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派驻第一书记"抱团"促产业 "内外兼修"助帮扶村脱贫

08.08.2018  13:49
  大众网记者 姜洋

  田地里种着长势喜人的新品种红薯,村口在建的扶贫车间,党员活动之家每月进行的学习活动,村民家旁的文化广场……在省政协派驻平邑县丰阳镇第一书记帮扶村,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的心头,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扶贫要扶什么?对于第一书记来说,带来资金只是第一步,产业增收入、党建强队伍、文化提内在动力……“硬件”“软件”两手抓,才能从根本上帮助百姓扶贫脱贫,为村庄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省政协派驻平邑县丰阳镇五位第一书记正在开会



  企业+村集体+农户订单化种植,小小红薯也能助力脱贫

  单株14.4斤、单体6.9斤。在去年举行的丰阳镇省派第一书记帮扶村“扶贫薯王”大赛上,朱家村的农民胡永志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料薯王”。别看现在帮扶村村民种红薯的热情这么高,但在省政协第一书记开展企业+村集体+农户的红薯订单化种植前,村里没人想到红薯还能这么种、这么赚钱。

  胡永志栽植的“济薯26”,是由省政协派驻丰阳镇第一书记引进的高产品种。负责引进工作的顺民村第一书记吴园军说,合同化红薯种植是第一书记工作组5位第一书记在入村充分、细致调研后,针对当地山岭薄地多、灌溉设施缺乏等实际情况,发挥政协联系广泛优势,多方论证的结果。2017年,“济薯26”共试验种植100亩,平均亩产5500斤,最高亩产9000余斤,达到商品要求的合格红薯平均亩产近4000斤,青岛春天味道有限公司以每斤0.5元的价格予以回收,远远高于本地薯种0.25元的售价,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但推广初期,却并不是特别顺利。面对新品种,很多村民们多持观望态度,更依赖经验和口碑,不信科研数据。在不断的组织村民去基地参观、与企业进行合同沟通等工作下,促进企业与村委会签订了合同。新苗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渐渐的不少村民开始尝试着种植。

  听说第一书记带来了好品种,隔壁金鹊庄村的欧阳吉良也赶来“入伙”。以前欧阳吉良和其他村民一样,种的老品种红薯,一亩只能产4000多斤,每斤只卖0.25元,每亩红薯只能卖1000元。去年,他拿出2亩地尝试着种新品种,没想到亩产竟达到了7000多斤。按每斤0.5元的回收价格,红薯为他带来了7000多元的收入。今年,欧阳吉良又多拿出5亩地来继续种地瓜。受他影响,今年村里不少村民也开始加入到了订单化种植的队伍中。

  

朱家村新建起来的红嫂文化广场



  帮扶资金“”着用,三大产业确保帮扶村持续受益

  红薯让村民收入增加了,但作为普惠性的辅助性项目,仅靠种地所得的收益仍有限。如何更有效的打赢攻坚战?第一书记们将目光放在了产业项目上。

  在平邑县丰阳镇北城村,一排大棚在周围种满农作物土地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显眼。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北城村现在共有10个大棚,目前主要用于种植花卉。

  这些大棚正是省政协选派平邑县的5名第一书记共同打造的农业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园。据了解,该项目共整合了帮扶资金300万元,建设了占地60余亩的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出租大棚、交易市场和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园打工,来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目前,所有园区已租给当地一家花卉种植公司,租期4年。同一工作组的第一书记“捆绑办公”情况很常见,但连帮扶资金都“捆绑”在一起,统一推进产业项目发展的却是一项创新。省政协派驻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北城村第一书记李剑锐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靠组合拳,“五个人凝成一个拳头,各项政策、资金凝成一个拳头,重点发力、重拳出击。

  自2017年以来,省政协第一书记工作组的5名第一书记,一起统筹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重点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村级光伏电站和扶贫车间项目。其中,村级光伏电站预计年收益34万元,所获收益的30%由村集体使用,其余70%用于贫困户分配。正在建设的扶贫车间项目整合扶贫资金700多万元,在镇驻地木业加工企业建设占地10亩的扶贫车间,通过出租车间和进车间务工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

