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巡礼(山东水上运动管理中心 )

01.06.2015  10:51

 

冠军气质就这样打造
 

 

  从微山湖的“游击军”,到在日照建立稳定的水军大本营;从1988年成立山东省水上运动技术学校,到2013年更名为山东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二十多年来,山东水军从弱小到强大,从与外省联合夺魁,到自己培养的队员笑傲疆场,一代一代的传承,一辈一辈的创新发展,造就了如今山东水军国内同项目中排头兵的地位。

  2013年十二届全运会结束后,山东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便确立了更高目标,主任王博清表示,下一步山东水军坚持以奥运争光为最高战略,以巩固发展全国领先优势和打造具有世界级竞争能力的强项为发展战略。

  二十多年的积淀,连续两届全运会的历史突破性成绩,让山东水军积累了极大的信心,拥有更充分的继续勇攀高峰的理由。

  打破八年怪圈,项目做强做大,山东水军有自己独特的传承。5月14日至16日,记者来到日照山东水军大本营,感受着每一个被采访者身上那种铮铮冠军霸气,也探寻着这种冠军气质是如何炼成的。

 

和谐团队  是干事之基

 

  5月15日早5:30,日照万平口省皮划艇训练基地——也是国家队皮划艇(静水)指定训练基地,省皮划艇队主教练邱锁仁指挥他的队员开始了早练。日照当天的气温并不高,记者穿着短袖T恤感觉有浓浓凉意,但队员从取艇到下水,到听着教练口令开滑,一切按部就班。

  据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专职副书记程静静介绍,中心主任王博清目前在国家队担任皮划艇队总教练,率队参加世界比赛,大本营中的工作一如往常井井有条,“中心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在开展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将‘发扬团队精神,建设和谐水校’的主题融入其中,不断总结提炼水校文化建设的精华。创先争优、争创一流的理念深入人心,‘拼搏、和谐、金牌’成为山东水上人核心价值观,‘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勇创第一’成为水校精神的主流元素,‘风正、气顺、劲足,团结、和谐、进步’成为水校精神面貌的新写照。”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核心思想深入每个人的头脑中,山东水军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团队和谐,通俗点讲,就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2006年,记者第一次到日照采访水军,当时山东水军正全力备战要在本土进行的第十一届全运会。一套全新的班子,多名引进的优秀教练,一项艰巨的任务等待着他们。与很多训练单位一样,忐忑中带着渴望的激情,山东水军每个人心中还装着这样一个期盼:载着几代水上人的重托,卧薪尝胆,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洗雪十运之耻,振兴山东水军!

  很难相信,山东水军当时如此众志成城,但通过采访又一切释然,当时的校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如一面旗帜感召着全体人员,而这样的感召在时间的砥砺中,成为了一种习惯,也成为和谐团队打造的牵引。“和气生财”太俗气,“家和万事兴”太笼统,和谐团队打造的意义涵盖了前两者,也成为山东水军干事创业的最可贵的基石。

  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通过各种方式主动为教练员、运动员排忧解难成为常态化,积极为老队员治疗伤病、为退役优秀老队员联系安排工作,为遭遇不幸的家庭组织捐助,积极营造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让大家时刻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人性化的管理,让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一句“士为知己者死”很难诠释这样激发出的战斗力,但因此在教练员和运动员团队中不断强化和谐团队精神教育,山东水军确实拧成了一股绳。和谐,表现在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打造运动员之间比学赶帮超的训练氛围。在没有比赛的夏训、冬训,中心每月组织一次近乎实战大练兵,练兵场上是队员、教练相互加油助威、切磋的良性发展舞台。和谐,表现在通过训练研讨会制度,加强训练团队内部的沟通交流。教练之间无所保留,尽其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让闻者受益,不是相互拆台,而是共同促进。和谐,表现在通过完善奖惩激励政策,形成目标一致、利益共享、分工协作、金牌至上的工作机制。大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团队的荣辱关乎自己的荣辱,这样的氛围没有理由不激发团队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在日照三天时间,记者继续深切感受着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对奉献的习以为常。

  万平口皮划艇训练基地距离家仅仅5分钟车程,主教练邱锁仁,教练员张福胜、张吉点等,却难得能回家一趟。15日下午,邱锁仁教练接到孩子发烧生病的电话,坚持当天训练结束才匆匆赶回家——孩子的妈妈也在国家队带队,不能照顾孩子——第二天一早又匆匆赶回基地督促早练。“这事怎么都知道了?小孩子生病嘛,很平常的事。”面对记者的问候,邱锁仁很淡然。这个威海汉子从当队员到担任教练,常年难得回家看看父母,记者在日照期间,恰逢他的父母也来看他。“他常年难得回家,他妈妈身体不好,想儿子了,过来看看,也就是这个季节吧,天冷了又要离开日照,远了,见一面更难了。”邱爸爸说话的脸上写着慈父的牵挂。可怜天下父母心,邱爸爸私下跟记者唠叨,小儿子咋还不来接他,在这里耽误孩子训练啊。常年的亲情难顾,这就是山东水上人自己难以体察的奉献。

