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领航开放山东 区域发展蓬勃齐鲁生机

18.10.2015  18:17

  “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东线采访团记者来到威海荣成海洋食品博览中心采访。

 

  “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东线采访团记者来到威海荣成海洋食品博览中心采访。

  10月13日,“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来到蓬莱机场,感受新烟台的“起飞”之势。

  大众网记者 盛堃

  10月份的威海海风飒飒,晚秋的阳光拨开海平面上的薄雾,无处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从今年开始,来威海的不少游客不仅要去刘公岛、成山头一览海滨美景,还要专程跑到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韩乐坊,逛逛韩国特色街道、品尝韩剧里经常看到的小吃、还能买到保真的韩国商品……仅是这里的韩国商品交易中心开业一年多零售额已达3500万,批发额达2.2亿。

  10月12日至17日,“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在山东青岛、烟台、威海等9个城市采访采风。采访团走青岛海尔集团,看全球视野下的海尔培育出上百个小微CEO;在烟台中集来福士,看大国重器开出国门,被总理“点赞”;在威海韩乐坊,看这个海滨城市抓住“韩流”赚真金白银;在德州,感受融入京津冀的“德州路径”……在数天的活动中,“开放”成为采访团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印象标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山东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协定等政策红利,把外资引进来、帮企业“走出去”;通过区域发展,让城市打出了组合拳,焕发了蓬勃生机。一个开放的新山东,正展现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东线采访团来到经济技术开发区韩乐坊,感受这个离最近的中国城市里洋溢的“韩风”魅力。

  

  10月14日,“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成员来到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观察采访中触摸烟台抢占“一带一路”先机、不断挺进“深蓝”、打造海洋利器的脉博。

   中韩自贸:

   韩流”给胶东半岛刮来了真金白银

  没去过韩国的朋友,很多都是通过韩剧了解到韩国风土人情,而在威海的韩乐坊,只要走上一圈,韩国的民俗和文化便可轻松了解。14日下午,在韩乐坊商贸圈,采访团的记者们漫步于充满韩范儿的步行街,浏览万种保真韩国商品。

  威海是中国离韩国海上距离最近的城市,早在中韩两国尚未建交的1990年,威海市就与仁川开通了中韩之间的第一条海上航线。今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威海作为首个写入自贸协定的中国城市,在对韩开放上抢得先机。此后,威海在多个领域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鼓励探索新型贸易方式,畅通中韩自由贸易通道。

  据统计,韩国商品交易中心从2014年6月开业以来,零售额达3500万,批发额达2.2亿,同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代理商1800余家,接待省外批发客户约1200组,批发客户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随着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威海引进韩资快速增长,新批韩资项目52个,增长33.3%;合同外资2.6亿美元,增长28.5%;实际到账外资1.8亿美元,增长38.8%。

  而在威海的邻居——烟台市,中韩产业园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中韩产业园规划总面积349平方公里,包括新兴产业区、临港经济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形成了“一园三区”空间布局。烟台正在通过推进中韩产业园建设,全力构建中韩产业合作的“升级版”。

  目前,山东省政府已经建立了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关于支持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支持烟台中韩产业园建设的意见》也即将印发实施,在规划、财政、产业、创新等领域为示范区和产业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并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政策。

  大众网记者从山东省商务厅获悉,中韩自贸协定使两国大幅削减关税,打破贸易壁垒,促进双方货物贸易规模再上新台阶。山东省将充分用好自贸政策和济南韩国商品博览会等相关平台,提升双方贸易水平,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把现在32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扩大到500亿美元水平,真正实现双方市场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