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加快实施国际话语权战略

25.01.2016  10:3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从我国未来发展看,加快实施国际话语权战略,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向全球贡献新理念和智慧。当前,由于身陷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泥淖,西方开始反思其价值观和制度安排,为我国话语权提供了空间。应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从制定国家战略、构建话语体系、发展公共外交等方面入手,加快实施国际话语权战略。 

  一、加快实施国际话语权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话语即权力”。争夺话语权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国都在加紧构建与重塑其国际话语体系,抢占制高点。目前,我国国际话语权还很不足,在参与国际社会事务时处于劣势,未来加快实施国际话语权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我国民族复兴进程加快,引发了西方的偏见、猜忌与不安,他们的质疑与责难,给中国国际形象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战略问题,均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国家形象。加快实施国际话语权战略,向世界宣传“中国理念”,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为我国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构成一国的综合国力。国际话语体系反映国家意识形态,体现一国价值观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要素。掌握国际话语权,并利用这种优势,参与国际事务讨论,制订游戏规则,获得有利地位和主动权,从而更能实现国家意志。增强国际话语权,也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第三,有利于向全球贡献新理念和智慧。向世界贡献新理念和新智慧,是一国应承担的国际义务,也是一国对全球贡献能力的反映。中国以自身经济发展惠及整个世界,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丰富。积极向世界传达中国理念,介绍中国经验,提供解决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是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 

  当前是我国加快实施国际话语权战略的有利时机。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发动战争、遭遇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经济下滑,国内矛盾尖锐,爆发了一系列示威游行活动,动摇了“西方中心”的信念。各国精英阶层开始反思西方价值观和各种制度安排,形成了相对宽松、多元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支撑,也为世界提供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复兴路径,大家希望并愿意倾听中国声音,认知中国道路。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国际话语权战略。 

  二、我国实施国际话语权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改变当前国际话语权格局还需要时间。当前全球话语权格局总体上是“西强东弱”,这与各国硬实力和软实力情况相关。冷战以西方胜利而告终,使得其民主、自由、人权等主张,成为霸权性的国际话语。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和其他非西方国家在短期内很难能发展出与之相争的话语体系。在未来较长时期内,西方在国际话语权上的强势地位和中国的弱势地位还难以根本改变,这给我国争夺国际话语权制高点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二,我国对国际话语权战略的重视还不够。建国以后,我国在抢占国际话语权制高点上有过成功,向世界提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三个世界”等重要理念。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审时度势,把重点放在国内经济建设上,努力提升国家硬实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参与国际事务的情况来看,我们对国际话语权等国家软实力的重视还不够,在国际议题设立和规则制定等方面能力还非常有限,话语权不足。改变这种情况,还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建立与世界接轨的话语体系任务还很艰巨。当前西方话语成为各学科的主流,西方设置话题,我们则跟着讨论。中国向世界提供创新的理念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仍然处于被围堵、孤立的局面。造成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学术研究课题的立项、评审、资源分配、成果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体制机制上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学术研究急功近利,远离中国实践,生产有影响力的学术话语的质量和能力严重下降,难以形成有中国智慧的国际话语体系。 

  第四,“中国声音”的传播力量还很薄弱。我国向外传递中国话语,目前主要是以官方为主体,培育民间话语主体还任重道远。作为最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我国媒体的力量还非常薄弱。据相关统计,全球80%—90%的消息来源及解读,均由西方几大通讯社提供,以汉语为载体的信息量,只占全球信息总量的5%左右。此外,我国学术理论界也往往产生出多元价值的话语,导致话语体系不完整,不一致,凝聚新的社会共识和国际观念共识,也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三、对我国加快实施国际话语权战略的几点建议 

  第一,把争夺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可考虑将中国声音“走出去”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间断地组织实施。在项目、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平台打造等方面加大力度。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力量,起草制定《我国国际话语权战略规划》,并有序加以实施。 

  第二,加大相关人才培养的力度。在重要的政府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应对外国媒体,回应外媒关切,做到及时、可信、开放,避免态度冷淡或自相矛盾等问题。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形成合力,一致对外。积极培养国际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大批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任职的人才。 

  第三,加快构建我国国际话语体系。在国内建设和国际交往中,我国坚持、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核心理念与经验,是重要的优势话语,应将其构建、转化为国际话语体系,如改革开放,实事求是,民生为先、科学发展,包容发展,求同存异,尊重文明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等等。应在吸收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借鉴西方国家国际话语有益成分的基础上,精炼、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念与价值观,用西方受众习惯接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加以宣传和传播,贡献给世界。 

  第四,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发达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是一国的话语生产基地、知识生产场所和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是国际话语权的源头活水。很多西方的优势话语,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等,都首先以学术话语的面貌出现。我国实施国际话语权战略,要立足于理论和学术话语创新,大力引导并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从资金投入、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加大努力,促使人文社会科学取得长足发展。 

  第五,大力培育并发挥各类媒介的作用。拓宽话语传播渠道,才能提高话语被接收的几率。公众媒体是极为重要的信息通道。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话语权上有优势,与其媒体的做大做强密不可分。从我国未来的改革发展看,加速推动媒体充分发展也具有关键作用。要利用图书、电影、电视节目、音乐、舞蹈、戏剧,以及讲台、会议、论坛交流等多种手段和形势,形成全方位的中国声音“走出去”通道。高度重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兴媒体,运用现代化高科技传播手段向全世界展示现代文明中国的崭新形象。增加发行外文媒体。充分利用海外华人这一群体在传播中国理念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供相关支持。 

  第六,高度重视公共外交。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共同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由于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广泛,包括各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因而能够更加宽松、生动和灵活地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场合发出声音,多层面、多渠道地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形象。我国争夺国际话语权,就要把官方和民间平台结合起来,在继续提高官方外交能力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发挥民间组织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加大投入,大力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智库,发挥智库在生产和传播中国话语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积极鼓励各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推动中国声音“走出去”。

信息来源:中国经贸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