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村教育难题转化为创新优势

29.09.2015  14:01

  当前,农村学校生源日减,有的人去楼空,农村里的大量年轻父母在城里选择租房子、买房子,让孩子进城上学,导致不少地方的农村出现“空心学校”,农村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惑。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我们看到,正在逐步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广大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急剧的变化,农村教育的功能、机构和体系已很难适应这些变革。山西左云综合技术学校,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体会到,应以当代理念和前瞻思维,尽快构建崭新的农村教育模式,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动机”。

  毛泽东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马克思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和教学,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结合当前的农村实际,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启发我们去回答农村应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这样的学校,传授什么思想、知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是,在现实中,急功近利、没有长远打算的人不愿做这门学问;图享乐、图舒服、怕苦、怕累、怕麻烦、怕风险的人不敢做这门学问;没有理想、信仰、信念与信心的人不想做这门学问。追求学校衙门化、校长官员化、思想权钱化的人害怕这门学问,抵制这门学问,扼杀这门学问。

  敢于担当,构建新体制

  悟出了道理,就要敢于担当,解放思想,构建新的体制与机制,对此我们体会颇深。作为山沟沟里的一所综合技术学校,我校在小学教育阶段就逐步适当地渗透进劳动教育因素,进入中学就加进职业教育课程。半个世纪以来,我们走过了一条教育、科技、经济三结合的办学道路,把学校、实习厂(场)办成创业创新教育的活课堂,为学生学习创业提供了最鲜活的范例,让学生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中学到创业思想、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具有创业思想、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

  我们不断探索农村教育的新路子,其价值和成果也开始逐渐凸显:一是创新体制,构建起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互相衔接的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一条龙崭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经济融合发展之路,被专家们称为“用实践撰写了一部成功的农村教育学”。二是学校成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动机”。学校集农、科、教、文于一体,向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发展活力”,已为各行各业输送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初、中级人才6.8万多名。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三是扩展了农村教育的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与农业教育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生产走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还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向非农产业提供多种教育服务,成为当地的文化传播和科技扩散中心。四是获得精神财富。学校养成了自信、坚韧、勤奋、创新的校风和“严爱勤精、宽实活新”的教风,培养出要学、好学、乐学、会学、自学的学风,磨炼出一种自强实干、创业创新的精神。五是丰富了学校的物质财富。学校一面创业,一面办学,一面建设,从最初的一座破旧古庙起步,创办了3个股份制企业,先后建成了6所学校。如今,学校在十里河畔建起占地215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从规模、特色、功能上看,与大城市学校相比也毫不逊色。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又会带动起一片新的文化、科技社区。

  (作者系山西省左云综合技术学校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