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山东庄户剧团发展现状观察

03.07.2015  13:16

  庄户剧团是基层乡村民众自办的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多带有经营性质。在广大城乡,庄户剧团因接地气的表演内容和形式极易为百姓所接受。记者近日在山东省走访发现,很多庄户剧团已成为当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其本身也伴随时代发展发生着新变化。

  基层文化产品的供给者

  在山东广大农村地区,庄户剧团多被称为“戏班子”,一般常见于红白喜事场合。近年来一个新的变化是,“戏班子”并非仅在婚丧嫁娶时活动,农闲时节或夏夜傍晚也常见到他们的身影。

  “农村喜事排着来,书记干部是表率。社区楼房盖起来,百姓日子在‘福海’。”台上演员打着竹板用乡音演唱,台下观众看得喜笑颜开。这是日前发生在滨州市沾化区的一幕,主角是当地利国乡利国三村的廷旺艺术团。该艺术团由利国三村村民张廷旺组织,成员20多人,演出以当地渔鼓戏、吕剧等形式为主,内容健康向上并传递正能量。根据沾化区文化部门统计,目前当地成规模的庄户剧团超过120个,每年开展活动约1600场次。

  临沂市蒙阴县西下庄村村民李万成也是山东万千庄户剧团成员中的一位。2008年3月,李万成登记注册镇上第一家庄户剧团——金皇山艺术团。7年来,该团坚持说庄户话、写身边事、演庄户戏,节目编排与党的路线方针、计划生育政策、生态环境、社会公德结合,在当地群众中极具人气。

  “多年来,制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短板即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庄户剧团为解决这一问题发挥积极作用。”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迎芳认为,庄户剧团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保护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推动基层文化繁荣等方面有很大发挥空间。

   地方政府扶持渐显成效

  正是看到了庄户剧团的影响力,山东各级政府近年来对“戏班子”的扶持政策也日趋完善。

  从2012年起,山东开始在全省组织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工作。当年,“为500个庄户剧团更新配备演出器材”被作为重点内容写入全省办实事计划。2014年,上述内容再次出现在山东省年度“文化惠民”办实事计划中,并于当年底前全部配发到位。山东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山东省级层面对庄户剧团的扶持重点是为承担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任务、演出条件较差的庄户剧团配置演出器材,名额分配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山东各地市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如在地方戏曲资源丰富的枣庄市,为加强对庄户剧团的引导、扶持,当地对庄户剧团进行等级认定评审。2014年6月,首批认定结果出炉,参评的264家庄户剧团根据演出水平、参加公益活动场次等指标划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剧团可优先纳入当地的‘一年一村一场戏’工程,还可享受财政支持等诸多政策。”枣庄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汪继军介绍,对庄户剧团的等级评审每年举办一次,利于敦促其提高演出质量,支持庄户剧团在推进文化惠民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与枣庄相邻的济宁市则出台了《业余群众文化队伍登记管理办法》,节目质量优良、活动场次频繁的庄户剧团在济宁市文广新局注册登记后,可在场地使用等方面获得便利。

  仍有“穷忙活”的无奈

  青岛胶州市一家茂腔剧团团长曾笑称自己是“穷忙活”,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腊月到来年正月是剧团最忙的时候,一般每天都有演出,每场演出多的几千元,少的几百元,除去交通费和伙食费,只能发给演员几十元“出场费”。同时为维持剧团运转,道具、音响、服装需定期更换,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经费不足之外,一些庄户剧团的演出内容也引起了记者注意。“庄户剧团不唱‘庄户戏’,有的打着戏曲招牌却唱唱跳跳,还有模特扭来扭去。”东营市一家庄户剧团团长表示,一些庄户剧团为了争取演出机会,相互压价,拿低俗内容吸引眼球,最终损害的是农村风气。

  恶性竞争、收入减少的直接后果是庄户剧团人才短缺。赵迎芳认为,作为基层宣传文化生力军的庄户剧团,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来增加吸引力,“原汁、原味、原生态,是庄户剧团得以生存至今的关键,在引导扶持剧团发展的同时,对乡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庄户剧团创作人员的缺乏。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庄户剧团对“创作”毫无概念,演出内容多为老戏、旧唱词,缺乏吸引力。有专家建言,应专门成立山东编剧中心,组织剧作家为庄户剧团编写、整理剧本,为庄户剧团使用提供优惠,还可以创作一批适合农村演出的小剧本等。

  山东省文化厅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全省登记在册的庄户剧团达5600余支,尚有相当一部分未列入花名册。究竟该如何发挥庄户剧团应有作用,是各地文化部门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课题。正如济宁市文广新局一名负责人所说:“庄户剧团和广场舞很像,形式松散,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促使其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尽早加以引导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