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图书古籍保护成果显著

26.06.2016  22:12

  古籍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据统计,目前,我省267家古籍收藏单位共计有350余万册古籍。这些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成为深入挖掘和阐释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许多古籍历经聚散转手、天灾兵焚、虫噬鼠啮、火烬水浸等厄运,已是千疮百孔损毁严重。我省正积极开展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期待着让这些珍贵典籍焕发新的光彩。

   7人担起我省古籍修复重担

  在修复台的标尺上,明万历刻本《山堂肆考》正被修复师杨林玫尝试着揭开。由于书板结严重,她需要格外小心才能将一页书从“书砖”中分离开来。如何修复这本已被霉蚀和虫噬严重的书?杨林玫首先向记者展示了这本书的修复档案。“要修复一本古籍,首先要建立古籍的档案,如古籍的名称、内容、材质、损坏的情况等,并且列出将要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据她介绍,首要的步骤就是要确定这本古籍的材质,为修复的过程配纸。“要确定古籍纸张的厚度、纤维成分、酸碱度等基本参数,确定其是宣纸、皮纸还是竹纸。”杨林玫说,“然后采用与古籍同样质地的纸张进行染色,让所采用的修复纸张最大限度地接近古籍纸张的原样。”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正式动手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复,去霉、揭取书叶、托裱、补缺、处理书脚和天头……据杨林玫介绍,这一系列工序下来,有时候一天最多能够修补两页。

  如果在修补过程中遇到明显的残破造成古籍的曲解,是不是通过修复师的手可以进行修改?例如,“多少”的“多”字缺失了一半而成为“夕”字时,修复师可不可以进行修改?当记者提到这个问题时,杨林玫的回答是否定的。“古籍修复过程中讲究的原则是修旧如旧,绝不会去破坏古籍的原貌,哪怕是非常明显的错误,也不允许修复师擅自订正。”

  据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杜云虹介绍,古籍修复人员不仅需要高超的修复技术,还需要集古籍版本知识、古籍保护知识、文史知识、艺术审美能力等于一身。一本古籍的修复工序大致有二十多道,环环相扣,繁复考究,对从事古籍修复的工作人员的要求近乎苛刻。2007年,国家发起“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我们就延请京派修复大师潘美娣来授业,先后培养了7名青年修复人员。目前,潘美娣的7名弟子均达到二级古籍修复师水平。但是,要他们7人完全承担起全省古籍修复的任务,还存在压力。”杜云虹说。

   我省古籍一百年也修不完

  近年来,我省各级古籍保护单位通过建立机构、培训队伍、开展活动等形式,形成了集普查、修复、展示、研究、利用“五位一体”的保护模式。我省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数量、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省古籍保护中心已先后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全国12个“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12个“国家级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之一、5个“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中心附设传习所”之一、2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试点单位”之一,是全国唯一拥有上述全部6个荣誉的古籍收藏单位,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据杜云虹介绍,我省古籍藏量丰富,山东省图书馆中所藏的古籍就多达70万册(件),其中善本1.2万部18万册(件),并且有海源阁等特色专藏为海内翘楚。

  “修复古籍的过程中,其他的古籍也在进一步地老化。以现在的修复力量和修复速度,我们一百年都修复不完。”杜云虹说,“虽然古籍修复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古籍修复精细要求如此高,而人才和资金的缺乏,古籍修复的效率很难提升。”

   提升古籍保护工作水平

  近日,省文化厅印发《山东省“十三五”时期古籍保护工作规划(2016-2020年)》。提出我省将实施古籍普查、展示、标准化、修复、数字化、人才培养六大工程,以依法、科学保护为原则,提升古籍保护工作水平。

  根据《规划》,我省将实施古籍普查工程,2019年出版《山东省古籍联合目录》,2020年建立“山东省古籍书目联合数据库”;古籍展示工程将规划建设山东省古籍图书馆,开展体验活动,借助多媒体增强传播力;古籍标准化工程指制定或修订《山东省古籍普查标准》等标准,建成山东省古籍标准化体系;古籍修复工程指启动古籍修复站网络建设,建立山东省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古籍数字化工程将建立“山东省国家古籍珍本数据库”,对山东独有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和影印出版;古籍人才培养工程将于2020年前将全省古籍从业人员轮训一遍,联合高校培养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开展国际与地区间古籍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规划》还计划加大对古籍保护机构的经费投入,同时敦促各地制订本地古籍保护规划,将保护成效列入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