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簸萁刘村民当村企股东 集体净资产超12亿

26.02.2018  10:34
  “等这26栋大楼售完,我们村集体经济净资产将达到20多个亿,人均占有资产将超百万。”2月20日大年初五,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簸箕刘村的党支部书记董吉增站在锦绣·阳光城开发项目前,规划着新一年的发展。二十多年来,他让簸箕刘从昔日负债50万元的穷村,发展成集体净资产超过12亿元的全国文明村,而他想给村民带来的远不止这些。

  

2月6日,德州簸箕刘社区为村民发放春节福利。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志勇 摄



  春节发福利老规矩,已经延续十几年

  春节前腊月二十一,天刚蒙蒙亮,簸箕刘村委会的楼前便已人头攒动,排起了长队。这天是1600余位村民领取春节福利的日子。而此时的董吉增,正站在村委会二楼办公室窗前向下遥望,时不时露出满意的微笑。

  40斤面粉、10斤花生油、10斤大米、10斤水饺粉、5斤带鱼、1斤香油、1只扒鸡、150元鸡肉等等。这是十几年来,每一位簸箕刘村民可以享受的春节福利。“这都得感谢我们的老董书记。”73岁的村民孙明来一边说着,一边将一家六口人的福利搬运到三轮车上。

  “虽然没多少钱,但能帮他们过个幸福年。”董吉增说,春节福利是村里延续十几年的老规矩。

  之后的日子,腊月二十九慰问、除夕巡逻、初一值班、初二走访、初三准备年后工作、初四开新年工作会议……董吉增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他说,今年新春像往常一样,既忙碌又充实。

  让村办企业扭亏为盈,顺势而为进军房地产

  年三十忙完村里村外的事,董吉增按照习俗,接神、陪父母吃年夜饭、拜年。但初一下午他就到了办公室,整理全年的工作文件。

  1994年,董吉增接任簸箕刘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唯一的村办企业砖厂,负债50多万元。沉重的债务压得簸箕刘村民喘不过气来。“我是土生土长的簸箕刘人,当时内心唯一的念想,就是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董吉增说。

  从那以后,董吉增开始对砖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到1995年底,净赚利润60多万元,簸箕刘村民也因此尝到了甜头。

  1998年,德州市启动经济开发区建设。“土地一旦被征用,村民就等于断了活路,补偿款只是短暂之计,没有后续收入相当于坐吃山空。”那段时间,一个个问题困扰着董吉增。

  为此,董吉增决定“借船出海、顺势而为”。在村建筑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村集体企业簸箕刘工贸开发有限公司,簸箕刘村正式进军房产市场。市里建体育馆占用簸箕刘村土地,村集体获得收入2400多万元;村里启动了电动车交易市场的建设;2009年,簸箕刘整村面临整体拆迁,董吉增多方争取,最终决定依托村里的建筑企业,承担新社区的建设,一个工程下来,簸箕刘村赚了1亿多元……收入滚滚而来。

  村民每月可领600元补助,60岁以上老人每月1000元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如何确保村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董吉增和村支两委集思广益,决定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逐步转化为企业资产,将企业资产按股份形式量化给每一位应享受集体资产的村民,在经济发展及管理方式上把村民变成了企业股东。

  现如今,簸箕刘村原集体经济组织村民每人每月可以领取600元的生活补助。60岁以上的村民额外还可在集体股、幸福基业公司领取400元。“自从变成了股民,感觉比养个儿子都安心。”簸箕刘村不少老人戏说道。

  而如今,令董吉增倍感幸福的是,他走在社区里,离着老远,就有村民主动跟他打招呼,让他去家里坐坐。

  2018年,董吉增认为,在他临近退休之际,最重要的是培养新人,以保持簸箕刘的可持续发展,簸箕刘村的福利才有望更多和更好:老人领到的生活补助费更高,优秀学生发放的奖学金更多,重特大疾病救助比例提升,百岁老人越来越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榕 刘潇)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