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山东省文化厅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的通知

15.01.2015  17:39

各市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省直文化系统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山东演艺集团、孔子研究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文化厅决定实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现予以印发。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文化厅

2015年1月14日

 

省文化厅实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结合我省文化工作实际,确定实施十大行动。

一、规划建设“曲阜文化经济特区”

全面落实《文化部、山东省政府合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框架协议》,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推动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以打造大遗址组团式保护园区、中华文化教育基地、世界文明对话平台、儒家文化研究中心为基本目标,着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产业发达、社会文明程度较高、人人彬彬有礼、中外人士向往的首善之区和文化圣地。

1、加快编制《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规划》并报国家批准。成立规划编制委员会,制定规划编制方案,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会同省发改委、济宁市共同编制《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规划》,争取早日制定实施。

2、大力推动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项目建设。在面向海内外做好调查问卷、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会同国家汉办制订规划方案。整合利用曲阜及周边地区丰厚文化资源,提供丰富多彩、菜单式体验培训产品。充分发挥孔子研究院作用,会同国家汉办面向海外招收学员,编制体验培训计划,编写体验教材,规划建设展览厅和儒学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切实发挥“深加工、再提升”的功能。

3、继续推进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鲁国故城国家遗址公园、世界银行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贷款项目建设,积极推动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系统保护利用曲阜及周边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4、精心打造儒家文化传承创新高地。支持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孟子研究院等儒家文化研究机构建设,整合优势力量,深化课题研究,打造国内外儒学研究高地。发挥文化对精神的塑造功能,大力推进儒家文化大众化普及推广,加强公民四德建设,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打造首善之区。积极办好尼山论坛、世界儒学大会、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推动建设干部政德教育培训基地。

5、培育完善文化经济产业体系。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引领功能,实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推动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完善曲阜文化经济特区规划,使其与山东“蓝黄经济区”、“一圈一带”等重要规划相衔接,成为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加快推进尼山圣境、峄山文化旅游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休闲体验、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到2020年,曲阜文化经济特区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基本成熟,文化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完善。

6、扎实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通知》要求,进一步夯实文物保护、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加快孔子博物馆、九龙山片区生态文化修复和孔孟文化轴等重点项目建设。在走好“第一步”的基础上,适时启动中华文化标志城“第二步”规划建设任务。

二、着力建设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传播体系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孔子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构建研究阐发、普及推广、对外传播等“三大体系”。

1、构建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阐发体系。主要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大师引进工程。充分发挥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美术馆“大师引进工程”作用,并积极推进“大师引进工程”向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画院延伸,深入挖掘整理儒家文化和齐鲁文化,大力提升“四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和社会教育水平,使“四馆”、“两院”成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文化重镇。二是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工程。围绕“四个讲清楚”,深化“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等重大课题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社科基金项目,启动出版《儒藏》、《孟子文献集成》、《儒学与艺术学论丛》等文化典籍和学术专著。三是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工程。积极支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开展儒学研究活动,与曲阜师范大学合作办好孔子文化大学,支持山东人文社科协作体以课题为纽带,整合资源打造国内外儒学研究高地。依托省图书馆大明湖分馆,完善国学图书资料中心和市民国学讲坛。四是文化传承阐发展示工程。实施古籍发掘整理研究、东夷文化溯源、齐鲁文化重大题材艺术创作、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展示四大工程,搞好“斯文在兹·孔子及儒家思想文化展”,全面系统梳理孔子及儒家思想,形成一批精品成果。

2、构建孔子及儒家思想普及推广体系。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推进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逐步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推进公共图书馆“尼山书院”建设,巩固提升平台设施,规范授课活动内容,适时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初步形成覆盖全省、运转规范、服务有效、惠民利民的服务网络体系。到“十三五”末,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建立健全、运行规范,形成山东孔子故乡独有的特色与优势,形成知名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快推进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广为传播。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介工程,充分利用中央及省级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辟专栏专题,加强宣传报道,扩大齐鲁文化影响力。

3、构建孔子及儒家思想对外传播体系。研究制定《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整体规划》,利用多种形式、搭建多个平台对外传播文明成果,着力推动以孔子及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核心价值层面走出去,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力量。突出“孔子”主题,整合文物、非遗、演艺、杂技、图书、书画、文化科技产品等资源,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办好“孔子文化周”,讲好孔子故事、山东故事、中国故事。着力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精心策划对话主题,提升论坛层次,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论坛影响力。加强论坛实体化和机制化建设,推动纳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规划,配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外事、外交活动,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进一步推向海外。2015年,在泰国举办“曼谷·尼山论坛”,在印尼举办“雅加达·尼山论坛”,在中日韩举办“东亚文化之都·尼山论坛”巡回活动。着力办好世界儒学大会,改进孔子文化奖评选机制,打造国际化儒学研究交流的高端平台。加快海外尼山书屋建设。办好“孔子走进东盟”活动。借助青岛成为2015年东亚文化之都的机遇,承办中日韩文化部长会、中日韩艺术节,召开东亚儒家文化论坛,提升我国在东亚儒家文化圈的话语权。

