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烟台市文化馆在模式创新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05.09.2015  09:18

  “去文化馆领票,到大剧院听音乐。”这是山东烟台市民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这句话充分显示出当地百姓享受高雅艺术的便利。在烟台,大剧院、文化馆小剧场、文化广场同处市区核心地段,成为众多市民享受文化服务、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而烟台市文化馆借助这一优势,开创了“大剧院、小剧场、文化广场”三位一体乐民工程,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解决文化活动质量低下等问题,该馆还推出了免费开放和免费培训惠民工程、“结对子、种文化”流动文化馆为民工程等服务措施。

  推出三位一体乐民工程

  “大剧院、小剧场、文化广场”乐民工程是2014年烟台市文化馆为全面贯彻落实《烟台市公共文化服务“暖心工程”实施意见》推出的具体举措,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服务的实际行动。

  针对大剧院、文化馆小剧场、文化广场的不同特点,烟台市文化馆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在大剧院,自去年起,文化馆先后组织了“国乐盛典”、新年音乐会等10余场演出,每场音乐会举办前,文化馆都要拿出数百张门票免费向社会发放,市民可凭借身份证免费领取。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化馆又在大剧院承办了博斯纳之声“红色经典——难忘的岁月”2015烟台华韵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

  在文化广场,2015合唱艺术节、烟台市民间文艺团队“百团展演”、徐福文化周——中韩艺术交流等贴近百姓生活的文艺演出常年举办,其中合唱艺术节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喜爱。“合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参与性强、社会影响面广、群众参与热情高,值得长期推广。”烟台市文化馆馆长解维力说。

  烟台市文化馆内的小剧场则充分体现阵地服务功能,其作用主要是举办文艺汇演、为基层群众打造“圆梦舞台”等。自去年以来,该剧场举办了小提琴音乐会、少儿声乐音乐会、琵琶师生汇报音乐会等各类艺术活动60余场,吸引了大量音乐爱好者和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观摩演出。一些来烟访问、演出的中外艺术团体也常常汇集于文化馆小剧场,相互交流、切磋技艺。

  自“大剧院、小剧场、文化广场”三位一体乐民工程推出以来,烟台市文化馆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艺演出活动80余场,参演演员3000余名,观众10余万人,真正做到了让群众文化大家参与、全民共享。

  免费开放、免费培训惠民工程

  惠民工程是近年来烟台市文化馆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结合自身场馆优势,面向广大市民尤其是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出的免费或低价服务的文化项目,主要包括部分场馆的免费开放和对艺术爱好者免费培训两大类。

  免费开放是指烟台市文化馆艺术展厅及艺术讲堂常年面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其艺术展厅位于市中心广场,面积达700平方米,作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每年举办各种艺术展览40余场,参观人数达20余万人次。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该展厅还承办过法国昂热文化周开幕式、昂热风情图片展等一系列活动。

  艺术讲堂是烟台市文化馆为普及文化艺术,全面提升广大市民艺术欣赏水平而开设的艺术理论公益讲座。近年来,该馆先后邀请了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左文龙、指挥家徐瑞祺等数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客公益讲座。

  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烟台市文化馆推出了“漫步艺术殿堂”“心连心——关爱特殊群体”等一系列免费艺术培训。培训每期3个月,内容涉及音乐、舞蹈和美术等30多个门类。截至目前,这些培训班已培训学员3万余人次,共计2800多个课时,让广大市民感受到了文化暖心的力量。此外,他们还将“免费培训送出去”,让交通不便的基层社区或偏远的农村同样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结对子、种文化”以点及面

  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普及已不是问题,文化活动的质量难以突破却是一直困扰基层群文工作者的难题之一。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烟台市文化馆在今年3月启动了“结对子、种文化”流动文化馆为民工程,为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打开了新局面。

  所谓“结对子”,是指市文化馆派一个业务干部对应一个社区,开展“一对一”定点式服务,主要内容为“四帮一助”:即帮助社区排练一个舞蹈节目、一个音乐节目、一个曲艺节目、一场书画摄影展览,协助社区组织一场文艺晚会。所谓“种文化”,是指文化馆对社区活动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文艺骨干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让他们像种子一样扎根基层、生根发芽,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到“培训一个人,带动一支队伍,影响一个社区”。

  截至目前,“结对子、种文化”流动文化馆为民工程共派出30余人进入社区,其中包括非遗传承人,以及声乐、舞蹈、器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他们先后深入烟台市芝罘区13个街道办事处以及昆嵛山管委和高新区等社区、村级单位进行培训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