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15年壮大县域经济 助推新农村建设

04.02.2016  12:08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现辖134个乡镇,共涉及村委会7988个,总人口570.5万人,行政区域面积10358平方公里,拥有耕地64.31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53.07万公顷。由此可以看出,推动德州市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基础在县域。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强县富民,积累财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目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近几年来,德州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截止2014年底,德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6.1亿元,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171.3亿元,同比增长14.2%。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一、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近年来,德州市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化生产为龙头,带动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农户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农业效益明显提高。201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01.1亿元,可比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12135元,同比增长11.6%。

  (一)农业基地创建力度加大。近年来,德州市紧紧围绕以优质、高产、高效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日光温室蔬菜、设施养殖特色农业。截止2014年底,全市食用菌实现年产量45万吨,年产值32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食用菌规模、档次、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日产10吨以上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27家,共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园区32处,全市形成武城县的真姬菇、双孢菇,禹城市、夏津县的平菇,齐河县的金针菇、杏鲍菇,乐陵市的香菇,德城区的金针菇、姬菇等几个特色规模化产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占比70%左右,全市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目前,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0万亩,新发展农民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100家,新增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点1000家。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和绿色增产模式,培育产值过20亿元的现代种子产业集群。全市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促进产加销、农工贸全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发展,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

  (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显成效。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得到加宽和延伸,辐射和带动能力得到不断增强。截止2014年底,德州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7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3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利税达到160亿元,出口创汇5.6亿美元,从业人员近20万人。德州市诸多“”字号龙头企业纷纷把“触角”延伸到农村,在优势产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一些主导产业突出的村镇逐渐呈现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态势。全市已发展专业村342个、专业镇14个。其中,有4个专业村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专业村镇被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农民的收入得到了稳步提高。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德州市加快寻找属于自己的新机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正在多层次、多渠道推进。在半年的时间内,德州市通过开展各类就业专项活动,组织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召开各类招聘会、洽谈会126场,提供就业岗位9.2万余个,免费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21.9万人次。2014年底,德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万人,建设配套产业园区876个,产业园区的税收接近40亿元,40万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农民来自园区的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了15%。在鼓励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德州市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给予了政策方面的扶持,德州市人社局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5年内全市安排不少于2?8 p B88?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创业。同时,实现创业政策贯通,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工商注册等方面落实政策、提供便利。

  二、以工业化为主导,奠定以工促农基础

  近年来,德州市坚持以市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明确支柱产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加快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2014年底,德州市完成工业总产值9362.6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59.4亿元,同比增长14.8%。

  (一)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德州市深入推进“一区一圈一带”战略,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先后举办了首都经济圈投资洽谈会、第四届太博会暨首都企业家德州论坛等系列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对接央企强企和全国工商联执委企业,全市新注册项目530个,新开工460个,新投产330个,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590亿元,张江高科示范园、中欧产业园等项目签约,威讯半导体、天津农垦示范园、祥辉铜业等重大招商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安凯车桥、迈宝赫等重点财源项目竣工投产。

  (二)企业培植实现突破。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德州市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强化服务,狠抓政策环境、项目建设、资本运作、素质提升、涉企服务等五项重点工作,大企业培植凸显成效、亮点纷呈。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30亿元、50亿元的分别达到49家、22家、15家,同比分别增加6家、3家、2家。其中,华鲁恒升、永锋钢铁、恒源石化、星光集团4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通裕重工、中大贝莱特、谷神生物、景津集团等15家企业过50亿元,55家科技型成长企业单体平均增长21.3%,这些企业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排头兵,对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三、以城镇化为支撑,实现以城带乡发展

  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全市坚持以城镇化为载体,大力推进镇村联动,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聚集生产要素,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4年,德州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1.3亿元,同比增长16.3%。

  (一)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两区同建”稳步推进。2014年底,德州市新建续建新型农村社区216个、农村产业园区150个,建设垃圾转运站152座。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实施。济乐高速通车运营,德大铁路、石济客运专线、德上高速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480公里;德惠新河等6条中小河道治理、潘庄和李家岸两大引黄灌区节水改造、瓦王渡槽改建等工程顺利完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达到460多万亩。开工建设6座平原水库,完工4座,新增库容3236万立方米,城乡供水一体化率提高到95%。2014年12月19日,陵县整建制撤县正式成立“德州市陵城区”主城区面积增加到1752平方公里,扩大3倍以上;全年实施6大类66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59亿元;大外环、 “两河四岸”滨河路全线贯通,新建改造道路23条,袁桥、项目东区南部和北部3个大社区竣工;华能德州电厂至高铁新区远距离供热管网和第四净水厂项目竣工运行,被列为全国首个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城市。

