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视角下我国大豆产业再思考

19.03.2015  15:01

  入世以来,我国大豆进口持续大量增加,大豆生产徘徊下滑,大豆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大幅下降,大豆产业掌控能力严重削弱,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时成为媒体和业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客观评价大豆进口的作用和影响、准确把握大豆问题的实质、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仅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前我国大宗农产品净进口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确保粮棉糖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安全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一、大豆进口作用显著影响巨大

  2001年到2012年,我国大豆进口持续快速增加,进口量由1394万吨增加到5838万吨,年均增长12.8%。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进口贸易80%为国际跨国公司掌控。与此同时,我国大豆生产波动下滑,播种面积从1.42亿亩下降到1.08亿亩,减少3400万亩;产量从1541万吨下降至1360万吨(表1、表2)。大量进口使大豆进口依存度大幅提高,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率由47.9%增加到81.5%。

  大豆进口有效增加了农产品供给,在面临需求刚性增长的情况下切实减缓了农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大豆进口对国内产业也造成了过度挤压和打压,大豆生产效益下降,不仅给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和数千万豆农的就业增收带来了显著的不利影响,而且给大豆乃至食用植物油长期供给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

表1 2001-2012年我国大豆供需情况

  单位:万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产量

1541

1651

1539

1740

1635

1508

1273

1554

1498

1508

1449

1360

进口

1394

1132

2074

2018

2659

2828

3082

3743

4255

5479

5263

5838

出口

26

31

29

35

41

39

45

48

36

17

21

32

消费量

2908

2752

3584

3723

4253

4297

4309

5249

5717

6971

6690

7166

  数据来源: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种植业信息网,进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

表2 2001-201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

  单位:万亩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全国

14223

13079

13969

14384

14386

13956

13131

13691

13785

12774

11833

东北

7271

6340

7233

7695

7656

8337

7711

8014

8174

7290

6472

黄淮海

2783

2765

2777

2794

2861

2878

2681

2769

2690

2616

2529

其他

4170

3975

3959

3894

3870

2742

2738

2907

2920

2868

2833

  数据来源:中国种植业信息网。

  注:东北产区系指蒙、黑、辽、吉4省(自治区),黄淮海产区系指晋、豫、鲁、皖4省。

   (一)大豆进口作用显著

   1 .增加了大豆有效供给、较好地满足了快速增长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食用植物油和豆粕消费迅速增长,对大豆的需求大幅增加。2001年至2012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由1408.6万吨增加到3077万吨,增加1668.4万吨,增量的49%源于大豆进口增加。同期,饲用饼粕需求量由2834.7万吨增加到6931.3万吨,增加4096.6万吨,增量的87%源于大豆进口增加。大豆进口以快捷的方式直接增加了大豆的供给,有效满足了大豆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豆粕供给的大幅增加有效支撑了畜牧业的持续较快增长。

   2 .缓减了农业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豆是土地密集型产品。根据测算,2012年进口的大豆,如果由国内来生产,需要近4.8亿亩农用耕地,同时还将消耗大量的农用水资源,这将给国内农业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口大豆和大宗农产品就是进口土地进口水资源,是有相当道理的。进口大豆有效减缓了对环境资源的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增加了农业结构调整空间,促进了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大豆进口使得我国有可能在满足需求增长的同时,不与粮食和其他作物争地争资源,甚至可以腾出部分资源用于其他作物生产。这为我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提供了余地,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确保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二)大豆进口影响巨大

   1 大豆进口对国内生产造成了过度挤压,使国内生产不但没有随需求增加而增长,反而波动下滑,而且经常发生严重的生产积压。 2001年到2012年,我国新增大豆需求4258万吨,进口增加4444万吨,新增市场100%被进口大豆占有。大豆生产在波动中徘徊下行,产量多年徘徊在1500万吨左右,2012年产量减少到1360万吨。由于进口的主要是油用大豆,国内油用大豆生产受到的挤压更为显著,产量从2001年的806万吨下降到2011年的400万吨,降幅超过50%。我国大豆生产之所以能维持现有水平,主要是因为蛋白大豆需求的增长(表3)。

