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山东栖霞市“三级跳”实现农田灌溉工程管护机制创新

23.03.2015  11:50

  □本报记者 赵新

  通讯员 张文好 英棋领

  地处山东省胶东半岛中部的栖霞市,苹果产业发达,有“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盛果期全市苹果面积65万亩,农民人均1亩果园,是农民创收致富的“钱袋子”。近年来,围绕服务农村发展,做大做强苹果产业,栖霞市抓住国家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机遇,强化政策引导,积极探索果园灌溉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创新,从水利联合体到用水合作社再到公司规模化管理经营,实现了农田灌溉管理模式“三级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引水上山

  水利联合体让果农笑开颜

  刘殿臣,栖霞市亭口镇曲里村一位普通农民,身为果农的他,深刻感受到种苹果靠天吃饭的艰辛和不易。

  曲里村位于栖霞市东部的丘陵低山区,苹果是全村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果园管理也成为农民最主要的劳动负担。受山地丘陵地形和水资源匮乏等条件限制,很长一段时期,当地果农想灌溉一次果园,需要多台机器联合扬水上山,铺放管路几百米甚至上千米,费工费力。大多数果农采取减少灌溉频率的做法来降低劳动负担,果树的灌溉保证率不足50%,正常生长受到限制,果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

  面对制约苹果生产的灌溉困局,刘殿臣想探索一条发展农村中小水利的新途径,在咨询了栖霞市水务局节水技术服务站工作人员后,他决定铺设地下管道,把水引到山上灌溉果园。这就是最初的栖霞水利联合体。

  水利联合体是突破分散的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矛盾困境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它以工程效益辐射区的地缘利益为纽带,将分散的土地经营者以平等的身份联系成利益共同体,把农村水利工程的受益者与投资者融合为一体,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2005年2月23日,在群众怀疑的目光下,刘殿臣在曲里村试探性地铺设了第一条管道。试水那天,村里90岁的老党员杜宝科非要拄着拐棍上山看个究竟,大半辈子浇不上水的果树,怎么一下子说浇水就能浇上水了,想什么时候浇就什么时候浇。经过实践,引水工程在应对干旱天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村里的老百姓都觉得比以前省钱、省时、省力。

  亭口镇水利联合体的启动和运转,带动了更多农民开始自发组成许多水利联合体,由受益农户选出1~2个大家信任的农户作为联合体负责人,召集联合体成员共同出资,铺设固定供水管路,给每个联合体成员的地块保留一个出水口,按商定的顺序进行灌溉。栖霞市水利局看到了水利联合体的强大生命力,专门进行科学研究,加大资金支持,推广和完善和水利联合体建设管理模式。最高峰时,栖霞市建成水利联合体6000多个,受益农户3.2万户,受益果园灌溉面积18万亩。

  水利联合体虽然投资不大,几家几户即可组建,但是对于大面积建设灌溉工程,协调难度就会加大。如何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灌溉效益?

   互利共赢

  用水合作社让更多百姓受益

  在这个节骨眼上,栖霞市获批了国家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示范县项目,在省市推行建设水利基层服务体系的背景下,用水合作社应运而生。

  2011年,栖霞市通过公开竞争,被山东省水利厅、财政厅列为国家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计划2011-2013年投资1.02亿元,在桃村镇、唐家泊镇、亭口镇和蛇窝泊镇发展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05万亩。

  刘殿臣从来没有这么激动和兴奋过。在国家惠民水利政策的引导下,他决定走出亭口镇,立志让原本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池塘、水库再次活起来,实现65万亩的果树灌溉全覆盖。

  2011年,刘殿臣投资355万元,承包了国家水利试点县桃村项目区后期管护工作;2012年投资120万元,接手了国家水利重点县亭口项目区管护;2013年投资150万元整合亭口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田家水库为上游各个村调水,把12个村小水塘串联起来,实现整个项目区水资源共享,不仅解决了12个村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也使整个项目区能够发挥最大效益。

  根据实际情况,供水工程管理使用方式也各有不同:前炉房村共有3台设备,选用主管道是160PE管材,水泵的流量大,可以满足4~5户同时灌溉;凤山村覆盖面积比较大,同时铺设两条主管道,配备两台设备,按照水泵的流量按时计费,每亩每次灌溉一般需水费20~30元。

  怎样更好地把这项惠民实事做到位,服务于农民?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栖霞市农田灌溉管理模式开始了公司规模化管理经营的探索。

   市场化运作 

  规模化经营助推灌溉效益最大化

  让果农兴奋的是,随着栖霞市国家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的深入推进,栖霞市再次争取到又一个三年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官道、观里和杨础三镇被纳入项目区。

  栖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由分管农业副市长组织水务局、财政局、项目镇等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就2011年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项目建设及建后管护有关问题进行专门探讨,后决定通过招商引资,吸纳刘殿臣等参与试点县项目建设,并负责后期管护管理。

  2011年,桃村水利协会成立,管好桃村项目区。

  2013年,兴霖水利合作社成立,管好亭口项目区。

  从亭口到桃村,再到唐家泊镇和蛇窝泊镇,范围越来越大,仅靠几个人的投资,远远不能建立起完备的农田灌溉工程管护机制。2014年,刘殿臣注册了栖霞市润东水利有限公司,方便更好建设管护农田灌溉工程。

  项目启动后,经认真核算,每年可节省当地农民软管带资金投入600元左右,每亩每年节水30余立方米。灌溉时,农民只需在田间接1~2节软带即可,省去梯级灌溉提水设备搬运、铺设管路等费时、费工的工序,避免了管路接头漏水、阻水和接头断开还要停机重接等现象,明显缩短了灌溉时间,保证了作物各生长期的适时灌溉,果品可增产15%以上。

  引进民营投资公司进行农田灌溉工程管护,成为栖霞市民营资本全面进入农田水利规模化建设管理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栖霞市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标示意义和推广价值。目前,“民建、民用、民管”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管模式日趋完善,并彰显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栖霞果业上档升级的有力助手。同时,记者也发现,这个模式尚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和监督,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在法律和政策方面进一步界定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