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

09.09.2014  12:40

    “十一五”以来,我市在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中加强农业,支持农村,致富农民,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最近,省市做出了“四化两型”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必将开创强农富农的新局面。当前,我市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努力谱写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的新华章。  

  一、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十一五”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辉煌成绩,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有效化解了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2010年,全市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8.55亿元,比2005年增长57.8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58.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8元,比2005年增加2280元。  

  1、农业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获得丰收,2010年实现粮食播面859万亩,总产337万吨。二是养殖业转型升级。生产指标全面增长,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全市千头以上标准化规模猪场1032个,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57%。三是经作产业初具规模。共收购烟叶274.26万担,生产规模排全省第二;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14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四是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已发展到330家,其中星级农庄3家。生态农业、城市农业等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主抓手,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做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3000余家,其中国家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147家。二是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形成了粮食、果蔬、油茶、畜禽、制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业产业,特别是粮油工业总产值近26亿元,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三是品牌效应不断强化。全市2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都出自农产品加工领域。另有10个获省名牌产品,8个获省著名商标。  

  3、基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造林绿化进程加快。通过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1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32%。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斐然。大力实施民生水利和耕地改造工程,共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0座,山塘清淤扩容17530口,中低产田改造46.43万亩,土地整理47.7万亩,大型商品粮基地改造30万亩,基本烟田建设35万亩。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6.9万台/472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7.5%。四是流通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已建成各类集贸市场310多个,农产品产地市场114个,村级农资服务站1000余个。  

  4、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坚持办点示范的新农村建设方针,由点及片,以点带面,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了局部突破。一是产业经营蓬勃发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600余个,农村初步形成了村有特色品种、户有致富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村庄面貌显著变化。全市共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9.58万人、改厕15.61万户,新建沼气池5.22万口,新修农村公路1.85万公里,农村通畅率达83%,通达率达99.7%。三是公共事业不断完善。全市新建农家书屋1879家,农村低保对象达255.5万人次,参合农民463.89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扩大到3个。四是乡风文明大幅提升。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市级以上新农村示范点60%的农户成为文明户,30%的建设点被评为文明村。  

  5、农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一是科技创新力度加大。每年培训农民30万人次左右,推广农业新技术100项左右,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45%。二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08.3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55个。三是惠农政策体系初步形成。2006年以来共发放种粮三项补贴资金约11.9亿元;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9  亿元,减少贫困人口12.5  万人;每年争取国家移民后扶资金1.6亿元,保障了22.04万水库移民的基本生活。四是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动物防疫、防汛抗旱、农负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民生等工作,农村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二、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与压力共生,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长期以来主要农产品产量都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尽管存在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和挑战,但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强农惠农政策更加完备。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将持续优化。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社会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将更加有利,各种资源的配置也将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二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更强。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必将进一步惠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更加有力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三是农业的外向度日益提高,农业交流合作机会不断增加。从2000年到2009年,农产品市场价格有6次较大幅度的涨落,其中4次是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随着我市承接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农业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竞争力有效提升的动力机制和外部条件更加完备。  

  三、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做好管当前、利长远的各项工作,奋力开创“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四化两型”建设战略的总体部署,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争取到“十二五”末,农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年均增长13%以上。着力把握以下重点:  

  (一)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壮大十大产业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粮油产业。着力发展优质稻米、“双低”油菜以及玉米、大豆等杂粮的生产,坚守基本农田4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820万亩、粮食总产64亿斤三条底线,确保粮食安全。二是畜禽产业。以规模养殖和低碳绿色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有永州特色的地方品种养殖规模,建立1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和10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争取生猪年出栏1000万头以上,优势区域内家禽年出栏1亿羽。三是烤烟产业。烤烟生产要突出烤烟大县、大镇、大户的培育和扶持,打响“九嶷烟叶”品牌,争取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达到80-100万担规模。四是水果产业。柑桔生产重点抓好“一带二基地”建设,形成“北柑橙、南柚橙”的生产布局,争取达到100万亩的规模。同时,抓好西瓜、葡萄、早熟梨等特色水果生产。五是蔬菜产业。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形成南六县以外销蔬菜为主,北五县区以城镇供应商品蔬菜和加工原料蔬菜为主的生产布局,播种面积争取突破180万亩。六是林木产业。发展以杉木、马尾松、桉树等速生工业原料用材林基地,提高林地产出率,建设200万亩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和100万亩毛竹产业基地。七是油茶产业。按照“两群四带”的建设布局,坚持新造和低改相结合,建设320万亩油茶基地。八是药材产业。发展以厚朴、杜肿、黄柏、金银花等为主的木本性药材基地,争取达到40万亩的规模。九是种苗产业。扶持种苗产业做大做强,新建生猪原种场1家、种畜禽场15家、优质种苗基地13万亩。十是休闲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200个时令果蔬采摘、农耕文化等休闲观光基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建设十大工程  

