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教师内在积极性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20.04.2018  15:59

  习近平总书记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双一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人”,在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教师对学校具有导向性、引领性

  大学是学术的共同体、育人的摇篮、社会的服务站、精神的家园,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功能。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师是大学立德树人的专业设计者和主要承担者,是大学学科建设和学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和引领者,是大学社会服务和社会辐射主要承担者和主导者,是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当事者,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承载者、体现者和践行者。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是大学的主体,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导向性、引领性。

  教师质量水平品质品味是学校学科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发成果优秀度、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服务优质度、学校文化氛围和学校社会声誉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研究特色、品质品格品味境界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学科地位、特色和各项工作的质量,决定并体现一所大学的文化精神品质品味和境界。

  没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积极性的优秀教师队伍,难以完成这一系列大学的使命,难以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教师是职业 更是志业

  传道授业解惑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古今中外,对教师有很多伟大而崇高的形象描述和称谓。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教师的很多本质性东西没有变。

  现代大学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大学教师通过承担学术责任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使命,履行学校对学生的责任、对国家和社会、对人类的责任。要通过学术研究活动,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知识、创新新技术、发展新文明,努力成为优秀学者,成为不落伍的优秀教师;要以自身的专业优势,承担起传承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责任;要教育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也是大学教师最重要、最本质的责任。

  大学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志业。作为志业的大学教师开展的是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工作,更是富有爱心和道义的工作,是塑造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工作。因此,教师一定要对人民、对国家和社会、对人类有责任感,一定要对科学真理、对科学规律的探索有渴望感,一定要有学术育人情怀,一定要把教师作为用心追求的事业来对待、而不只是一份职业,更不能作为副业来对待。

  只有把教师作为自己的志业、事业,才不会为工作而工作,才能激发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持续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有爱心、有责任、有奉献、有付出,通过努力工作实现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人类的贡献。

  教师既要遵纪守法 又需激活内在力量

  教育有教育的底线,学校有学校的底线,教师有教师的底线。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上,要始终贯彻一切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站稳正确的价值导向,做到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为重。

  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学治校的核心工作,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不是一时性的事,而是日常性的事,不是哪个部门的事,而是各部门的事,不只是学校层面的事,也是各个院系的事。需要全校上下在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各项治理体制决策和规章制度以及方方面面工作的处理过程中,体现出鼓励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贯彻正确的学术导向、育人导向、公正公平合理的价值导向,激发组织和个体活力。

  在选拔标准上,要坚持把好思想政治素质关,把是否具有学术育人情怀、是否把教师作为志业追求和是否真实具有高水平学术潜力或表现作为依据;在培养服务上,要坚持强化尊重关心服务为基调,以提供舞台发挥作用提升专业能力为基础,努力通过教育管理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炼提升境界,强化其志业追求;在保障体系上,要不断提高教师经济物质条件以达到基本体面生活和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不断改善教学科研等工作环境条件为教师工作提供支撑,通过软硬治理来营造浓厚学术育人氛围。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强化教育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让教师感受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激发教师的情怀和内在积极性,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作者:胡华忠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
师德将列入教师教育“必修课”
  根据教育部等5部门日前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