  生产受到挤压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大豆进口持续大量增加的同时,国产大豆却严重积压。为解决大豆销售难题,保障豆农收益,自2008年起,国家不得不启动和实施临时收储政策。2008年收储量达到725万吨,接近当年产量的50%,而同期进口量增加660万吨。

表3 2001-2011年国产大豆消费结构 单位:万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产量

1541

1651

1539

1740

1635

1508

1273

1554

1498

1508

1449

榨油大豆

806

888

780

770

740

580

360

200

400

500

400

直接食用及其他加工用大豆

621

662

628

841

762

820

793

1235

991

926

968

出口量

26

31

29

35

41

39

45

48

36

17

21

种用量

87

70

102

95

91

69

75

71

72

65

60

  注:2011年种用量和榨油大豆数据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数据。

  数据来源: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种植业信息网,种用量和榨油大豆数据来源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各期《油脂油料市场供需状况月报》,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直接食用及其他加工用大豆消费量为推算数据。

   2 进口对国内趋势价格造成过度抑制和打压,大豆生产的比较效益大幅下降,与水稻、玉米的收益比发生逆转,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动力和激励。 由生产规模决定,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与世界主要出口国差异很大。2011年,美国大豆生产成本为每百斤107元,而我国为163元。近年来,大豆生产成本上升很快,2006年至2011年,我国每百斤大豆生产成本由100元提高到163元,增幅达62.9%。大量国外低价大豆的进口,使得国内大豆价格既不能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而相应上升,也不能随需求的拉动而相应提高。大豆种植比较效益因此不断下降,由原来高于玉米、水稻,转为大幅低于玉米、水稻,使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动力大为削弱。2002年大豆、玉米、水稻种植的亩净收益比为1:0.43:0.52,2011年则为种植效益比为1:2.16:3.04(表4、表5)。

表4中美大豆生产成本收益对比

  

 

2011

2006

美国

中国

黑龙江

美国

中国

黑龙江

总成本

(元/50千克)

106.98

163.40

164.88

88.52

100.32

98.99

平均出售价格

(元/50千克)

141.68

204.17

199.49

81.12

125.76

116.80

数据来源:各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美国农业部。

表5 2002-2011年大豆、水稻和玉米的收益比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稻谷

0.52

0.85

2.24

2.37

2.98

1.31

1.32

2.34

2.00

3.04

玉米

0.43

0.56

1.06

1.17

2.13

1.15

0.89

1.63

1.54

2.16

大豆

1

1

1

1

1

1

1

1

1

1

  注:以当年大豆亩均收益为基准进行比较。

  数据来源:各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合理的价格,对于农民增收和维持产业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利润水平至关重要。大豆价格受到抑制和种植效益下降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动力,不仅使大豆生产受到影响而萎缩,而且使得大豆科研、技术推广、产前产后服务整个产业链缺乏投入意愿,影响深远。在东北第四、五、六积温带地区,由于缺乏替代大豆的作物,种植结构调整面临困难,大豆产业持续萎缩对这些地区的农民影响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食用植物油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大豆的进口对其他食用油籽价格也形成了明显打压和抑制,给我国利用冬闲田种植的油菜籽产业发展带来了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呈现日益加深的态势。

   3 进口与外资相结合对中小企业造成了过度的挤出效应,致使中小压榨企业大量减少。 中小企业对增加就业十分重要。随着大豆进口的快速增长,外资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优势以及对豆源和销售渠道掌控的优势,在精心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兼并重组,快速、全面进入我大豆压榨领域,对我国民间中小资本形成了排斥和抑制。2004年,国际大豆价格先升后降,大幅波动,我国大量加工企业陷入了因采购国外高价大豆而严重亏损的局面。从2005年开始,以国际四大粮商为首的外资乘机大举进入我国油料加工业,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关闭退出。到2009年,外商独资企业进口大豆占当年进口总量的43%,外资企业食用植物油实际产量占总产量的45%,工业增加值占51%,在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年销售量中,仅益海嘉里一家外资企业就占59%。

