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其实是混圈子 公信力如何建立

26.11.2014  13:26

  国家文物局10月底发布消息,授权7家国有文博单位向公众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试点。中国有8000万收藏大军,却没有权威的鉴定机构,以至于出现各类“专家”粉墨登场、“鉴定证书”给钱就开等乱象。此次“新政”,效果如何?
  ? ?
  7家机构有4家联系不上
  鉴定收费吗?估价吗?出具证书吗?国有文博机构掌眼民间收藏,有太多的操作细节值得关心,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要找到这些鉴定机构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7家试点国有文博机构均没有自己的网站,其中厦门市文物鉴定中心、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云南文博文物评估鉴定有限中心在当地114查号台也没有登记,无法联系;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在西泠印社网站有链接,但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那么联系上的3家情况又如何呢?天津市文物开发咨询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鉴定费每件50元,不估价,不出具鉴定书。
  记者问:“我可以多出点钱请知名专家看看吗?”工作人员说:“你多出我们也不能多收啊,我们只能请工作人员帮你看。”
  黑龙江龙博文物司法鉴定所隶属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坦承:“每件收费50元至200元,但实话实说,我们还没怎么开展,也不会出鉴定证书。”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是7家中业务开展得最好的,配备科技含量较高的热释光设备,可以检测瓷器、青铜器等,收费标准是每件最低30元最高100元,同样不估价也不出具证书。
  显然,这7家单位对试点并不热心,鉴定处于“空口无凭”的状态。它们不像一些黑心鉴定机构按估价的10%收费,好处是不存在故意把假的说成真的,把差的说成好的,或者给钱就开证书,但是这样的鉴定远远无法满足市场交易的保真和估价的需求。
  相比而言,一些大拍卖行的服务更加实用。北京保利拍卖公司市场部姜珂说,藏家有意送拍,可通过网络发送藏品图片,由公司鉴定,如果公司认可藏品,藏家可上门鉴定,觉得可以上拍,还会提供一个指导价格。
  那么,国家文物局对试点目前的状态作何评价?对7家鉴定机构是否有统一的要求?试点下一步该如何深化和完善?记者按要求将采访提纲传真给国家文物局,但截至发稿时,仍然未得到回复。
  公信力来自市场优胜劣汰
  “应当肯定的是,此次试点的方向是对的”,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孔达达说,“理论上,鉴定机构只要不参与市场交易,处于第三方地位,它的公信力要强于专家个人,毕竟机构可以做成百年老店;另外机构只要操作程序设计得当,可以邀请更多专家共同掌眼,以免专家碍于情面或被收买而掺杂私心杂念。”但是他同时认为,以目前的试点方法,并不能帮助7家机构建立公信力,公信力来自于市场的优胜劣汰,而不是政府的一纸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