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民营美术馆如何可持续发展

13.07.2015  17:33

     美术馆运营要开源节流

     美术馆的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有三点很重要,即开源、节流和品牌建设。

  在开源方面,首先要考虑到美术馆的基本收入。以今日美术馆2014年为例,1至8月的总收入约为1200万元,其中赞助商和品牌支持约45%,门票收入为12%,政府补助为3%,展览场租为40%。开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成立一个基金会,因为基金会能给投资人最大程度的免税政策。去年我们正式成立了“今日艺术专项基金”,隶属于北京市发展基金会,这样就可以给所有捐赠人开具正式发票。由此,捐赠企业就可以享有相应的抵税政策,捐赠个人也可以享有30%左右的个人所得税抵扣。这样美术馆所有的财政收入和经济来源就变得合理合法,也可以最大程度地鼓励企业和个人向美术馆进行捐赠。当然,有了基金会之后,美术馆馆长在严格意义上就不再是最大的决策者了,馆长要有勇气把自己的决策权交给更多的理事和理事会成员,他们会帮你拓展更多的资源。

  开源的另一个方面是寻找赞助商支持。众所周知,展览中费用最高的部分是保险和运输,尤其是向国际一级美术馆借展品的时候,费用非常高。因为这些美术馆并不了解中国美术馆的实际情况如何,因此他们会将中国的美术馆假设成条件非常差的场所,会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都放进去,因此我们需要付出的保险额度就非常高。我们在与法国安盛保险合作后,借鉴美国、法国的审核标准,由安盛保险赞助我们完成了一个第三方评估。这样一次检测和评估的费用是18万美金,安盛赞助了我们三次,通过改进后,我们得到了96分,这就意味着我们和古根海姆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借展时,需要付出的保险额度还不到传统保险额度的1/10,因此很大程度地节约了经费。

  节流最需要做好的是成本控制。除必需的展览、人力、房租、能源、捐赠等成本外,我们还加强了与赞助商的合作。今日美术馆的赞助商是分级的,第一部分是一级赞助商,包括马爹利、凯撒、UBS和安盛保险等;第二部分是社会赞助,包括爱普生、雅昌集团等,他们可为美术馆提供免费的多媒体设备或宣传手册;第三部分是渠道合作,如苏富比,它与美术馆的一级理事合作,可以为这些理事或他们的子女提供去欧美国家读书的机会。同时,在公共教育方面还与英国大使馆、日本文化中心、德国歌德学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他们会为我们推荐高质量的讲座,既节省了导师的费用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美术馆要有自己的“态度”

     在品牌建设方面,今日美术馆除了自己的学术展览外,特别注重拓展不同领域的合作,积极推广当代艺术领域的品牌活动和展览。

  我们曾提出了一个“温度、能量和态度”的口号,因为现在的展览太多了,每个人看展的时间可能只有5至10分钟,因此我们在挑选艺术家和做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吻合这三个关键词。首先是温度,可以是温暖的也可以是冷的,但必须给公众一个“温度感”;其次是能量,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能量是艺术家和公众,甚至与社会进行信息和精神交换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否则就无法进行沟通;最后是态度,艺术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坚持和态度。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主题词,所以2014年9月我们和音乐人朱哲琴合作了一个“声音艺术”的项目。

  其实艺术有很多类型,有些人天生就喜欢声音,有些人天生喜欢肢体语言,我们希望朱哲琴能够代言声音艺术。行为艺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没有选好对象,以至于很多人到今天都认为行为艺术就是光着身子随便搞一点事情就可以了,造成了公众对当代艺术的严重误读。因此,我们在推广声音艺术的过程中就希望找到一个形象比较正面的人来开展。具体的实施是这样的:我们在展览的主厅现场安放了280个非常敏感的麦克风,当公众进入现场的时候,除了正常的呼吸,无论你怎样小心翼翼,所有的声音都会影响到地面的水,声波会反映到墙上,公众会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对这个空间的介入。这个展览非常受欢迎,大概要排队2个小时才能进入。

  除展览外,今日美术馆也非常注重公共教育,如2014年共举办文化沙龙29场,艺术工作坊4个,艺术讲坛6场,设计沙龙9场……参与注册的会员总计8390人。儿童活动是我们比较注重的一项,去年总参与人数为1.4万人次。

  今日美术馆是不做传统艺术的,但仍然希望可以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会针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做一些项目,如二月初二的“开笔礼”,诗经的连环画,关注七夕、中元节等,希望孩子们通过艺术了解中华文化。我曾经专门参与了一个“和曹雪芹一起放风筝”的项目,发现很多家长和小朋友对放风筝和描绘风筝其实不是特别感兴趣,也不一定会放。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获得国学知识,所以就将主题定为“和曹雪芹一起放风筝”,让小朋友们画一些古代人物,告诉他们这些人物来自《红楼梦》,《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小朋友们通过画风筝、放风筝的整个过程了解了《红楼梦》和曹雪芹。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们回去后开始读《红楼梦》并尝试开始绘画。我想这就是美术馆自身文化教育职能得到了实现。

     注重收藏年轻艺术家作品

     藏品是一个很复杂也很敏感的问题,但应该很公开,特别是民营美术馆。

  严格意义上讲,70%民营美术馆的藏品集收高峰是开馆后的前三年,这一时期会请最好的艺术家和策展人进行收藏。一般3至5年是一个槛,关键看投资人和馆长怎样磨合,看投资人对收藏团队的信任程度。与公立美术馆不同,民营美术馆没有固定的收藏经费,因为涉及“信任”的问题。比如,投资方如果每年给美术馆1000万元作为藏品经费,如果这些钱花不掉怎么办?是不是就可能要购买一些不太符合既定标准的艺术品?是不是就可能存在回扣?因此,绝大多数的民营美术馆是不会每年拿出固定的资金来进行收藏的。当然,每个美术馆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是否有能力将自己定位内的优秀艺术品收集起来并呈献给观众非常重要。其实,今日美术馆的藏品在国内民营美术馆中不是最好的,因为我们的资金没有那么雄厚。今日美术馆是一个完全自运营的美术馆,当代艺术的很多作品价位太高,我们根本没办法介入,也不可能去进行购买。所以大概是从3年前我们就不再强调自己的馆藏了,但其实每年都在收藏,更倾向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价位比较低,又具有未来的可能性。

  近几年来,大量的民营美术馆不断地发声、不断地建设,需要大量的展览和经费,但公众进入美术馆的几率反而是越来越少了。甚至很多业内人都认为,开幕式结束后展览也就结束了。我一直在思考,无论公众进入美术馆的动因是什么,哪怕他就是为了休息一下或去趟洗手间,我们都需要问一问,他对艺术到底有多大的感受?他如何能参与到艺术里面?我和很多国外的美术馆馆长讨论过这个问题,后来两个欧美国家的馆长给我梳理了一条线索。即为什么欧美国家最早需要博物馆或美术馆,是因为他们很多贵族想把自己的藏品放在公共空间里进行展示,而不是放在自己家里面,这样的公共空间就变成了早期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前身。但是今天这个公共空间已经被打破了,不是有一块地、建一座房子让人们进去就是一个公共空间,已有了第三度空间、虚拟空间等。世界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程度,所有的中国艺术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跟世界上所有知名的艺术家放在同一个平台里进行讨论,所以今年我们建立了“未来馆”,试图深刻探讨这个问题。未来我们会逐渐推出年轻艺术家,让他们走进这个空间,直接参与互动和讨论。
 

  (作者:今日美术馆馆长 高鹏,本文根据其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