   4 .大量进口和外资进入削弱了我国对大豆产业控制力和定价话语权,给长期供给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 。大量进口使得我国大豆乃至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大幅下降,大豆的自给率已从2001年的53%下降到2010年的21.6%,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目前不足40%。跨国粮商垄断了全球70%的大豆货源,外资掌控了我国近一半的食用植物油生产。

   大豆产业控制力和定价话语权的削弱,一方面使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国外企业的垄断利润付出昂贵的代价,另一方面使我们很难对产业进行有效调控。 2007年至2008年,由于国际市场价格剧涨,我国大豆进口成本大幅增加,仅2008年进口费用就增加了80亿美元,约合540亿人民币。2009年底大豆价格开始剧跌,我国在东北对大豆实行大规模的临时收储政策,但由于进口的继续增加,政策效果非常有限,收储大豆长时间积压在库。2011年大豆进口价格再次大幅度上涨,上半年同比增长24.8%,导致进口成本增加约180亿元。2012年,国际大豆价格先涨后跌,大幅波动,国内大豆企业又一次遭遇2004年困境。产业掌控能力的缺失,使得国内生产和市场难以稳定,不仅生产者利益受损,消费者最终也付出了代价。

   5 .大量进口强化了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的传导作用,加剧了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性。 近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日益受到气候变化、石油价格、生物质能源、国际金融资本等非传统因素影响,呈现价格走高、波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剧的态势,国际大豆市场更是如此。由于大豆进口量大,国内价格几乎完全取决于进口大豆价格(到岸价加上税费),这使得国际市场波动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大豆、油籽、植物油市场激剧波动(图1)。

图1国内外大豆价格变化情况

   二、大豆问题的本质不是要不要进口的问题,而是如何进口的问题

  我国国情决定了大宗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必须依靠国内产业来保障、数亿农民生计必须依靠农业来提供。同时,扩大进口、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也是国情决定的必然选择。关键是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满足进口需求的同时确保国内产业安全。

  大豆问题的实质不是要不要进口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不是进口多少的问题,而是如何进口如何调控的问题。当前国内大豆产业面临的困境,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由于进口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关税保护和进口调控政策造成的。大豆问题本质上讲是贸易政策问题。

   (一)关税政策与我国大豆产业基础竞争力不相适应,没有充分考虑我国与主要出口国存在的客观差距,不能起到应有的“门槛”保护作用

  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产业,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规模决定了农业基础竞争力。我国大豆户均种植规模约0.5公顷,东北主产区也只有3公顷左右。而美国大豆平均种植规模为303公顷,密西西比地区达676公顷,巴西和阿根廷的种植规模比美国更大。小规模生产决定了我国大豆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决定了我国大豆基础竞争力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相比存在着巨大差异。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这种差距不但难以克服,而且将进一步扩大。让平均1公顷耕地要养活1户农村人口的小农与平均规模100-500公顷且获得大量补贴支持的大农场进行竞争,其不公平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通过必要的关税保护,国产农产品才能在相近的价格水平和较为公平的基础上与进口产品进行竞争,才能在满足进口需求的同时避免对国内产业造成过度的抑制和打压。但是,我国大豆市场高度开放,实行3%的单一进口关税,相对于我国大豆基础竞争力与主要出口国存在的差距,这一关税水平不足以发挥关税的“门槛”作用,不足以给国内产业现实需要的必要保护。