三、组织开展“接续文化薪火·讲述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征集展演

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挖掘中国古代、近代及当代的优秀文化资源,遴选编辑推出一批感动人心的先贤先烈、先模先锋故事,推出一批富有教育意义的老故事、新故事,推出一批具有当代价值的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故事会区分青少年、中老年等各年龄段不同群体,面向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等各类受众,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兴社会组织等从业人员不同需求,既能适用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形式,又能应用于微信微博、微电影微电视等新型传播手段,便于传播,易于接受,融入生活,触及灵魂。此项活动每年分为故事征集、评选、展演三个阶段,长期、持续开展。

1、组织故事会征集。一是征集主题。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分门别类,面向全社会征集故事会框架体系、故事会主题、故事门类设计。二是征集内容。面向全社会征集故事内容和素材,包括中国古代典籍、名著、戏曲、曲艺、神话、民间传说中的故事,近现代彰显颂扬先贤先烈、传统美德、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仁义礼智信、尊师重道等主题的故事,当代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实中的故事。三是征集讲述人。广泛征集故事讲述者,主办方建立故事讲述人资源库,作为活动开展的核心参与者。以“大家讲”的形式,鼓励全社会参与,依托故事素材库,以讲述为主,辅以戏曲、曲艺、手工艺、视频等手段和形式,丰富讲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组织故事会评选。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故事会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选,同时由网络大众投票评选优秀故事。根据评选结果,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框架主题、优秀故事和优秀讲述人。

3、组织展演联播。依托故事会征集活动,设计故事会框架体系,建立“优秀故事素材库”,同时由故事讲述人采用各种形式讲述故事,完善建设“优秀故事展播库”,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故事会活动,逐步形成故事全球共享、联建联播、传播遍及四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盛会。

四、实施齐鲁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创作工程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发掘齐鲁文化资源,努力推出更多具有山东风格、齐鲁气派的精品力作。

1、抓好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艺术创作。围绕齐鲁大地古代文明、重大文化事件、重要历史名人、经典历史故事以及当代好人好事、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组织书法美术、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深入实施“大哉孔子·儒家文化经典中国画创作工程”,拍摄大型人文艺术电视专题片《中国画坛齐鲁风》。推出一批以山东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等为重大素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精品。

2、加强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创新。组织实施“山东地方戏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工程”,加强传统剧目整理保护,推进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健康发展。推广菏泽地方戏剧院“依团代传”成功经验,加强濒危剧种抢救保护,积极开展地方戏经典剧目“音配像”工作,提高传承保护水平。

3、完善文艺创作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山东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优秀保留剧目、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舞台艺术英才培育及重大奖励机制“4+1”工程,完善舞台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长效机制。组织召开全省美术工作会议,推动成立山东美术馆协会、山东画院协会。加强文艺人才培养,组织举办多个门类培训班和技能大赛,锻炼青年后备队伍,完善文艺梯队建设。

4、改进艺术评价机制。加强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工作,加强理论队伍建设,办好戏剧丛刊,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坚持正确导向,规范节庆展演、文艺比赛的评奖项目,不断改进文艺评奖机制。改革艺术评审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观众代表,参与艺术作品评价评判,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量化指标。

五、加强山东革命历史文化挖掘传承

深入挖掘我省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深化沂蒙精神内涵研究,发掘胶东、渤海、冀鲁豫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整理研究展示革命文化,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普及。

1、加强统筹规划指导。指导各市文广新局注重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发掘,把传承革命历史文化纳入工作总体布局,制定工作方案,谋划重点项目,着力加强挖掘阐发、传播展示,提升革命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水平。特别是突出沂蒙老区、胶东、渤海、冀鲁豫等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

2、抓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按照“突出主题、全民参与,贯穿全年、集中开展”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一批纪念抗战、宣传抗战、精品展演、文献征集、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文化活动和系列群众性文化纪念活动,着力讲好山东抗战历史和今日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故事,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3、推动山东革命历史文物资料保护。组织开展山东革命历史文物遗址普查,建立完善文物档案,加强遗址保护,落实保护责任。发挥图书馆功能,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山东革命历史文献,丰富馆藏革命历史文献资料。

4、组织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紧紧围绕弘扬山东革命历史文化主题,利用舞台艺术、书法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革命老区、革命教育基地,进行创作采风、体验生活,着力推出《沂蒙儿女》等一批文艺精品。加强山东革命历史题材文艺精品展演,推动革命历史文化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

5、加强山东革命历史文化网上传播。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山东革命历史文化网上展播平台,推动革命文化深入广泛传播。做好“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建设工作,计划2015年3月网站试运行,2015年9月5日正式开馆。开展“抗战老兵口述历史”制作,寻找我省乃至全国抗战老兵,听他们讲述抗战经历并进行拍摄,留存历史性珍贵资料,向社会大众传播,并进行永久保存。