  李剑锐说,这些产业项目所要做的,就是保证帮扶村能持续受益。丰阳镇党委书记曹兆清告诉记者,下一步丰阳镇会加强对这些项目的监管,对项目收益建立专门台账,按照前期各帮扶村投入的资金比例来分配收益,确保第一书记任期结束后,项目还能长期发挥作用。

  

大棚内种植的花



  抓党建强班子,为帮扶村发展培养动力足的“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产业落地了,想要持续不断地发展,还需要有好的带头人。在杜家村第一书记王霞看来,一个村的工作能不能做好、发展怎么样,关键是看有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

  以前,各个村里几乎没有党建活动。如今,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村里开展了庆祝党的生日系列活动,组织各村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红色电影,为党员发放党徽、党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邀请县委党校教师上专题党课,进一步唤醒帮扶村党员干部的党员意识、增强党性观念。

  现在的杜家村,每逢党建活动,村里的党员和村民都积极参加,而几乎每一次活动,都能见到已经96岁、有70多年党龄的杜朝成老人。“有时候村里组织集体、学习活动,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就没有通知他。可每次杜老听见村民聊天聊起这周又有活动了,就会准时拄着拐杖来参加活动。”王霞说,参加每个月组织的党员学习活动,成为村里党员和不少群众的“必修课”。通过不断地沟通与锻炼,杜家村村负责人王丽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不会干、不敢干,到现在想着干、抢着干,有效推动了村级各项事务发展,多次作为优秀村负责人在镇、县有关会议上进行发言。

  李剑锐说,入村以来,工作组第一书记始终把党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推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创新载体途径、兴起学习高潮、努力学深悟透。通过开展学习教育、组织党员活动、做好党务工作,以点带面、连点成线,不断提升了帮扶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能力。

  挖掘传承红色文化,提升帮扶村内在动力

  “硬件”有了保障,“软件”也要配套跟上。“无论是脱贫攻坚工作还是乡村振兴,终归还是人去落实,关键是提升帮扶村内在动力。”泗山根村第一书记李传军说。让李传军印象深刻的,是村里修路的事情。刚进村走访时,李传军就收到了不少村民的“抱怨”,村里通往泗水县有一条约500多米的土路,不下雨时尘土飞扬,一下雨就拔不动脚。这条路是村民走亲戚赶集的必经之路,啥时候能把路修好成了村民关心的事。

  通过多方联系落实,500米的村路很快就开始修了。开工当天,竟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围观”。路修好后,面对村民们不停地感谢,李传军感触很深:“其实村民的想法并不是很复杂,他们对党和政府怀有深厚感情。由于过去遗留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村民的心里有一道坎,只要把村里的事情做得公平公正,就会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另一位第一书记范民所在的朱家村以前是有名的“问题”村,“彪悍”的民风没少让范民头疼。在跟村民老人聊天时,范民意外得知,朱家村以前居然还是个“英雄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鲁南军区和鲁南军分区的驻扎地。其中以王春英老人作为沂蒙红嫂的典型代表更是永久的载入史册。

  再深入了解朱家村历史后,范民想到,何不以朱家村的红色文化为指引方向,以沂蒙精神为主导思想,来增强村民情感认同,从而转变这种风气呢?在充分发掘“红色基因”后,朱家村以沂蒙红嫂王春英老人的事迹为依托,建设了红嫂主题文化广场、复原村民“军民同心井”,成为红色沂蒙精神传承的样板村。渐渐的,村里“骂街”的现象不见了,再也听不到以往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沂蒙精神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村民的思想。

  转自:大众网

   [编辑: 刘晓明]
山东省平阴县洪范池镇三大举措助力脱贫攻坚
    新华网济南8月3日电 今年以来,新华网
济阳太平街道围绕“三个聚焦”推进脱贫攻坚
    新华网济南8月1日电 今年以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