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31.08.2015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戏曲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文艺“百花园”永不凋谢的奇葩,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宣部、文化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学深学透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精神,用好用实戏曲传承发展的扶持政策,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新时期新形势下戏曲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戏曲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戏曲“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戏曲的艺术价值,更加全面地把握戏曲的历史地位。戏曲的艺术价值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传承文明。戏曲对于中华文明,其意义不仅在于以艺术的力量基本构筑了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承载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智慧结晶,而且最终铸成了中华文明的诗性特征和人格魅力。

  ——传播文化。戏曲自产生之初就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戏曲借故事情节反映了古代的伦理道德,融合了中国的宗教礼仪制度、社会制度、婚姻制度等意识形态和儒、道、法家的精神内涵。

  ——传扬价值。戏曲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往往潜移默化地成为社会生活的意义依据和价值准绳。正所谓“百道学先生之训世,不若一伶人之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戏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老百姓“身边的道德观”。

  ——传递愉悦。中国的传统戏曲既是“动人”的,也是“乐人”的。对于民众而言,戏曲是自由的、有趣的,体现着人类“自由狂欢”的乐观精神。

  正是由于戏曲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党和国家始终把戏曲工作摆在文化工作的突出位置。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重点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深入回答了文艺“塑什么魂”的问题;1950年,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戏曲改革工作,65年后,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研究破解戏曲传承发展的现实问题;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64年后,国务院再次出台了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方案。这种历史的呼应,既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文化追求,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开放包容的固有特质。

  二、河北戏曲工作的现状及其成因

  客观看待河北戏曲工作的基本现状,就要坚持辩证视角,既看到优势,也认清不足。

  一方面,河北戏曲工作优势不少。一是资源优势。河北省戏曲文化资源丰富,艺术品种多样,拥有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平调落子等多种传统戏曲剧种。二是受众优势。河北是人口大省,拥有相当数量的戏曲爱好者。三是人才优势。涌现了一大批艺术精湛的名家大师,29人33次获中国戏曲梅花奖,其中梅花大奖(三度梅)1人,二度梅2人。

  另一方面,河北戏曲工作差距不小。面临着剧种消亡、剧目失传、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等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戏曲的传播、消费方式造成冲击;二是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和美学观念与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快餐式的消费方式以及浮躁的文化心理不相适应;三是戏曲艺术家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价值的契合点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四是戏曲艺术院团改革的一些配套政策尚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五是传统的戏曲艺术传承体系逐渐消解,符合戏曲人才成长规律的新的传承体系尚未形成。

  三、推动戏曲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振兴戏曲艺术,就要结合时代条件、地域特色、文化禀赋,明确基本思路与实践路径。

  ——基本思路:抓好“四个一”。即:高举一面旗帜,形成一套机制,抓住一个关键,创排一批精品。

  一是高举一面旗帜。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戏曲的形式,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形成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传承中华美学,传播中国文化。

  二是形成一套机制。即:有利于戏曲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机制。要围绕“传承、保护、培育、涵养、弘扬文化生态”这一主题,不断探索戏曲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做到在发展中传承、在开放中保护、在创新中培育、在包容中涵养、在传播中弘扬。

  三是抓住一个关键。即:解放和发展戏曲艺术生产力。要尊重艺术规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向市场要效益,向改革要活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是创排一批精品。即:创作生产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戏曲作品。把创作生产作为中心环节,推出一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戏曲作品。

  ——实践路径:把握“五双”。即:“双传”“双创”“双提”“双发”“双转”。

  一是传承与传播。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这是戏曲工作者第一位的任务。要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贡献力量、奉献价值。

  二是创新与创造。习近平总书记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要创造性转化,二要创新性发展。当前,文化新常态方兴未艾,戏曲工作要更加注重“创造性转化”,更加注重“创新性发展”。

  三是提炼与提升。提炼就是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升就是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艺无止境、攀登高峰。

  四是发现与发展。要发现戏曲艺术的价值,发现戏曲作品的属性,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勇于突破、善于发展。

  五是转变与转化。要遵循艺术生产规律、艺术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推动戏曲艺术从作品向精品、从精品向产品、从产品向传世之品的三个转变。戏曲艺术、戏曲舞台、戏曲美学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转化更富魅力和吸引力的新形式。

  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投身戏曲发展洪流之中

  时代呼唤戏曲艺术的春天,人民需要戏曲艺术的繁荣。戏曲工作者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戏曲创作生产迈上新台阶。

  一是抓学习,悟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通过深入学习做到“四个旗帜鲜明、四个做表率”,即:旗帜鲜明拥护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用讲话精神统领文艺工作,努力在引领风尚中做表率;旗帜鲜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思想,努力在教育人民中做表率;旗帜鲜明讴歌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努力在服务社会中做表率;旗帜鲜明坚决反对一味迎合市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努力在推动发展中做表率。要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之本、求艺之本,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出,多演戏,演好戏。

  二是抓机遇,用足用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红利。戏曲传承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是振兴戏曲艺术、推进戏曲工作的改革红利,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改革思维,用好改革红利,推动潜在效益转化为现实效益。

  三是抓精品,遵循中华美学精神指导戏曲艺术创作。要把中华美学精神作为理论指南,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中华美学的审美要求和美学标准,做到传艺、传神、传德,即:传承中华戏曲的表演技艺和传统形式,传承中华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艺术神韵,传承中华戏曲“戏比天大”“以德培艺”的优良传统。

  四是抓创新,适应文化新常态顺应“文化+”发展趋势。戏曲繁荣,支撑在传承,突破在发展。要积极适应当下的整体文化生态环境,从内容和形式上找到戏曲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价值的契合点,实现文化“+责任”“+现代”“+创意”“+活化”“+特色”“+品牌”,使戏曲真正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活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