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专家解读(巫志南)

30.10.2015  12:50

  国办新近颁发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所以称之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是因为它立足于时代的高起点,从全国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标准化为尺度、以均等化为目标,建设性地提出了现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指示,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的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以及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一系列具体决策部署。

  作为纲领性文件,《意见》对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全新而周密的“顶层设计”,可简要概括为“3个明确”:一是明确了建设范围和建设方式。主要是城市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行政村设置的,以整合利用现有各类公用设施和服务资源为基础,以统筹建设、盘活存量、综合利用、提升效能为目标,建成集多种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二是明确了综合服务内容。具体涵盖面向基层群众的党员学习、社区教育、科学普及、全民阅读、艺术普及、体育健身、卫生计生、普法教育、农技推广等服务项目。三是明确了建设的性质和责任主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政府在基层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各地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机制,形成建设合力。

  《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为实质性地破解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提高服务效能提供了原则、动力、方法和依据,具体表现为“3个转变”:一是从各自为政转变为统筹协调。受传统文化事业体制惯性影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长期缺乏有效统筹,多部门提供的多项服务呈现为条线分割、各自为政、资源分散、多头管理、重复建设、低效运行状态。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管理和运行,相关服务项目集中、集成提供,大大提高了政府面向基层统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二是从多头花钱转变为“集腋成裘”。自上而下多线条、多渠道供给公共文化产品,曾在一段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数字网络技术条件下,多线条多渠道日益显示出“多损耗”特点,小而全、多而窄的渠道客观上会多消耗有限资金资源。渠道整合、同类归并、集成提供、集约管理,会减少渠道损耗、降低部门利益、增加基层供给,从而提高各级财政资金对基层公共文化的投入效率。同时,渠道统一建设、资源相互开放、设施互联互通、平台服务共享,能够将主干的“营养”更加顺畅地送达体系末端,从而大幅度提高基层服务效能。三是从基础“皲裂”转变为阵地“可持续”。在开放的环境中,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在基层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各种势力利用文化服务争夺基层群众的竞争日益显化并日趋激烈。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如何趋利避害、消除裂缝,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阵地,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长期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抉择。加快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党和政府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基层群众文化认同,进而提高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是强基固本、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新形势下做好基层思想文化工作的紧迫任务。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巫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