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17年济南市小麦秋种技术意见的通知  

27.09.2017  21:36
          各县区农业(农发)局、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局:         秋种是小麦种植的基础环节,事关整个小麦生产的大局。为全面提升小麦秋种播种质量,提高小麦种植水平,市农业局研究制定了《2017年济南市小麦秋种技术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要及早谋划,大力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逐步促进小麦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要通过技术培训、技术宣传等多种形式,把各项关键技术措施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为夺取明年小麦丰产丰收打好坚实基础。                 附件: 2017年济南市小麦秋种技术意见                               济南市农业局                     2017年9月22日        
        附件:         2017 年济南市小麦秋种技术意见                 今年小麦秋种工作总的思路是:以绿色高产高效为目标,以适期规范化播种、宽幅播种、播后镇压为主推技术,提倡小麦生产技术集成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播种质量,奠定小麦丰收基础。切实抓好六项播种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四项绿色节本高效重点技术。         一、 播种关键技术         (一)精细整地         近几年,小麦苗期受旱、受冻的经验表明,耕后耙地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环节。耕作整地总的原则是以隔年耕翻或深松为基础,旋耕、耙、耱(耢)、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作业相结合,正确掌握宜耕、宜耙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作业质量。         一是深耕深松。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松散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近年来,随着翻转犁的出现,解决了土壤深耕出现犁沟的现象;随着机械牵引动力的增加,深耕翻可以达到30厘米左右。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渐加大机械深耕翻的推广面积。         二是少耕免耕。以传统铧式犁耕翻,虽具有掩埋秸秆和有机肥料、控制杂草和减轻病虫害等优点,但每年重复工序复杂,耗费能源较大,在干旱年份还会因土壤失墒较严重而影响小麦产量。因此,对于播种前的土壤耕作可以2-3年深耕一次,其他年份采用“少免耕”,包括旋耕或浅耕等。         三是耙耢镇压。耙耢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深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部分地区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先耙耢镇压再播种,会导致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造成冬季黄苗死苗。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因此,各类麦田小麦播种后视墒情应该及时镇压,鼓励各地开展小麦镇压对比试验示范。         四是科学确定畦田种植规格。实行小麦畦田化栽培,有利于浇水和省肥省水。因此,各类有水浇条件的麦田,一定要在整地时打埂筑畦。但目前我市不同地区畦的大小、畦内小麦种植行距千差万别,严重影响了下茬玉米机械种植。因此,今年秋种,各地应充分考虑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按照下茬玉米机械种植规格的要求,确定好适宜的畦宽和小麦播种行数和行距。全市重点推荐以下两种种植规格:第一种:主要在水浇方便的黄灌区,畦宽2.4米,其中,畦面宽2米,畦埂0.4米,畦内播种8行小麦,采用宽幅播种,苗带宽8-10厘米左右,畦内小麦行距0.28米,平均行距0.3米。下茬在畦内种4行玉米,玉米行距0.6米左右。第二种:主要在井灌区,畦宽1.8米,其中,畦面宽1.4米,畦埂0.4米,畦内播种6行小麦,采用宽幅播种,苗带宽8-10厘米左右,畦内小麦行距0.28米,平均行距0.3米。下茬在畦内种3行玉米,玉米行距0.6米左右。         (二)优化品种布局         品种是小麦增产的内因,选好品种非常重要。要按照“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配套,地力与品种产量水平相配套,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配套,水浇条件与品种抗旱性能相配套,高产与优质相配套”的原则,搞好品种布局。随着优质专用小麦需求量的增加和种植效益的提高,各地在进行品种布局时,要适当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并加大订单生产的力度。今年建议总的品种布局为:         1、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地区,重点选用以下品种:济麦229、济南17、洲元9369、济麦20、师栾02-1、泰山27、济麦23等。         2、水浇条件较好地区,重点种植以下品种:济麦22、鲁原502、山农20、泰农18、良星99、临麦4号、山农29号、泰山28、山农22、山农23、山农24号、泰农19、齐麦2号、儒麦1号、山农32号、良星66、山农28号、山农32号、山农31号、菏麦0666、山农30等。         3、水浇条件较差的旱地,主要种植品种:山农16、鲁麦21号、菏麦17、齐民6号、济麦262、山农25、等。         4、中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2‰-3‰),主要种植品种:济南18、德抗961等。         (三)搞好药剂拌种         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可以推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病时间,减轻秋苗发病,压低越冬菌源,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提倡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预防苗期病虫害。没有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要用药剂拌种。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2%戊唑醇(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         (四)适墒播种         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因此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在适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水浇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在前茬作物收获前10-14天浇水,既有利于秋作物正常成熟,又为秋播创造良好的墒情。秋收前来不及浇水的,可在收后开沟造墒,然后再耕耙整地;或者先耕耙整畦后灌水,待墒情适宜时耘锄耙地,然后播种。也可以采用先整畦播种,后灌水蛰实的方法,要注意待地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土出苗。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在前茬收获后,及时进行耕翻,并随耕随耙,保住地下墒。         (五)适期播种         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期的主要因素。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开始0℃以上积温570~650℃为宜。各地要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播期,我市小麦适宜播期一般为10月1日至10月10日,最佳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8日。