  张吉点夫妻俩都在基地工作,一个是教练,一个忙后勤,年幼的孩子甩给了岳母。“有时候回家,孩子看我的眼神都很陌生,想抱抱他都会哇哇大哭的不理我。”说这话的张吉点眼里噙着泪水,是对孩子的亏欠,也是一种释怀。

  相比于万平口基地,远在水库训练的赛艇队就是郊区了,他们回家更是一种奢望。教练刘显斌坦言“习惯了”,教练马卫国说“过得很充实”。

  这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共同的事业追求、共同的金牌梦想将山东水军紧紧凝聚在一起。舍小家顾大家,团结和谐、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艰苦奋斗所形成的巨大凝聚力,是山东水军不断创造辉煌的最强大的核心力量。

 

教练团队  是强军之核

 

  山东水军勇立潮头,不是某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光荣团队一次次勇敢冲锋的胜利结晶。这其中,注重复合型教练员团队建设,干引领潮流的“精细活”是他们的不懈追求。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在如今的山东水军中,最高指挥官王博清兼任中国皮划赛艇队总教练,赛艇教练吴俐知、费鹏辉,皮划艇教练高蓓蓓也执教起了国字号教鞭,还有,科研医务人员蔡成法也是国家队的“科技保姆”。再加上省队中刘显斌、邱锁仁、张德常等这些年富力强的骨干教练,以及张吉点、张福胜等一批“自产”新生代教练,这样一个年龄结构优化、在国内堪称豪华的领军团队,简直慕煞旁人!

  当然,成功并非一朝一夕,水军的复合型教练员团队建设也是从点滴起步,终成今天的浩瀚气势。

  十运会受挫后,山东水上人自己有过统计,整个山东皮划赛艇队历来夺取的100多项次冠军中,王博清带领的一个小划艇队就拿了60余次。此时,他们已清晰地认识到,教练问题不解决,山东水军强大起来就是一句空话。在省体育局党组大力支持下,水军率先开始了教练团队的打造。2006年,湖南的吴俐知、江西的刘显斌、辽宁的费鹏辉继辽宁的崔江、张桂亭后先后被请到了山东。应该说,他们的到来,为水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如今,吴俐知、刘显斌等他们这些外来教练已经充分融入到了山东水军这个大家庭,全部在山东安家落户,把山东当成了第二故乡。刘显斌说,“山东各方面的环境都是我们向往的,在这里可以心无旁骛地搞训练,山东省体育局和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为我们解决了所有的后顾之忧。这么好的平台,干出好成绩是最好的回报。”

  只有一个懂得不断充实自我的学习型团队,才能在发展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山东水军的教练员团队就是如此。

  从聘请的第一个德国外教开始,到现在的匈牙利人,山东水军人清晰地知道,一味地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外教对项目的认知、包括体能训练等方面都有其独到地方,但任何一个项目都存在中外融合问题,水军要做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他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国情、独到领先的训练模式。比如说大合练、高原训练和训练研讨会制度,这都是复合型教练员团队的集体智慧。

  刘显斌教练形容起水军的训练研讨会用了“作战研究”的形象比喻。他介绍说,这个制度确实是这些年练就的“独门绝技”,从一开始阶段还主要是书面形式,后来中心领导又硬逼着他们制作PPT幻灯课件,上台讲解,“内容包括从训练计划的研讨交流拓展到生理生化知识、伤病防治、训练技术细节、训练理念等方面的学习研讨,还包括成绩分析、技术会诊、纵横比较、现象论证。从形式到内容,从广度到深度,不断细化深入完善。”在刘显斌教练看来,学习研讨氛围,加强了复合型教练员团队的沟通交流,发挥了复合型教练团队的集体智慧,较好地保证了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水军教练长期驻队是优良传统,即使在家门口日照训练,他们这些年也秉承着一周回家一次的惯例,从无违反。“晚上没事都干啥?除了交流研讨业务还是交流研讨业务。”张德常教练实实在在地对记者说,“你别不信,这种赶超比拼的的氛围就是我们水军的传统,你别看这些年轻教练,都憋着一股拿冠军的劲头,等着超越我们呢。”

