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文艺工作者自觉行动——用讲话精神推动艺术创作(之一)

11.06.2015  22:5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文化部立即行动起来,组织文化系统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广大文艺工作者找到了差距,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鼓足了干劲,文艺界出现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大批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了对文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指出,要学讲话、用讲话,在全面准确、融会贯通、寻找差距上下功夫,要以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营造有利于艺术创作的良好氛围,探索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的良好机制,努力推动文艺创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要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都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文艺界的优秀传统。创作实践告诉我们,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与深入生活紧密相连。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动情地说过,当年排练《草原姐妹》时去内蒙古和牧民一起放羊、捡牛粪、打牛草、剪羊毛、挤羊奶,这段经历对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画家刘文西从1957年开始,90多次到陕北深入生活,创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祖孙四代》等经典作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话: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句话非常到位地反映了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当前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深入生活,不拣起这项基本功,补上这门基础课,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感召下,在全国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组织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蔚成风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截至今年3月底,文化部直属艺术单位已有65批次艺术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风创作、结对帮扶、慰问演出等活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编导黄军兰参加过第七批援疆工作,为了创作以锡伯族戍边屯垦250年的辉煌历史为主题的歌舞剧《丝路郁垒》,她主动申请参加第八批援疆工作,延长3年时间,悉心指导提高当地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水平,为边疆文化事业发展付出了很大心血。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马彦伟12年来坚持深入基层小学,开展校园戏剧普及教育。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做做样子,不是一阵风,不是走马观花,不是蜻蜓点水,而是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安排,把它作为文艺创作的基本方式和必修课。为了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各地出台了政策措施,建立了机制。

  广西制定了《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蹲点采风活动实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自治区级文艺单位和各级文化部门每年要开展4至5批蹲点采风活动,每批采风时间须3周以上,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至少一个月。河南省出台《文艺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暂行办法》,按照深入生活的时间三个月、半年、一年,分别给予每人1万元、2万元、4万元的资助,鼓励创作人员深入基层、采风创作。四川省每年安排100名作家、艺术家到市县挂职锻炼,组织1000名作家、艺术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风创作。上海市设立“上海现实题材创作浦东基地”,首批8位作家已分别到陆家嘴金融城和张江高科两个基地深入生活,已有两位作家开始了创作构想。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为了创作一个剧目,3月底进驻北京市各城区小学校园演出40场,并根据孩子们的反馈进行加工修改……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单位和文艺工作者长期的必修课。各级文化部门要为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艺术单位创作人员体验生活、采风创作制度,研究探索知名艺术家挂职锻炼、长期蹲点的政策措施,健全经费投入和考核激励机制,认真考核活动成效,纳入综合考评体系,在文艺评奖和表彰活动中重点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工作者倾斜。要加大跟踪回访和宣传报道力度,及时跟踪活动的新进展新情况,抓出一批先进典型,抓出一批创作成果,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形成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

  艳阳高照,大地情深。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我们的文艺之树才能参天而起,沐浴着雨露,飘散着花香,纷披着绿荫,形成一道亮丽清新的迷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