制。同时,在指挥中心对主干路口和周边局域关联路口进行信号远程控制,解决局域交通流密疏不平衡现象,达到交通流均匀分布的效果,道路通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依靠系统交通流量智能分析技术、常态拥堵分析技术、路网拥堵规律再现技术以及违法规律分析技术,可准确识别交通拥堵“热点”、事故防范点,借助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平行管控系统,进行全市路网宏观仿真及643个路口微观仿真,对优化方案的改善效果进行提前认知,使交通优化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据对主干路公交通行数据进行测算,城区公共交通通行效率提升了约30%,乘坐公交出行人数提升了4.8%,交通违法查纠率提升了近40倍。

该系统通过扩展应用电子警察和视频监控等设备,运用高清视频分析、车辆号牌自动识别技术,实现对10种交通违法行为的实时抓拍取证,提高了路面执法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运用行业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等先进技术,实现百亿级过车数据精确检索1秒内、模糊检索3秒内、图像特征检索1分钟内响应,可快速、及时、准确锁定目标车辆动态轨迹,服务社会治安防控大局。

根据“警力跟着警情走、扁平化指挥、网格化管理”的原则,他们将全市划分调整为50个警区,建立了“点巡结合、以巡为主”的路面勤务模式,实现警情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自动发现警情准确率达到90%以上,警情发现率提高75%,城区警情出警缩短至10分钟。

利用大数据技术,该系统可以对过车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对特定车辆行驶轨迹进行回放,实现了对套牌、肇事逃逸等重点车辆的实时报警、快速布控。

同时,通过GPS定位、实战勤务指挥平台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民警在岗率、报备率、工作量的综合考评和量化考核。

该系统首次创造性、大规模复用2000个过车检测设备,收集车牌数据等信息,借助“交通拥堵计算核心软件”进行融合计算,每5分钟通过全市交通诱导屏、微信、手机APP及网站、交通台等渠道,对外实时发布动态路况、交通违法警示等信息,向出行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精准化、实时化的信息服务,准确、有效地诱导车辆避开拥堵路段,合理选择行驶路线。据统计,信息服务准确率高达90%,准确性和及时性比行业高出20%。

2015年9月,该项目获得“2015年IEEE国际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应用奖”,是国际智能交通科研与应用水平最高荣誉奖项之一。2016年9月,该项目被公安部交管局评为“2016年交通出行服务十佳创新案例”。

视频智能识别和分析系统:

实时分析识别视频目标

基于大数据警务云+自主深度学习的视频智能识别和分析系统,是威海市公安局与省公安厅刑侦局为进一步深化视频监控侦查应用、提升智能化办案水平而联合研发的。该系统主要包括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动态人脸识别子系统、基于过车图像二次分析技术的车辆信息特征提取子系统、基于视频图像分析处理和目标检索技术的视频侦查子系统,实现了对视频中人、车、移动目标的实时分析与识别,为公安侦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视频监控系统已经成为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海量视频资源的增加,传统视频监控的实时监控和录像查询,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对高科技犯罪侦查破案的需求。威海市公安局和省公安厅刑侦局立足长远,研发了“基于大数据警务云+自主深度学习的视频智能识别和分析系统”,将计算机视觉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从目标侦查到身份确认的全流程自动智能化处理,大大减轻了民警工作负担,提高了案件侦破率。该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视频侦查分析的二次革命,将图像分析应用向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发展。

该系统吸纳了国内外主流算法的不同特点,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开发了面相探测算法、特征识别引擎、超分辨率重建等图像高级处理方法,解决了目前视频图像分析应用中速度慢、耗资源、干扰因素多等国际性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对复杂图像的快速识别和比对能力。

通过实际测试,车辆特征识别子系统的车辆标志物识别率达到90%,车辆品牌、型号识别种类达到140种、2000多类,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和地区目前水平;人脸识别子系统的人脸检测率达到99%,人脸识别率达到99.77%,均居世界领先水平。系统采用的生物识别技术,在国内公共安全领域规模化应用中尚属首例。

该系统立足威海实际,与省公安厅“警务千度”人脸识别系统完成对接,可实现对重点人员的实时监控与报警。全市设置的100个人像识别摄像机运行正常,测试效果良好,在2016年威海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系列赛的安保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对接了全市治安交通卡口、简易卡口共计2278路,2016年9月在威海市公安局试运行以来,共识别套牌车辆17辆,布控识别嫌疑车辆39辆。

该系统的成功应用,实现了监控系统对异常事件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实时报警、对历史图像的智能检索等高级功能,不再需要使用人海战术对视频信息进行人工分析,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有力推动了科技强警目标的实现。据介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该系统必将成为全警侦查破案的重要工具,推动公安视频智能化应用从“看得清”向“看得透”过度,实现案发前的预警、预报和预知,对提高威海市治安智能化管控水平和视频侦查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