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匠+上了互联网

03.01.2016  13:57
张铁匠+上了互联网

 

  商河县沙河乡张铁匠村自古因打铁得名,号称家家户户都有打铁郎。纯手工打造的锡壶更是远近闻名的铁艺精品。“打铁”作为一门传统手艺见证了张铁匠村的兴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铁匠村的铁丝网编织加工产业十分兴盛,许多技艺高超的村民带着钳子、锤子走南闯北,甚至远赴日本。然而,随着时代演进、经济发展,“打铁”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遗产的标志,铁艺产业慢慢衰退,“打铁郎”的生计越来越成问题,愿意传承打铁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张铁匠村也逐渐步入了贫困村的行列。脱贫,成为“打铁郎”及其后人最大的期盼。

  怎么脱贫?看似难于登天,实则缺乏新的路子。张铁匠村人口基数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但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几乎都发展不起来。同时,村里土地又多是盐碱地,经济作物很难成活。但“打铁郎”的精湛手艺还在,这是张铁匠村的文化遗产更是宝贵财富。一头有精湛的传统工艺,一头有广阔的市场,欠缺的只是联系两头的渠道。

  就在“打铁郎”及其后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团市委前来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雷勇及其同事给大家带来一条新路——电商扶贫。古老铁艺和大众市场——只要一根网线、一台电脑,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做遍天下生意。这对张铁匠村这种具有工艺品生产能力和富余劳动力的村庄来说完全可以胜任。经过紧张筹备,2015年6月19日,注册名为“张铁匠”的淘宝小店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张铁匠”网上销售额突破12万元,珍贵的手工锡壶备受好评,单价可达1300多元。而各式各样的铁艺制品也在网上重新焕发“第二春”。电商带动下的村集体收入更是直线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好老祖宗这门手艺的未来,重新燃起了传承手艺的希望和信心。

  扶贫脱贫并非难于登天,关键要有灵活的脑子、合适的路子和实干的法子。“铁艺+文化+互联网”,张铁匠村脱贫攻坚找到了一条新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肯定并推广张铁匠村“+”互联网的扶贫脱贫经验。济南市也准备在300个贫困村发展“农村淘宝”。张铁匠村的这条电商脱贫之路,很快就会有更多亟需脱贫的贫困村“小伙伴”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