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要有“硬度”

26.03.2015  16:20

据媒体报道,中国外文局等单位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显示,在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南非、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八国受访民众的调查中,了解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的受访者占全部受访者的24%,其中平均57%的受访者认可这两大机构在本国内的设立。

笔者以为,看待这两个数据应一分为二。考虑到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际,并参照其他国家在海外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情况,24%的认知度并不低,57%也体现了较高的美誉度,其反映了两大机构通过规范良性的运转、丰富多彩的活动、周到细致的服务,在推动对外文化传播交流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

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对外文化传播交流中诸如定位不高、操作不当、成效不大等软肋始终存在,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显著增强的背景下,这一软肋亟须破解。否则,按照国际政治运行的基本法则与逻辑,文化软实力“偏软”会直接影响到硬实力的“硬度”。

按照美国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概念,“软实力”包括文化吸引力等核心内容,其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考量与实务操作,尤其要将这个准则一以贯之。

进行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离不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及其衍生出的刚柔并济的书法、天人合一的国画、琴瑟和鸣的民乐、百花齐放的非遗以及有容乃大的当代艺术等。而要使对外文化传播交流行之有效,不仅要在器物层面开展文化活动带来观感效应,更要通过五彩斑斓的文化艺术形式诠释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得到认同;不是一厢情愿生搬硬套地走出去,而是要在换位思考的思维模式下润物无声地走进去;不是单方面依靠官方力量强力推动,而应更多地倚重民间文化机构、文化人士各显神通;不是只把对外文化传播交流作为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纽带,更要热情友好地向不同种族、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世界公民”敞开心胸与怀抱。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车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