  蔡成法博士是省体育科研中心2010年下派到水军的科研人员,这些年的跟队下来,他有了一个响亮的外号——“科技保姆”。一个队员回忆说:“我们训练时蔡博士跟我们一起训练,我们休息了,蔡博士还在工作着,大到赛前的专业指导、机能监控和心理调控,小到阴雨天的一碗姜汤和营养餐,蔡博士处处留心,细致入微,就像一缕流淌的阳光,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劳累和付出大伙儿可都看在眼里。”

  宁方堂,孩子刚半岁,他就被王博清带到皮划艇国家队任队医。从去年12月,到现在快6个月了,从未回过家。

  “一切工作都是为运动队服务,工作中要时刻准备着冲在一线。”

  采访期间,曾经当过领队,如今是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的燕伟不止一次地重复这句在每一位水上人心中“分量大于山”的指令。因为,他深刻地体会到,在复合型教练团队建设中,水军建立起的层层负责、职责明确、分工细致的管理体系,也为成功增添了砝码。

 

力抓后备  是活水之源

 

  在日照短短几天中,谈到后备力量培养,被采访的水上人内心迸发的是一种骄傲自豪感:“我们的后备力量是很多省市艳羡的。”也难怪,山东省的年度锦标赛往往会吸引六七百人的参赛规模,而这样的规模是在全国锦标赛中才能有幸一见。

  “有些省市教练员见到我们,都很羡慕,说你们山东选拔队员真是太幸福的一件事了,好苗子随便选啊。”赛艇队教练刘显斌掩饰不住一丝自豪感。

  强大的后备人才梯队无疑是山东水军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保障。自十二运周期以来,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各队伍都正式组建了青年队,各项目教练员除在省运会上集中选材外,还会不定期到各地市普通初中学校选拔苗子,以保证项目各年龄段队员衔接良好。刘显斌介绍,目前全省除菏泽、莱芜外,各队都有水上项目运动员在练,中心正在积极谋划水上项目运动员在全省的“全覆盖”,为帮助没有运动员的地市,中心主任王博清专门找两地市,让他们推荐运动员,中心负责代为训练。这可谓“火种计划”,让星星之火在全市燎原。

  “稳住稳住,注意技术!”5月15日一早,青年队的张吉点在岸边大声喊着,让在水中拼力滑的小队员王驰保持正确技术动作。但整个早练,王驰没有达到要求。“你少下力了吗?没少下力,但你的速度却因为你的技术动作不对受到了影响。这样练下去有用吗?”上岸后,王驰接受着张吉点严厉的批评,任由浑身水不停滴下,抿着嘴一言不发。然后是搬艇上岸,清洗皮艇,放艇入库。年仅14岁的王驰经历着所有队员同样的历程。

  “来队里也想拿冠军,知道教练是为我好,我会好好练的。”吃饭时,王驰对记者说。每到开饭,张吉点都站在食堂门口,等着所有队员到齐,再一同就餐,有小姑娘不喜欢吃鸡蛋,他要盯着直到全部食物吞咽下去,“从细节上就得要求他们,这是团队作战,不能丝毫马虎。”

  进入夏季,不仅皮划艇队,省赛艇队也忙着招收适龄新队员入队试训。在赛艇队的体能训练馆里,几名小队员在进行着基本的体能训练,记者询问得知,她们的年龄都在14-16岁之间,也是刚由普通初中选拔入队不久的“新人”,从未接触过水上运动项目的她们或许还不能深切体会从事这项运动的艰苦,但当记者问及她们运动生涯的目标时,来自枣庄的14岁女孩儿盖馨月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奥运冠军!”尚显稚嫩的脸上流露出超越年龄的坚定。 

  新周期,省水上中心组优化了各艇组教练员队伍,各项目选拔出高水平、高素质、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老运动员充实进教练团队,负责青年队的日常训练,以夯实年轻队员的专项技术和体能基础。此外,中心制订了一系列训练管理制度,建立了水库基地青年队相对独立的训练管理格局。

  省赛艇队主教练刘显斌介绍说,省水上中心在搞好一二线队伍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地市开展水上项目,目前全省十七地市中,已有十三四个地市在开展这个项目,省队将三线甚至四线队伍建在地市,同时允许市队到水库基地和省青年队一起训练,以实现专业人才、训练器材、专项技术、科研信息、训练水域、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很好地保证了后备力量的储备。为了扩大项目的参与度、关注度,省水上中心每年都积极举办国内外各种青年赛事的资格选拔赛,为吸引更多运动员参加比赛,我省在一些省级比赛中还创新设置了八人艇项目,扩大了地市运动员参与的基数。不仅如此,省水上中心每年还积极选拔、推荐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到各地市队任教,每年举办全省教练员培训班,进一步强化了各地市队伍教练员的执教水平,目前,我省水上项目青少年注册人数已达700多人,全省水上项目后备人材梯队建设完善,为我省水上项目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