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20年】德州农业20年由靠天吃饭转型旱涝保丰收
1995年是德州撤地设市第一年,当时的德州农业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民只盼风调雨顺。然而经过20年的发展,德州农业已经不再屈服于“天”,到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的历史纪录。2014年德州蔬菜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三,食用菌养殖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在这些成就背后是德州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95年的337.4万千瓦上升到2014年的1439.89万千瓦,增长了4倍多,排灌动力机械增长了29%,农村用电量增长2.9倍……
“重农抓粮”向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大方田引领转变
如今的德州已经由过去“重工轻农”向“重农抓粮”转变。市政府把粮食生产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评体系,明确提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的“三要三给”指导思想,市委书记吴翠云亲自担任粮食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主任,将粮食高产创建列为“一把手”工程。
同时,德州还是农业部五个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齐河、临邑、陵县是农业部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县,临邑县翟家镇、平原县腰站镇是农业部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镇,此外又选择了100个重点乡镇开展粮食高产创。其中齐河县建成的50万亩大方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高产创建示范方。目前,全市万亩以上高标准大方田达到76个,其中10万亩以上大方田11个。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水平提高
如今,随着土地流转步伐加快,促进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53.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65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8家,省级示范社159家;家庭农场达831家,经营土地面积17.5万亩;100亩以上种粮大户536家,经营耕地面积20万亩,最大的一户经营面积达4.2万亩。
同时,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00多家,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45家,市级315家。2014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800亿元、利税186亿元。高效特色农业蓬勃发展,2014年,蔬菜总产1200万吨,食用菌总产45万吨,全省第一,水产品总产10万吨。生态休闲农业亮点纷呈,目前,全市共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齐河县入选农业部现代生态农业基地清洁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全省唯一。
20年的发展,德州农业生产已经由以人力为主向以农业机械为主转变。二十年来,德州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农业生产“人力+牛力”的局面。截止2014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1520万千瓦,农机总值77亿元;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91.2%,居全省第一;小麦机收率达到99.8%,玉米机收率达到94.8%,“日耕百万亩田、日收百万亩粮”成为现实,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科技资金保障让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如今德州农业的生产已经由过去“藏粮于仓”向“藏粮于技”、由过去“广种薄收”向“科技增效”转变。与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签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国际国内50多项先进科研成果在我市试验推广。现代种业蓬勃发展,宁津县成为全省唯一的小麦繁种基地县,全市38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级及省级以上审定,其中国审品种11个;我市自主培育的小麦良种“良星99”被列为国家冬小麦新品种审定标准对照品种,成为小麦新品种审定的国家标准;“良星66”成为全国第一个获 “双国审”,并跨三个生态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填补了我国小麦品种跨三个生态区生产种植的空白。以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为依托组建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唯一,亚洲最大;2015年2月16日,国家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乐陵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德州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小麦“一喷三防”、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基本实现全市全覆盖;年均开展各类农民科技培训20万人次以上,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明显提高。
在资金上,2006年,农业税正式取消,农业生产结束了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同时,强农惠农政策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群众开始尝到“拿钱种地”的甜头,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不断高涨。2004年以来,我市共落实各类农业补贴76亿多元;2008年以来,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投保总面积5825.7万亩,落实小麦、玉米、棉花三大农作物保费5.47亿元;2010年以来,我市共争取上级无偿惠农资金83.2亿元。
附:德州农业20年大事记
1994年:9月11—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夏津等县(市)考察棉花生产。
1995年:12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到庆云视察农村工作。
1996年:6月18-19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春亭到齐河、禹城、夏津等县市农村视察“三夏”工作。
1997年:
5月9日,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到禹城市视察。
5月8-10日,第五次全国农区发展畜牧业座谈会在德州市隆重召开,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向大会发来了贺信。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作了重要讲话,时任省委书记吴官正、省长李春亭到会看望了与会人员。
9月26日-28日,时任省委书记吴官正来我市农村考察,重点考察了秋收秋种和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1998年:3月30—31日,时任省委书记吴官正来我市调研。
2003年:3月?22日—2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考察山东飞达集团生产情况,并检查德州抗旱工作。
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正式废止,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走进了历史。全市粮食总产108亿斤,首次突破百亿斤大关。
2007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吨粮市”,粮食总产116亿斤,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2009年:2月,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来德州市视察指导“三农”及小麦抗旱春管工作。
全市粮食总产144.2亿斤,小麦、玉米单产合计1061.4公斤,成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
2010年:
1月14日,农业部、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亩产过吨粮经验总结会议。10月,我市山东良星种业培育的小麦品种“良星66”顺利通过了黄淮南片国家审定,成为全国第一个获 “双国审”,并跨三个生态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填补了我国小麦品种跨三个生态区生产种植的空白。
11月,我市临邑县翟家镇孙汉服村村民孙丰忠以夏玉米亩产 1029.6公斤的优异成绩成为2010年“山东粮王”。
在全国率先提出整建制县粮食高产创建,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50亿斤大关。
2011年:
全市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推进委员会正式成立,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担任主任,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列入“一把手”工程。
2月7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来我市视察小麦旱情。
4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专程来我市考察小麦苗情长势及夏粮生产情况。
4月26日,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专题培训班在我市成功举办。
6月1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来我市陵县检查指导麦收工作。
11月22日,临邑县农民魏德东以夏玉米亩产973.4公斤的优异成绩成为2011年度“山东粮王”。
2012年:
4月1日,全国小麦春季田管暨高产创建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百万亩玉米免费统一供种项目;德州被确定为全国五个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粮食总产162.8亿斤,实现“十连增”,再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10月11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来我市调研 “三秋”生产。
2013年:3月,全市第一家家庭农场——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注册成立。
在全国率先提出“玉米千亩吨粮”增产模式攻关理念,粮食总产166.5亿斤,第三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创造的“八步工作法”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
201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我市视察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粮食总产173.3亿斤,实现“十二连增”,连续六年“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第四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齐河县20万亩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核心区全年粮食平均亩产1502.3公斤,率先在全国实现大面积“吨半粮”。
2015年:1月,我市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