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庆云县崔口镇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纪实

18.09.2014  14:51

●追根溯源

  鲁北小镇体育制造业底蕴深

  体育产业强健镇域体魄

  从古代的刀枪剑戟,到如今的各类运动健身器材,两者看似不相关,却成为了德州市庆云县崔口镇的时代印记。正是历史上就有装备制造的传统,造就了如今的体育器材之乡。

  8月6日,山东省首批体育产业基地挂牌仪式第一站在德州庆云县崔口镇举行。当我们的车驶入崔口地界,笔直的道路两旁吸引众人的是一排排安装好的健身器材和一家家体育工厂。这个不起眼的鲁北小镇,一度催生出20多家体育器械、健身器材生产企业,而且经过4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勇于开拓的企业家、上千名人脉广阔的职业营销人员和成熟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

  崔口镇党委书记王建岐介绍说,崔口镇以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龙头建设为引领,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发展的科研和市场体系,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体育产业水平,发展势头良好。

  如今的崔口镇体育器材产品由最初的田径、路径器材已经发展到了室内外健身器材、塑胶跑道、海绵产品、海绵设备、文教用品、玻璃仪器用品等十大系列、上千个品种。目前,全镇共有体育器材专业村4个,占地2025亩的体育产业基地1处,规模以上企业20家,配套企业50余家。“既有鲁庆、京奥等注册资金大、生产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又有冀鲁、世纪星等成长性好、特色突出的骨干企业,还有鹏泰篮板、吉田等配套加工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王建岐说。

  另据了解,在山东省“一圈一带”发展规划中,崔口被纳入其中。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通发展规划中,将有一纵一横两条高等级公路在崔口交汇。崔口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县发展体育产业的优惠政策,依托地处“一区一圈一带”叠加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加快建设高端体育用品制造基地,总体空间布局为“两园两区”的体育产业基地。“两园两区”即一个体育用品高端制造产业园、一个体育产业科技创业园、一个体育产业观光区、一个物流区。

  数据显示,如今体育器材产业已成为崔口镇的主导产业之一,产值占全镇生产总值的30%以上,是全镇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撑之一。吸收本镇及周边劳动力6000余人,大幅提高了本地就业率,在促进崔口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了全镇的城镇化进程。

  “历史的传承和良好的机遇促使崔口人把培育体育产业品牌作为长期战略。”王建岐称,力争到2015年末,要拥有2个以上省级品牌;2020年,拥有2个以上国家级品牌、5个以上省级品牌。

  ●迅速崛起

  从“野孩子”到“正规军”

  盐碱地里长出“铁杆庄稼”

  崔口的体育产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体育器材产业的他们,当时都是家庭作坊式的,仅靠单打独斗接一些小的订单。

  “京奥”和“鲁庆”是崔口镇最为知名的两个体育器材制造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双双过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中,就有京奥体育集团贴牌生产的体育器材,主要是摔跤垫子和鞍马座。

  在采访京奥公司时,记者了解到,京奥体育近3年内从占地10亩的家庭作坊发展成占地100亩的京奥工业园。“原先10来亩小厂房,我们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一直都想方设法婉拒客户的考察,生怕到手的订单黄了。订单到了千万元,心里就得掂量掂量,能不能给人家赶出来。也想过发展扩规模,可又不敢轻易尝试,有没有风险?会不会亏损?咱心里没底啊!”京奥体育器材有限公司经理刘仁海回忆说。而如今,京奥体育已经发展为集团,新启用的办公楼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家。

  此外,鲁庆集团投资30万元建设的鲁庆文化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厅内全部塑胶铺装,显示屏、投影仪、背投电视等一应俱全,同时设两个篮球场和一个网球场,集产品展示和运动体验于一身,成为庆云县首屈一指的体育产品大展厅。

  “我的成长与崔口镇体育产业从兴起到兴盛的每一步都是一样的轨迹。”刘仁海说,“当初的崔口镇做体育器材的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慢慢就变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并开始逐步为一些大企业代加工、接一些小的订单;到后来,一些从事过体育器材营销的销售员回到村里,将生产作坊改成体育器材厂,经过原始积累,又从厂子变为公司,到近两年就涌现出了这么多大企业、集团。”

  26岁的吴恩生是一位来自滨州的大学生,2011年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在就业招聘会上,他对鲁庆公司的文化理念、产品定位及发展方向等非常认同,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来到鲁庆工作,并很快成为那里的一名技术骨干。据了解,目前在镇体育器材产业园内,像小吴一样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已达60余人,其中本科及以上人才达38人,形成了精英荟萃、人才聚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推动力,企业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刘仁海说。

  短短3年时间,崔口体育产业迅速崛起,在当地党委政府看来,除了崔口人的自我奋斗原因外,上级的扶持指导也很关键。2012年以来,省体育局、省体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德州市体育局的相关人士多次莅临崔口现场指导,为崔口的体育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开启了崔口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闸门。2014年1月8日,在省、市体育局的大力推荐下,崔口镇应邀参加了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的2014(第九届)CSMF中国体育营销论坛年会,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受邀参会的乡镇。体育器材之乡崔口,从原来那个激情蛮干的“野孩子”,逐渐变成被市场认可的“正规军”。

  王建岐动情地说,崔口地碱水咸,长不出好庄稼,但可以长低压电器、长体育器材、长工厂。崔口要“种铁杆庄稼,富一方百姓”,提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要“家家生产体育器材,户户是生产车间,人人是业务员,个个当企业家”,如今,这些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崔口人的共识。“我们将以体育产业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搭建好平台,促进高科技人才向崔口镇聚集,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人才高地、产业高地、高端制造业高地。” 

    ●未来展望

  高定位构建产业集群

  小城镇要托起大产业

  据了解,目前崔口的体育器材销售覆盖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亚非欧美22个国家地区,形成了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集群。

  崔口体育器材产业的发展,得到了省、市的支持和关注。2012年9月6日,省体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领导亲临崔口,为崔口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9月22日,副省长王随莲向全国人大调研组重点汇报崔口镇体育产业;2013年5月,庆云县体育产业基地、德州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先后揭牌;11月20日,省体育局副局长高金业视察崔口体育产业并给予高度评价;2014年1月8日,崔口镇党委、政府应邀参加2014中国体育营销论坛年会……这是崔口镇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也为崔口镇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王建岐表示,目前崔口镇的体育器材还是作为基础设施运用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等,未来需要更多的政策和配套,将科研人才、体育人才、产业人才引到崔口镇,那需要政府和企业一起提供一个具备大视野的发展平台。

  省体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益民指出,崔口镇将发展重点放在体育产业是生态、健康、环保、利民的产业,也是未来30到50年发展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因此如何用好体育产业的平台,如何真正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来到崔口镇,那是任务也是重担。

  从家庭作坊到规范化企业园区,从单一篮板制作到现代化生产线,见证了崔口体育器材产业发展的艰辛。一座座标准化厂房,升腾出工业发展的胜景。庆云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崔口镇《关于体育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完备的扶持政策,规范的市场管理,引领崔口体育器材产业不断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

  激情成就梦想,奋斗点亮未来。

  崔口,那方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财富传奇的土地,那个德泽于优势、受惠于机遇、致力于发展的体育器材产业,正在以蓬勃的朝气、开放的胸怀、巨大的潜力壮大起来。“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一以贯之地关心支持指导,有无可比拟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坚强有力的政策环境支撑,有高端完备的优秀基地载体,未来几年内,崔口体育产业必将迎来跨越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王建岐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