   (二)大豆调控缺乏必要的政策空间,难以在国际市场波动和竞争中确保国内产业和市场的稳定发展

  由资源禀赋和农业特性决定,各国间农业竞争力存在比工业更加难以克服的差距,利用关税等措施加强对农业的合理保护是各国普遍做法。目前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62%,而且大量采用较为复杂的关税形式。日本、瑞士、挪威等农产品净进口国关税总体水平高,关税高峰突出;美国、加拿大等净出口国关税总体水平虽然低,但需重点保护的产品关税高,关税保护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发展中国家普遍关税水平很高,可以在约束水平之下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实施税率,具有很强的调控功能。挪威、瑞士、日本、美国、欧盟、巴西、印度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分别为71%、85%、42%、11%、23%、36%和114%。最高关税水平分别达1062%、1909%、1706%、440%、408%、55%和300%。世界重要产品如大米、食糖、牛肉、猪肉、禽肉、豆油、乳制品的关税水平大多国家都非常高。韩国、印度、巴西大豆关税分别为487%、100%和35%。此外,各国越来越注重使用技术性和检疫性措施实施对农业的有效保护。这些措施种类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程序越来越复杂,费用也不断增加(表6、表7)。

  各国还十分重视利用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和一般保障措施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以防止开放条件下进口激增、价格猛跌以及不公平竞争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乌拉圭回合中,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分别对其9%、31%、12%和8%的农产品税目保有使用以数量和价格自动触发为特征的特殊保障机制的权利。

表6主要国家(地区)关税水平 单位:%

 

挪威

瑞士

日本

美国

欧盟

巴西

印度

中国

最高

1062.0

1909.0

1706.0

440.0

408.0

55.0

300.0

65.0

平均

70.7

85.0

41.8

11.3

22.8

35.5

114.0

15.2

表7主要国家(地区)主要产品关税 单位:%

产品

挪威

瑞士

日本

美国

欧盟

食糖

148

100

346

185

218

牛肉

604

523

50

26

146

家禽

665

1019

12

20

94

猪肉

500

369

252

1

66

豆油

126

260

21

19

10

稻米

85

126

778

11

97

乳制品

528

900

661

139

264

  我国农业在入世过程中做出了重大承诺,取消了所有非关税措施,实行单一关税。平均关税水平为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关税形式单一,关税结构平坦,实施税率与约束税率同一;对小麦、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开放度最高的国家,除一些岛国和个别农业规模大竞争力很强的国家外,其他国家都比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高(图2)。我国大豆最终承诺的关税水平只有3%,而且不能使用特殊保障机制,植物检疫措施和转基因管理措施也只限于技术范畴,贸易救济措施因其敏感性而难以实施。这使得大豆进口几乎没有调控,大豆生产在受到损害时可用来应对的政策手段几乎没有空间。

   (三)缺乏贸易政策配套,国内支持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成效有限

  关税对产业的保护作用非常显著,在进口量较大的情况,关税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内价格水平。模拟研究显示,如果入世承诺的关税不是3%而是13%-23%,进口大豆征收关税后的价格将提高10%-20%,按现有的大豆产量计算,豆农增收50亿至100亿元。模拟研究还显示,由于大豆需求增长的刚性以及内外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关税对进口量影响非常有限。合理的关税政策是兼顾进口需要和国内产业安全非常有效的手段。

  入世后,在面临进口大豆挑战的形势下,我国启动了大豆振兴计划,每年投入1亿元,旨在提升大豆产业。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关税保护,大豆种植的比较效益下降,大豆的国内支持水平与进口带来的影响相比十分有限,没能起到振兴大豆的作用。这种支持力度相对于我们进口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有限,2008年大豆进口费用因涨价就增加了500多亿元,可实施大豆振兴计划500年。

  在国产大豆价格受到打压、生产受到严重挤压时,我国也启动了临时收储政策,但由于缺乏贸易政策的配套,在收储的同时进口在继续增加,临时收储政策的价格支持作用收效甚微。

   三、大豆产业的出路在于定好位保重点保基本

  由于入世承诺的刚性约束,我国不可能实质性提高大豆的边境保护水平。在进口大豆的打压和挤压下,必须突出重点、加大对大豆产业国内支持和产业补偿、发挥国产大豆比较优势,着力保障大豆生产必须的基本面积和基本产量。

   (一)明确大豆产业定位,切实重视大豆产业

  大豆产业发展定位必须统筹考虑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农民就业和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要。

