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莒县全面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2015年第27期)

01.07.2015  13:21

谋创新求实效    保民生促发展  

  自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以来,莒县按照“明晰产权、理顺体制、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原则,先行先试、积极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明确工程产权、管理主体和人员、管护经费为重点,以创新管理维护新机制为驱动,以落实改革推动措施为保障,公开、公平、公正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新格局。目前,全县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共改革小型水利工程4136处,收取各类改革资金382万元,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一、深入调研,统筹谋划,着力确保改革稳妥顺利推进 

  (一)科学制定方案,切实增强改革的指导性。编制了《莒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把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产权、管理主体和人员、管护经费作为推进改革的关键和核心。该方案最大的突破是县政府每年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550万元,其中小型水库120万元、中小河流10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7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0万元,并对具体承担管护任务的安管员和水管员,按照年人均3000元的标准进行薪酬补助。去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1526万元。 

  (二)严格运作程序,着力确保改革“阳光”透明。为保证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创造了改革“四步法”:首先,召开村两委扩大会,并进行产权公示;其次,公开招投标,进行中标公示;第三,签订合同;第四,考核验收。通过这四步工作程序,实现了平稳改革、和谐改革,未因改革出现群众来信来访,农村群众和经营者的根本利益都得到了有效维护,提高了其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坚持探索创新,建立维护管理新模式。探索建立了“一个平台、三方联动”的“1+3”联动管理新模式。“一个平台”即成立水利“116”服务热线指挥中心,实行全天候接听,零距离答复,第一时间出巡,即时定方案,限时解决。该热线自开通以来,共接到群众来电104次,满意率达100%;“三方联动”即建立以莒县清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中心为服务载体、以农田灌溉合作社为依托、以水管员为基础的管护体系。莒县清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中心主要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接受工程维修委托,现已承担了129座小型水库的维修养护任务,总投资额达399万元。目前,全县已开通并组建了6个镇级“116”服务热线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中心。 

  二、完善机制、加强督查,全方位落实改革保障措施 

  (一)政府强力推动机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及时召开全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动员会议,并按照改革节点,先后3次在试点乡镇召开现场推进会议。县水利、财政、国土等部门负责具体督导和指导,各乡镇街道则建立包社区、包村责任制,全程参与、一站式跟进改革工作。 

  (二)绩效考核机制。县政府把改革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并强化过程管理,抓好阶段性考核;各乡镇街道也建立了改革目标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社区(村)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并与社区(村)签订了改革责任书,明确界定了改革任务、标准和完成时限,确保改革高效推进。 

  (三)制度保障机制。相继制定出台了《莒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莒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回收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莒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后评价制度》等31个指导性强的文件,确保了改革始终沿着健康高效的轨道推进。 

  三、注重评价、突出成效,促进改革后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 

  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分类制定了运行管理后评价制度,通过定期检查监督和指导服务,维护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 

  (一)建立了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全县投资810万元,完成了1661处水利工程的确权划界工作。在此基础上,明晰了不同类型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落实了235名小型水库安管员和1195名农村水管员,并投资13万元为每位安管员配备了一部手机,用于对其巡查工作的实时督查,对大坝有险情的及时上报。 

  (二)拓宽了工程管护经费来源渠道。通过改革,确立了4条来源渠道:一是省市财政补助,如小型水库省市财政分别给予小(1)型3万元、小(2)型1.5万元的维修养护经费,安管员、水管员薪酬市财政给予1000元的补助;二是县乡补助,包括550万元的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以及水管员、安管员县乡财政各1000元的薪酬补助,并且根据年度考核结果,还对水管员、安管员发放一定的奖励资金;三是小型灌区灌溉和镇集中供水水费收入中计提资金;四是工程改革收取的承包、租赁等资金。 

  (三)吸引了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通过改革,新的管理主体得到落实,责权利得到明晰和界定,部分承包户根据发展需要,纷纷自筹资金参与工程维修养护,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和改革后的活力得到释放。如,该县一承包户王翠亮,承包了村前一塘坝后,投资4万多元对其进行扩容,用以发展管道灌溉。据统计,全县吸引社会资金额达72万元。 

  (四)改变了小型水利工程的面貌。通过改革,修缮了损毁工程,完备了管理设施,种植了绿化树木,工程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农村一道新的风景线,同时通过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生态文明乡村、水环境保护相结合,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对农村生态造成的破坏,为周边村庄建设绿色乡村、美好家园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