如不能在适期内播种,要注意适当加大播量,做到播期播量相结合。         (六)宽幅播种         实行宽幅播种,改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5厘米)宽幅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10厘米)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减少缺苗断垄、疙瘩苗现象,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因此,各地要大力推行小麦宽幅播种机械播种。要注意使播种机械加装镇压装置,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机不能行走太快,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以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在此范围内,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2万。         二、绿色节本高效主要技术         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除了保持小麦高产之外,迫切需要逐步试验示范推广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小麦绿色增产高效新技术,促进小麦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小麦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提高”的目标。“一控”主要是控制灌溉用水总量。“两减”主要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三提高”主要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入品利用率。我市连续两年在20万亩粮食高产核心区内实施“小麦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节本增效效果明显,因此,今年,除重点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宽幅播种技术、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等成熟技术外,有条件的地方提倡以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为基础的小麦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更要因地制宜地示范推广以下绿色节本高效新技术:           (一)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         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按小麦的水肥需求规律,通过可控管道系统直接输送到小麦根部附近的土壤供给小麦吸收。其特点是能够精确地控制灌水量和施肥量,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水肥一体化常用形式有微喷、滴灌、渗灌、小管出流等,在我市小麦上以微喷灌为主。因其具有节水、节肥、节地、增产、增效等优势,是一项应用前景广阔的现代农业新技术。各地要根据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加大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研发力度。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掌握土壤水分供应和作物缺水状况,科学制定灌溉制度,全面推进测墒补灌。         (二)小麦深松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种植技术         该技术是在玉米秸秆还田环境下,不进行耕翻整地作业,由专门机械一次进地能完成间隔深松、播种带旋耕、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播后镇压等多项作业,具有显著的节本、增效作用,符合绿色增产的要求。其优化集成的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一是播种带旋耕振动深松技术。在旋耕刀轴上装有播种带旋耕刀,每条播种带旋耕宽一般在20cm,播种2行小麦,两播种带之间不动地宽一般在20cm。在旋耕刀轴后面,每组播种带旋耕刀中间,装有振动深松铲。变速箱两端的振动器动力轴上装有偏心套,偏心套通过连杆带动深松铲震动疏松土壤。深松铲的深松深度能在25~35cm之间可调,一般每年调节2个铲的深松深度在30cm左右,其它铲深松在25cm左右,并每年调换深浅位置,这样既能减少动力消耗,又能每2-4年每条播种带有一次深松深度达到30cm以上。         二是分层施肥技术。紧靠深松铲后面,前后有两根施肥管。底肥管紧靠深松铲之后,底肥分散施在两行小麦中间地下15~20cm之间。紧靠底肥管后面一根为种肥管,种肥施在2行小麦中间,在种子下方3~5cm。施肥管的位置是按深松25cm安装的,若增加深松深度要相应上提施肥管。施肥量20~70公斤可调,底肥施肥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60%左右。         三是平畦精密播种技术。在旋耕刀后挡板下方装有活动拖地的平土板,平土板起档土、碎土和平整畦面的作用。播种管位于平土板之后,在平整的畦面上播种,从而保证了标准播深。每行小麦4~5cm的苗带装有2套排种器和播种装置,使播下的种子均匀分布在苗带内,有效避免了缺苗断垄和疙瘩苗,达到了精密播种。         四是浅沟防粘镇压技术。为增强苗带和深松部位的镇压效果,设计成大小直径相差6cm左右的大小轮组合式镇压轮。镇压后形成苗带浅沟,有利于保墒和蓄积雨雪,并避免了高垄塌土压苗现象。在镇压轮上包有5mm厚的橡胶皮,橡胶皮的弹性变性和塑料刮土板的配合,有效防止了镇压轮粘土。         五是防缠防堵技术。首先是在旋耕刀轴上不旋耕的位置不留刀座,避免了缠草;其次是增加了播种带旋耕刀的密度,弯刀和直刀相结合,提高了碎土、碎秸和把秸秆分到两边的性能;第三是深松铲位于旋耕刀旋转半径内,施肥管又紧靠深松产,旋耕刀能有效防堵;第四是播种管前后两排分布,加大了秸秆通过空间,并且播种管下部向后弯曲,避免了挂草。还可选装圆盘式播种器,通过性能更好。         (三)小麦一次性施肥技术         冬小麦一次性施肥减少了氮素的投入,对减缓氮素淋溶,降低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具有一定的作用,符合国家对药肥双减政策的要求。另外,该技术在上茬作物(多为玉米)收获并秸秆还田后立即进行,将施肥、播种、镇压一次完成,省去了人工施肥和机械耕翻整地及浅耙工序,播种进度可提前1天,大面积播种可提前3~5天,不会因其他原因耽误最佳播种期,为培育冬前壮苗争取了时间。同时,采用长效肥品种可适当节省小麦返青拔节期1次追肥操作,节省劳动力。平均每亩节省2~3个用工,亩增收100元以上,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四)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是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把握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期,采用农业防治、生态控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要注意保护和利用麦田害虫的各种天敌,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同时每50亩麦田设置一台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麦田各种害虫。示范推广黄板诱蚜消灭麦蚜方式。寄主范围较窄的小麦吸浆虫,实施小麦与双子叶植物、大蒜等轮作,减轻危害程度。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严控高毒农药麦田防病治虫,推荐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型农药防治麦田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来源:    济南市农业局   

山东省秋粮预计再丰收 总体生产形势好于常年
    记者从山东省农业厅获悉,截至10月10日,全省已收玉米4467万亩,占应收面积的94.水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