   从大宗农产品供给安全考虑 ,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程度不一定需要达到粮食的自给水平,但最基本的供给能力必须依靠国内生产来确保。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在保障食用植物油基本供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考虑到东北地区对大豆油的消费偏好,其作用更为重要。201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表观消费量2826万吨,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量1023万吨,自给水平只有36%。国产大豆油占国产食用植物油近7%,使用的大豆约400万吨。

   从豆农就业增收和生计考虑 ,受气候条件限制,我国东北第四、五、六积温带地区,即齐齐哈尔以北地区大多只适合种植大豆,调整种植结构非常困难。这些地区目前大豆种植面积2000-2400万亩,产量约300万吨,涉及农村人口200多万。在这些地区,大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改进农作制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考虑, 大豆根系具有固氮作用,大豆与玉米等作物的轮作或间作套种有利于培养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既是大豆主产区,也是玉米主产区。保持必要的大豆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有利于实施科学的农作制度,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突出重点保基本,建立与粮食价格或粮食最低保护价挂钩的大豆生产补贴政策

  在明确大豆产业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大豆生产区域布局,明确大豆重点产区及其功能用途,确定基本种植面积和基础产量,切实加大对大豆种植的支持力度。可借鉴美国反周期支付的做法,建立与粮食最低保护价挂钩的或与粮食种植收益联动的大豆生产补贴政策,保证大豆生产能够获得与粮食生产相当的收益。考虑到油用大豆受进口影响最为直接和严重,应把支持和补贴的重点放在除菜豆以外的大豆生产上。

   (三)发挥比较优势,在保证必要的油用大豆产量的同时重点发展蛋白大豆,在强化转基因技术储备的同时着力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种植

  我国蛋白大豆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近几年来,国内蛋白大豆需求和加工增长较快,国外对我国的大豆蛋白需求也呈较快增长势头。在保证必要的油用大豆产量和基本种植面积的同时,更多地发展蛋白大豆生产将是今后大豆产业发展政策的必然选择。

  我国生产的大豆全部为非转基因大豆,占世界非转基因大豆的60%。我国蛋白大豆、大豆蛋白以及大豆制品出口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和欧盟具有较强竞争力。就当前而言,宜在继续执行转基因大豆用途管理的同时着力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生产。鉴于转基因技术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必须密切跟踪大豆转基因育种技术发展前沿,加大转基因育种技术研发与储备的支持力度。

   四、大豆产业带来的启示:必须立足现实着力统筹

   (一)农产品贸易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加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立足国内确保大宗农产品最基本供给,同时更加充分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必然,也是农业发展的理性选择。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0年以来,在大豆、棉花、植物油进口保持高位增势的同时,玉米小麦大米三大粮食产品全部转为净进口,食糖乳制品肉类产品净进口大幅增加,净进口产品范围已扩大到粮棉油糖所有主要大宗农产品。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1758亿美元,农业外贸依存度达21%以上;进口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出口额633亿美元,同比增长4.2%;贸易逆差近500亿美元。继大豆产业受到贸易显著影响后,去年食糖产业也受到进口重大影响,广西等食糖主产区面临很大困难。尽管今后进出口贸易还会有波动,但净进口产品范围扩大净进口量增加的势头是十分显著而且相当强劲,这意味着未来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影响将更加全面、更加直接、更加深刻。如果说大豆等个别产业受到进口冲击后,还可以通过调整结构、腾出资源改种其他作物来减缓其实质性影响以及对农业的整体影响,那么在大宗农产品大范围净进口的情况下,农业调整结构余地有限,应对进口冲击和影响的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切实加强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在更加充分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同时,更加有力地保障农业产业和粮食安全以及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二)加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核心是确保农业产业和粮食安全以及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安全

