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者谈春节文化基因:以人伦情义熔铸新年俗

28.01.2017  08:12

  中办、国办日前公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着怎样的文化基因,又该如何丰富其文化内涵?记者采访了民俗学者李汉秋。

  李汉秋表示,万家团圆、共享天伦,走亲访友、共祝美好,贯穿其中的就是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这应当是春节“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传统节日首重人伦亲情。过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功利境界回到天伦境界。”李汉秋说,除夕的年夜饭是团圆饭,是过年的仪式,不仅是在世人的团圆,而且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祭拜祖先、夫妻恩爱、亲慈子孝、感恩长辈、关爱晚辈,安享天伦之乐;敦睦情怀、慈爱心肠扩及敦亲睦邻、友朋温馨、人际和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是“福”。

  如他所说,中华年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这是人们从孩提知事开始,就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不断受濡染熏陶,而且是在欢欢喜喜、高高兴兴中接受浸润,在弥漫于全社会的过年氛围中,在生活气息浓郁的群体性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它未必强烈震撼,却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历久不磨。

  “这成为华人的精神之根、民族的集体记忆。”李汉秋说,我们要维护这种铸造中华魂的文化记忆。如今不能像未温饱年代那样过于注重吃喝,而要把重心放在精心设计、创新营造表达情感的环境、气氛和载体。激发并注入真情实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谛,就会长留心底温润终生。

  不少人觉得现在的年味淡了甚至有些变味。压岁钱本意是表现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可现在有些人却只看钱数不看人情。有小学生家庭聚会之后一直跟妈妈抱怨“舅舅太抠门儿,压岁钱才给了一百元”。近两年,过年网上抢红包风靡,相关广告和活动铺天盖地,甚至淹没人伦亲情。

  对此,李汉秋说,年俗如何避免过分功利化,是个大课题。过分以功利为算筹,会扭曲人的正常感情。中华年的发展欢迎互联网等新科技,也欢迎商家助推,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有助于增强人伦情义这个大方向。

  过年,是开展家庭文化建设的好机会。“忙年”,不仅要忙家庭的物质建设,更要注重家庭的文化建设。李汉秋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在过年时可以搞年度总结赠言,可以搞“家庭年记”,把家庭成员做的好事记录下来。一年年积累,一代代相传, 若干代即可成为家史。

  有年轻人说,传统节日是与家人过,洋节是跟朋友过,很放松。李汉秋认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过年扩大到社会是必然走势。我们的传统节日何尝不可以扩大到跟朋友一起过呢?可以把洋节的长处汲取过来,发扬“敦亲睦邻”的传统,亲戚也可以团拜,邻里也可以团拜,村庄和城市社区的“长桌宴”也是一种方式。

  在李汉秋看来,春节和元宵节时,庙会是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理想公共空间。孩子骑在爸爸肩头兴高采烈、老人安坐轮椅上由晚辈推着逛庙会——这是庙会上的两种动人图景。“目前庙会内容和形式都远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各地有关主管部门除搞好安保工作之外,还要花大力气策划、创新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他说,庙会可以和社区结合起来,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成为社区活动的舞台,而社区活动是庙会的丰富资源和坚强后盾。

作者:周玮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