  要更加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强化和提升农业发展基础支撑能力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好涔天河水库改扩建工程,最大程度发挥其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重点完成4座中型水库、23座大中型水闸、82座小Ⅰ型、689座小Ⅱ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继续实施双牌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加大力度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二是生态建设工程。站在保护湘江母亲河的高度,按照发展“绿色经济”的要求,大力实施“三区一带”的林业发展战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确保全市有林地面积22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5%。三是耕地提升工程。大力实施涔天河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重大工程,新增25万亩耕地,新改善100多万耕地灌溉条件;依托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项目,新建设高产稳产粮田30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治理中低产田50万亩;积极开展市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10万亩;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的实施,提高耕地质量。四是农业园区工程。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水平,把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国家一流水平的农业科技园区,使之具备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功能,农业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聚集功能,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孵化与推广的辐射功能,农村、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功能,带动本市乃至整个湘中南红壤丘岗区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五是烟基建设工程。高起点、高水平地推进宁远、江华等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特别要把烟叶育苗及烘烤工场建设成现代农业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性平台。六是“兴机富民”工程。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争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10万千瓦,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4%以上,新培育农机专业大户300个,发展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100个。七是减灾防灾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和管理,增强防洪抗旱能力。抓好森林防火和动物防疫工作,注重发挥农业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实施植保工程,加强重大病虫害防  控和有害生物入侵防疫。八是农村社会化服务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新建、改建、扩建交易额过亿元的农资批发市场3个、农产品交易市场2个、农机大市场1个。九是农村信息化工程。发挥永州农村工作信息网等涉农网络作用,组织实施农村信息化管理“零公里”基础建设,探索数字农业模式。十是农业标准化工程。建设30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效果强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争取全市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300个以上。    

  (三)着力完善农村机制,实施八大改革  

  把握当前发展阶段的新特征,着力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一是抓好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深入推进乡村公益性债务化解工作,确保2012年全市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二是抓好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进一步落实水库移民后扶政策,促进库区农民致富奔小康。三是抓好农村土地流转。按照“自愿、规范、有偿”的原则和“不等、不急、不乱”的要求,促进全市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力争土地流转率达到50%以上。四是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等各类主体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争取“十二五”末突破1000家,省级示范社达到100家。五是抓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构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服务在乡”。六是抓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积极推广适应“三农”发展要求的新型金融产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七是抓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以市农科所、林科所等公益性科研单位为重点,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强作物新品种培育和农业实用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多渠道、多方式地搞好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八是抓好供销体制改革。加快供销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大农资经营网络等五大网络体系建设力度,力争全市供销系统“十二五”末购销总额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约22%。  

  (四)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五大行动  

  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抓手,将永州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市。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0%。一是龙头培育行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争取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0家、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达到5家以上。二是品牌提升行动。科学制定品牌产品发展规划,依托标志性龙头企业,在每个主导产业集中打造一个主导品牌,力争全市新增3-5家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三是行业整合行动。重点加大粮食、植物油、畜禽、果蔬、竹木等五大产业的整合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争取全市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达到10个以上,产值近200亿元。四是精深加工行动。鼓励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将企业技改列入各级政府的重点扶持范围,大幅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五是农企合作行动。积极探索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五)着力城乡统筹发展,突出五大重点  

  牢牢把握城乡统筹发展这个主题,打开资源要素流向农村这个阀门,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开动小城镇建设这驾快车,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一是突出抓好规划引导。县区(管理区)要重新布局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选择在中小城镇和中心村周边建设1-2个示范片。示范村(片)要把建设规划作为示范的首要工作,提高规划水平,抓好规划落实。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要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强化产业发展基础,立足本地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三是突出抓好村庄整治。正确引导农村新建住房布局,大力抓好“空心村”治理,继续开展“三清四改”,逐步实行城乡垃圾集中处理,推进镇村绿化一体化。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创建省级以上生态村100个。四是突出抓好基础建设。通盘谋划示范村(片)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口,新修农村公路1.3万公里,新解决185.2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3314家农家书屋、635所村卫生室。推进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全面提升农村供电用电质量。五是突出抓好公共服务。因村制宜,加强服务,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在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保险等方面逐步实现城乡均等,确保农村民生不断改善。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和民主法制教育,推进乡风文明。  

  作者系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