  我国农产品市场已高度开放,是全球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关税水平只有世界平均的1/4,非常有限;但我国农业小规模生产特性不可能根本改变,由此决定的基础竞争力与出口国相比存在的巨大差异难以改变;近年来农产品进口增势强劲,进口年均增长率高达到22.7%,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国内短缺和品种调剂需要,而是受内外差价扩大驱动;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受非传统因素影响,波动性不确定性加剧,我国农业正在进入成本快速上涨时期,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在贸易平衡压力下升值,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差距将继续拉大,农产品进口动力进一步增强,进口对农产品价格的抑制和打压作用将更为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业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因此,统筹两个市场和资源的重点是确保农业产业和粮食安全以及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安全。要根据不同大宗农产品的需求结构、特点和趋势,以及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确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自给率目标和合理的大宗农产品产业结构。要结合利用国际市场的可能和发展国内生产的潜力,优化大宗农产品生产力布局,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确保大宗农产品基本播种面积和基本供给能力。要研究建立必要的体制机制,确保国内生产力布局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相匹配,贸易政策与国内产业政策相衔接,进出口调控与国内供需趋势相协调。

   (三)要针对我国小规模农业和国外大农场在竞争力上存在难以克服的差距,切实加强和完善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

  合理保护不是贸易保护主义。在面临国外大规模生产且获得高额补贴的大农场竞争下,必须加强对我国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使农业支持保护水平与农业基础竞争力存在的差距相当。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赋予的“绿箱”和“黄箱”政策空间,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强化生产性支持,努力实现财政支持总量增加、比例提高、结构优化。

  要在进一步加强国内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边境措施的“门槛”作用,加强对大宗农产品的合理保护。进口对价格打压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据测算,棉花价格被打压1个百分点,农民净收入减少10多亿元;粮食价格每千克被打压0.1元,农民净收入减少500多亿元。要着力避免进口对国内趋势价格的过度打压和抑制,使农产品有合理价格水平、有随着成本上升而相应上涨的空间,切实保障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要针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剧和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增长的现实,在多双边农业贸易谈判中切实保护好我国大宗农产品边境保护政策和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空间。目前WTO和自贸区农业贸易谈判涉及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关税减让、国内支持削减、出口竞争约束,我们的政策空间已非常有限,特别是大宗农产品。我们的出口补贴政策已放弃,国内支持只有8.5%的微量许可,关税水平非常低。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年增长达22.7%左右,说明这些政策不对贸易构成障碍,但这些政策对今后农产品进口调控和农业合理保护弥足珍贵。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口增势强劲,不能以需要进口为由,在多双边贸易谈判中承诺减让这些农业政策空间。

   (四)必须着眼对我国农业产业造成的损害,切实加强贸易救济、贸易补偿和外资监管

  贸易救济措施是开放贸易的必然要求,是开放贸易下产业受到损害后的合法补救措施。贸易救济措施不是为了终止限制贸易,而是通过征收额外关税的措施更好地平衡进口需要和产业安全需要。要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两反一保”等贸易救济措施和产业损害补偿措施,确保国内生产和市场的稳定。

  农业一头连接千家万户生产者、一头连接千家万户消费者,控制了流通仓储加工环节就控制了产业制高点。要尽快研究建立外资进入农业产业的安全审定制度,加强对外资进入农业产业的监管,制定适合农业产业特点的反垄断实施细则。要研究建立强制性企业贸易与经营信息报告制度,提高市场运行的可预测性和透明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五)必须着力更加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切实加强农产品贸易促进,推动大宗农产品进口市场多元化,逐步提升我对大宗农产品贸易的话语权

  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是蔬菜、水果、水产品,蔬菜水果出口量占生产总量的不足3%。农产品出口不会对资源造成压力,但对农业增值增效显著。相对于我国农产品市场高度开放,世界许多国家农产品市场依然高度保护。在WTO和自贸区谈判中,要利用其他国家要求我在非农领域做出减让的情况,推动这些国家切实改善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要强化政府对农产品对外营销促销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务实推进农业“走出去”,加强互利共赢农业国际合作,不断改善我国贸易环境、拓展贸易渠道、提升贸易水平,推进市场多元化,逐步提升我对大宗农产品贸易的掌控能力。

  (农业贸易研究2013年第7期,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课题组:倪洪兴 于孔燕 徐宏源 张永霞 张明杰王占禄 刘武兵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