  (二)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2014年底,德州市7986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和通汽车。其中自来水受益的村已达到7932个,占全部行政村的99.3%,基本实现全覆盖;通宽带的自然村个数达到7955个,覆盖率达到99.6%。农村安全饮水和缺燃料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现全覆盖,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建成了一批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村,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树起了样板。

   四、以改善民生为视角,保进社会保障再上新水平

  近年来,德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民生优先,保基本、兜底线、促均衡、办实事,一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较快。2014年,德州市把加快学校建设、优化全市教育资源配置列入为民实事之一。开工建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标准化工程项目356个,完成投资4.75亿元,开工面积56.2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任务12.4%。在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建设到位资金3.35亿元,已开工(包括完工)项目共9个,面积17.46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任务12.7%。幼儿园建设投入资金1.48亿元,开工建设幼儿园177所,超额完成计划77所,其中新建幼儿园89所、改扩建幼儿园88所、新增学位2万个。新招聘教师1503名。其中,872名教师分配到农村教学一线,占全市教师招聘总人数的58%。新补充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185人,占补充教师总数的12.3%;本科学历的925人,占61.5%。补充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1061人,占补充教师总数的70.6%。德州学院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华宇工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职教公共实训中心和市人民医院新门诊楼扩建工程启动建设,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稳妥推进。

  (二)养老、就医等社保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实现并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4处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8个,新增养老床位6324张。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00至320元提高到360至38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240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年3500元、2400元提高到4000元、3000元;开工安居工程27834套,基本建成19200套。

  (三)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14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建设幸福德州的工作大局,建成县级两馆各10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4个、图书馆5个;全市133个省级以上标准的综合文化站,被评为国家一级站14个、二级站20 个、三级站27个,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920个、优化提升农村文化大院700家;建成文体小广场2432个,为2000个广场舞蹈队配备了音响设备,成功举办了首届县乡村广场舞调演比赛,掀起了广场舞活动的热潮;改造提升农家书屋1422家,重点扶持非遗传承人60位、放映农村公益电影8万余场、开展送戏下乡活动867场、培训广场舞指导员2000名,每家按2000元标准补充更新了书目,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

   五、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德州市作为农业大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近年来,德州市充分利用乡村、民俗、自然、生态资源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充分挖掘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2014年,德州市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968.8亿元,同比增长10.4%。

  (一)服务业全面提速。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截止2014年底,德州市服务业完成投资982.5亿元,同比增长19.5%。在服务业投资中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664.0%;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90.2%;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6.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增长38.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5.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6.8亿元,增长12.8%,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904.8亿元,增速14.9%。在25类限上商品零售类值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五金、电料类等14类商品零售额增幅超20%,其中日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棉麻类等5类商品零售额增幅超50%。济铁物流园、银座财富中心、中关村产业园等一批高端项目加快建设,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黄河故道温泉度假村、四女寺风景区、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等文化旅游景区开放运营,促使第三产业发展进入载体建设和业态创新的新阶段。

  (二)休闲旅游农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德州市充分利用乡村、民俗、自然、生态资源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目前,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园区总数47个,规模以上园区13个,其中,现代农业科技园12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6个,休闲农庄6个,农家乐13个,共接待各地游客10多万人次,总资产达4000多万元。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3家,全省旅游强乡镇7个,全省旅游特色村6个,全省好客人家农家乐3个。乐陵万亩枣林建设已成为集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游基地;庆云香海禅林生态园建设已成为集民俗、宗教、农艺展示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夏津县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德城区建设万亩桃园、馨秋果业都市观光生态园,通过引种珍贵果品苗木和品种搭配,打造四季采摘、全年有果的精品观光园区;武城县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礼孝文化和佛教文化,开发建设四女寺风景区;齐河黄河北展区已打造成为集垂钓、休闲、水上旅游为一体的沿黄休闲渔业带,实现生态与效益地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