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抢人大战”升温 济南引才政策力度空前

10.04.2018  12:55

  最近,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研究生党瑞琪有点纠结:今年5月她将和北京一家银行正式签约,然而济南市最新的招引人才新政又令她心动。自今年春节过后,包括济南、西安、北京、广州在内的多个城市频频出招,优惠政策一再加码,“抢人大战”迅速升级至2.0版……

   一线城市跟二线城市“抢人

  今年3月22日,西安组织40多家重点单位进京引才,推出“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可在线落户”的新举措,单日落户最高人数达到8050人,一时风头无两。

  与此同时,租房、购房打折,发放就业、创业补贴,给予项目资助……南京、武汉、成都、郑州、石家庄等地不甘示弱,户口、房子和现金补贴成为引才政策的重头戏,而落户的条件和门槛则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甚至接近“零门槛”。

  比如,南京提出高校毕业生可直接申请落户,武汉规定毕业3年内无需买房即可申请落户,成都则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长沙推行“先落户后就业”,郑州提出“中专以上学历可落户”。

  最为典型的当属西安,其引才政策也并非一时之举。自去年3月1日起,西安就出台了“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放宽设立单位集体户口条件等。今年1月,西安公布户籍新政2.0版本,继续简化程序与所需材料成为重点,所有个人落户申请均可在户籍窗口进行“一站式”办理,当场办结;2月,又新增随迁政策,一人落户,直系亲属可举家随迁;3月22日,又推出“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可在线落户”的新举措,引发全国关注。

  这样的落户政策效果如何?据西安公安数据公布,截至3月25日凌晨,西安市3天共迁入落户人口15552人,创造纪录。

  而让各界颇为意外的是,在此轮“抢人大战”中,之前管控严格并有着“虹吸”优势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并没有置身事外,纷纷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引才力度前所未有。今年3月21日,北京出台了“历史上最开放的落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来京工作人员可快速办理引进手续;26日,在此前发布的人才政策“30条”基础上,上海召开全市性的“人才工作会议”,明确表态“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设立落户绿色通道。

  有人疑问,一线城市还用“抢人”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新经济浪潮下的城市战争,其核心战场不再是大港口、大机场等硬件基础设施,而在更高技术含量的人才争夺战上。

  一位驻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能否抢到足够的人才资源尤其是年轻人才资源,成为决定未来城市兴衰的关键。人口一旦达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就会产生“新的人口红利”。当前,劳动力紧俏,人才更加紧俏,各个城市自然愿意拿出资源吸引人才。

   这些领域的人才“最吃香

  对比发现,各城市的引才政策各具特色。新一线、新二线城市引才覆盖面广,相对而言一线城市更渴求“卓越人才”。比如,武汉的“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西安的“引才育才100万”,成都的大力实施“蓉漂”计划等,都是通过放低落户门槛、给予补贴和资金支持、提供优质的创业就业服务等形式大范围推进。而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引才新政则主要聚焦紧缺的高端人才。

  以上海为例,在日前出台的《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中,聚焦了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13个科技领域的高峰人才。同时强调,高峰人才“要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一般处于本领域全国前5名或国际前20名,或年富力强、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具有成长为世界级高峰人才的潜力”。

  北京对于各类人才的引进也同样设置了相对较高的条件。以科研教育类人才为例,北京主要引进的是“具有国家‘双一流’大学(或学科)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年以上工作经历,且具有高级职称的高等教育人才和科研人才”。很显然,北京更希望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将视点对准广州。此前,广州印发文件称,5年内将投入约15亿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极具含金量的政策福利,如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顶尖人才可获1000万元住房补贴或入住20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等。

  一个高精尖人才可能会直接推动一个产业的成长与成熟。当然,对高精尖人才的渴求,也并非仅限于一线城市。

  包括济南、成都、郑州等在内的城市也把引才目标对准创新型企业家、科技人才等。相应的,对这些领域的高端人才的福利待遇也更为优厚。比如郑州向全球发出的“史上最强”招贤令提出,对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奖励,提供不超过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工作满10年且贡献突出的,可无偿获赠所租住房等。

   8小时之外”的吸引力很大

  城市吸引力不足,人才就会自己跑掉;相反,城市吸引力大,人才自然流入。在媒体报道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武汉经验。武汉的近百所高校数量,在全国仅次于北京,而多达100多万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更是位居全国之首。

  然而,这个人才储备充足的城市曾经却面临人才流失的尴尬。据统计,自2007年起,毕业生留武汉就业比例开始逐年递减,到2014年,武汉高校毕业生达到30万,但只有10万留在武汉就业,其他2/3基本上都流向沿海地区。

  为何留不住自己培养的人才?直到2017年2月,武汉正式提出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4月,武汉成立“招才局”,将招才引智列为“一把手工程”,随即大力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大学毕业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常住户口。在此利好政策下,2017年留汉大学毕业生达28.29万人,留汉比例猛增到97%,是往年的2倍。

  总结武汉经验,政策是决定城市吸引力的一个方面,但并不是关键。想要吸引人口,短期来看,现金补贴、优惠落户招引人才的效果明显,但如果真正想让人才留住,还得从城市自身发展上作出改变。

  “‘8小时之外’的吸引力很大。”在党瑞琪看来,生活质量、城市实力以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等都是她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一线城市在基础服务、硬件设施、发展机遇等方面有更大优势,但尤其近年来像济南这样的二线城市崛起势头强劲,无论是产业集聚还是宜居宜业环境都有明显提升,对她这样的毕业生来说也会成为优选城市。