六、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筹划建设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评选一批传统民居、传统街区、古村落和传统名镇。计划到2018年底,在全省保护、整修、恢复十个左右“乡村记忆”乡镇,五十个左右“乡村记忆”民俗节庆,一百个左右“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千个左右“乡村记忆”村落(街区),五千个左右“乡村记忆”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传承人,一万个左右“乡村记忆”民居。

1、做好普查保护。保护、征集、整理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历史建筑和构筑物,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传承人口述史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建立档案和相关数据库。 开展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充普查,实施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

2、加强展示传播。充分发挥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以“民俗馆”、“乡情展”的形式,全面记录乡村的沿革、变迁。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其它文化遗产持有人依托博物馆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开展相关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搜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信息,利用博物馆展示手段向外界宣传,提高资源价值和利用率,向遗产保护的专业化、博物馆化方向发展。

3、提升全民保护意识。科学宣传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的理念,重视民众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提高农民生态文化素质,努力唤起当地民众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保护历史文化生态、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在乡村(社区)传统文化博物馆与居民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开展和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之外的文化产业等各项经济与社会活动,在不影响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风貌和传统价值的情况下,努力丰富、改善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七、实施县及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

在全省部署启动县及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统筹运用公共基础设施,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县级博物馆体系、乡镇、村级历史文化展示体系,为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重要平台。计划2015年全面启动,2017年实现县县有历史文化展示场所。

1、分类推进,建立县、乡、村历史文化展室。对50家已举办县域历史文化展览的博物馆,重点是调整、充实、改造、提升。通过改进展陈大纲,丰富展陈内容,提升展陈手段,进一步提高展陈水平。对34个有博物馆但没有举办县域历史文化展览的县(市、区),主要利用现有博物馆建立历史文化展室。对29家在建县级博物馆,主要加强扶持和指导,从展陈大纲着手,把好县域历史文化展室质量关。对42个没有博物馆的县(市、区),鼓励利用现有的文化中心,或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规划馆、方志馆等文化设施,或腾退的老厂房、旧办公楼等场所,建立县域历史文化展室。对历史文化村镇,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利用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或乡土建筑等举办镇史展室和村史展室。

2、整合资源,打造区域历史文化展览。整合文化、文物、党史、民政、档案、史志等部门的文化资源和专业人才力量,开展县及镇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加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乡史、村史的挖掘、阐发,组织编写陈列展览大纲,精心打造区域历史文化展览。重视红色文化展示。红色文化聚集区域,可单独建设红色文化展馆;红色文化资源不够丰富的区域,可将红色文化作为区域历史文化展览的一部分展示。

3、深入发掘,重视乡史、村史编写工作。引导各地全面梳理历史传承,加强乡史、村史编写。譬如,村史编写包括现状概括、历史沿革、族姓家谱、英杰人才、创业先进、仁孝义举、感人故事、风土民情、礼仪风俗、婚丧嫁娶、方言谚语、民谣民歌、戏曲戏剧、民间信仰、节庆祭祀、宗教活动、游戏娱乐、传统手艺、饮食服饰,以及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老建筑、老宅子、老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也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写进村史。

八、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研究制定《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整体规划》,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

1、大力开展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文化部2015年海外欢乐春节活动,重点办好“2015泰国·中国山东文化交流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山东周等活动。制定海外“尼山书屋”布局规划,加快海外“尼山书屋”建设。赴台举办“山东文化交流周”活动,赴香港举办“菊兰飘香——京昆知多少”导赏演出活动。

2、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工程建设。加强与沿线沿岸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筹办“丝路梦·齐鲁情——山东首届丝绸之路文化活动周”,举办主题美术书法展、“丝绸之路”非遗展、“丝绸之路与山东”专题论坛、“丝绸之路新华章”歌舞晚会等活动,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文化中心。启动山东境内“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实施山东省“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3、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组织演艺、数字内容、艺术品及授权产品、工艺美术品、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对外文化贸易,搭建对外文化贸易服务平台。

九、举办“齐鲁文化盛会·山东人民节日”——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

按照省委关于“从更高站位上深化思想认识,从更宽视野上加强总体规划,从更广领域上迅速付诸于行动”的要求,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节主题,坚持节俭办节、反对浪费,坚持服务群众、惠及民生,全面谋划,总体设计,精心实施,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新一轮创作热潮,使之成为促进艺术创新、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平台,成为检阅、统筹、盘活全省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引擎,成为贯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抓手,着力打造“齐鲁文化盛会、山东人民节日”品牌。

十、实施区域文化发展战略

研究制定《山东区域文化发展整体规划》,对鲁文化、齐文化、莒文化、红色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滨海文化等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区域提出规划意见,制定政策,促进协调发展。鼓励引导各地深化特色文化研究,整合优势力量,加强校地合作,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思想内涵,建成一批特色文化研究成果,全面提升山东区域文化、特色文化研究阐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