  机械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胡向义对此也感同身受。虽然他已经顺利保研,但面对各城市推出的政策红利他还是心动了,“不是没有考虑过就业”。

  上个月,胡向义成功应聘了河南洛阳一家机械加工企业,对方给出年薪10多万元的待遇承诺。“对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在当地机械行业算是高薪了,但是我还是更倾向于到一二线城市发展。”胡向义说,今年他所在班级37名同学中有13人选择就业,其中,4人去了一线城市,4人选择留在济南。“我注意到,济南招引政策的力度也很大,而且当前正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作为省会城市,未来的机遇肯定会更多。”他说,况且自己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多年,研究生毕业后肯定会先考虑在济南就业的。

  调查显示,用户口留人具有一定效用,但当各地都拿出这一招后,这一政策的吸引力必然减小乃至消失。所以真正要留得下人才,关键还在于这个城市延揽到的现代产业,尤其是新兴优势产业,最终靠产业集聚人才。

   引来人才更要用好人才

  最近几天,山东诺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司书春正忙着招人。随着环保监测市场需求的扩大,他所在的公司今年需要新招10多人。

  “以我们企业当前的实力来看,不仅需要‘高精尖’技术人才,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人才,并不是所有环保监测领域的大学生都适合来我们公司。”司书春认为,人才本领及素养要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才能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对城市来说同样如此。更重要的是,引来人才更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否则将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需要找准优势行业领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引才政策”。

  对此,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朱征军也十分认同。她提出,留住人才的同时还要保证政策发力的持续性,不能仅凭“身份”落实待遇,还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激励、考核机制,真正发挥人才集聚效应,保证人才个人成长与地方经济发展共赢。

  经济整体实力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基本面、产业优势、就业前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不能吸引到人才、能吸引到什么层次的人才。在人才吸引力上,各城市想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胜出”,政府部门需要“头脑清楚”,找到属于自身的长期的比较优势,在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发展空间、文化认同、人居环境等综合性人才服务生态上狠下功夫。

  只有把城市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根据合理的资源容纳能力招徕人才,形成产业链,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比如杭州对互联网企业的吸引力,并不是搞政策突击,而应该归功于长期的商业文化积累。如果城市定位不准、环境建设不足,人才争夺战难免会“烂尾”,这对于人才和城市都将是悲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亮指出,城市政府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就需要从人才政策的核心命题出发,形成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并采用多管齐下的“组合拳”;否则,就可能导致城市吸引的未必是其迫切期望的人才,而导致“愿者上钩”的尴尬后果。

   选择就业城市大学生最看重什么

  根据调查统计,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中,落户政策以及针对性的激励补助排位偏后。

  薪资水平 64.3%发展空间 59.3%城市大小 43.9%落户政策 28.8%激励补助 13.0%

   济南引才政策力度空前

  实际上,早在去年济南就已经放出“引才大招”——推出“人才新政30条”,加入到同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中。

  紧接着,又推出“史上门槛最低”的户口迁移新政——“不看住房,不看学历”,以空前开放的姿态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原来的“高学历”、“购房需满90平方米”等落户“硬杠杠”自此全部被废除。自去年8月份放宽了落户政策,至去年年底,全市新增落户人口4万余人,达到往年同期数量的两倍还多。

  人才引进来,如何更好地为人才服务?为此,济南引才政策持续发力,先后分批出台了18条细则,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贯彻举措,“目的就是要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地创业创新。”济南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18条细则互相衔接、相互补充,以确保人才新政各项制度有效安排、顺畅落地。

  为了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其中,《济南市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细则明确,允许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单位同意后可以兼职到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工作,并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相应享受职称评聘、保险等待遇。同时,还创造性地设立泉城“人才驿站”,在全市范围调剂事业编制作为人才编制“蓄水池”,为来济创新创业的具有事业身份的高层次人才,在5年内保留其事业身份。

  与此同时,济南市还拿出最优厚的资金、配偶安置保障政策,出台实施了《济南市博士后资助发放》等6条细则,坚持高端人才和基础人才并重、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重、政策扶持与环境营造并重,为引进人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真正使人才“留得住”。这些住房、落户等多项优惠政策可谓有的放矢,对于解决人才最主要的实际问题、减少人才后顾之忧作用明显。对高端人才的招引,济南可谓不遗余力。比如,对于国家、省、市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资金扶持;对新入站的博士后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的补贴,总额不超过7.2万元等。为吸引优秀年轻人才来济,还对企业新引进入户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按照每月1500元、1000元的标准连续发放三年租房补贴等。

  与此同时,今年济南还将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进一步提升户政服务水平。外地户籍人口在济办理居住证,符合条件的有望立等可取,当场受理当场出证。

  “跟之前相比,无论是从资金的扶持力度,还是扶持的范围,济南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这些利好政策引发各界关注,山东省科学院副研究员汝绪伟认为,一方面增加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营造了引才聚才的社会氛围。

  但从全国来看,济南引才的压力依然不小。相比一线城市,尤其在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方面的引才成效上还有不小差距。专家呼吁,在人才大战中突围,济南既要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营商环境,还要进一步放低门槛,实行柔性和普惠性的招才引智政策。

  “济南的力度和魄力还应该再大一些。”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李兰永认为,好的引才政策并非把补贴提得越高越好,而是要围绕人才需求精准施策,同时依靠一批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 责任编辑:秦来玲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