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审计风险管控探索

06.05.2016  17:27

邹平县审计局   刘  峰

国家审计做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快速推进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使审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也对审计寄予重托和厚望。但是在目前体制下,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不足和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非常突出,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审计资源,既要发挥好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又要把控好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是摆在县级审计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化解这种矛盾,需要通过不断转变审计理念,强化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审计工作模式,狠抓审计质量,审计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把审计质量做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才能够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保障和基石作用。邹平县审计局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希望与审计同仁进行共同探讨。

一、新常态下存在的审计风险

当前,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的风险。由于受审计机关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职业道德缺失、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等方面影响,都有可能造成审计的风险,而且“人“的风险是最大的一个风险,有可能葬送一个单位的整体声誉。

二是审计质量风险。在审计程序、审计实施过程、审计取证、审计定性处理处罚、出具审计报告和决定等方面如果出现纰漏,审计质量把关不严格,控制不到位,就有可能走上行政诉讼的被告席。

三是外部风险。被审单位内部管理混乱、审计资料提供不完整、蓄意造假、不配合审计工作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干预等来自外部的各个方面,也会对审计风险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审计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提高审计队伍素质,打好“”的基础

人才是审计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一是转变审计观念,提高风险意识。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山东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管体制改革的试点,审计方向、审计重点、审计组织方式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审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粗放式的审计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审计质量意识、审计风险意识是摆在每一名审计人员面前的头等大事,只有每一名审计人员把观念转变过来,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才是解决和防范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是通过制度约束,防范审计风险。单位内部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内部严格的制度措施加以管理和控制,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管人,加强制度约束力,让审计人员形成“不能为、不敢为”的约束机制。

三是加强审计人才培养,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应当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审计事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全员培训与人才培养工程,针对审计人员的总体状况,分门别类,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着力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理论与实践能力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才。尊重每一名审计人员的创造与付出,给每一名审计人员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和脱颖而出的舞台,要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和能上不能下的僵化机制,要让素质高、业务棒、能力强、贡献大的年轻干部走上中层干部岗位和审计组长岗位,建立起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和重品质、重素质、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和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措施控制,狠抓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事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生命线,离开了质量控制,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就是一句空话。要树立“业务立审、质量兴审”的工作理念,形成全员抓质量、全程控质量的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围绕审计工作重点和重心,注重做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与优选工作。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紧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应当高度重视做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优选工作,并根据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任务需要,适时调整审计项目计划,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逐步实现了审计项目绩效审计的全覆盖。要对各部门提报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进行梳理分类,建立审计项目备选库,提升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水平,拓宽审计项目计划的来源渠道。

二是围绕提升项目实施水平,积极加强法制建设和项目实施过程监管。要严格按照《审计法》、《行政权力清单》、《行政责任清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审计工作,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努力夯实业务基础;要对常见违纪违规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处罚进行整理汇总,实现同类问题“法规适用、定性、处理处罚尺度的三统一”,有效推动审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要全面落实审计质量审计组长负责制,通过强化和细分责任,明确和细化界定审计组成员、审计组长、业务科室负责人、项目审理人员各自应担负的责任,坚持项目审理必审制和大型审计项目 “跟踪审理”制度,切实加强审理和审核工作,充分发挥各个环节的复核监督作用,通过审计复核和审理两个环节重点把关审计报告质量,有效加强审计报告质量控制,强化审计人员的执法责任意识,严把审计质量关;要通过加强考核督查,对审计项目实行综合量化考评,确保各项审计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保证审计监督职责的高质高效履行。

三是围绕审计结果转化,加大审计成果综合利用。把审计结果转化为审计成果,并对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利用是整个审计工作业务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逐步加大审计监督和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移送违法违纪案件和线索;要重视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积极督促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和审计建议落实,切实改变过去反映问题力度大、处理纠正问题工作弱的状况,保证审计整改落实率,注重从更高的层面为党委、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要加强审计信息宣传、理论和实务研讨工作,积极发挥各类平台的宣传作用,鼓励同志们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大力营造浓厚的审计理论研究氛围,有效扩大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四是高度重视优秀项目创建工作。优秀审计项目代表着审计整体质量和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是审计成果的总体展现,要把优秀项目创建当做一件大事来抓,积极开展优秀项目评选活动,并积极向上级审计机关申报和争创优秀审计项目,以优秀审计项目创建工作带动全局审计质量的共同提高,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三)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审计效能

县级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审计一线人员少,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而且目前审计任务更加繁重,这就需要打破常规,转变审计理念,科学规划和制定业务发展目标,合理调配审计资源,通过创新审计工作模式来化解矛盾。邹平县局通过三项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效能大大提高。

整合审计资源,改变业务管理模式。打破原有的内部机构设置体制,整合审计资源,通过创新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提高审计效能。成立了审计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在审计创新领导小组领导下的“4+3+4”审计管理模式。审计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全局审计业务工作,并下设四个审计组,分别侧重于财政审计、经责审计、投资审计和政策审计四个方面;下设三个课题组,重点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绩效审计和审计成果综合利用三个方面的课题攻关;下设四个科研组,着力加强对财政审计、经责审计、投资审计和政策审计四类项目的科研探讨。审计组、课题组和科研组各司其职、分工负责,积极围绕业务发展总体目标开展各项工作。审计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有效地解决了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合理地配置了审计资源,理顺了内部管理体制,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

推行镇街“同步审”,避免重复审计,节省审计时间。积极征求和争取组织部门的意见和支持,在对镇街党委(党工委)书记、镇长(主任)某一位离任审计时,同时安排对另一位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审计时下达一个通知书,根据书记、镇长不同的审计内容,分别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最后出具两个审计报告,分别界定应负的责任。通过实施同步审,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审计,整合了审计资源,节约了审计时间,提高了工作效能。

实行特约审计员制度,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单靠审计机关自身的力量难以按时完成,特约审计员制度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在全县遴选优秀的内审人员和会计主管人员聘为特约审计员,制定《特约审计员工作管理办法》,并在审计保密制度、审计工作纪律等方面加强管理,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进度和时效。特约审计员制度取得的良好审计效果,为下一步审计方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经验。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上下联动和指导

省以下审计系统人财物统管试点工作的帷幕已徐徐打开,对于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将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统管以后,审计的独立性、项目计划性和审计业务的统一性更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也会更加直接,特别是在审计法制、审计实务与操作、审计质量管控等方面会实现全省审计工作的“一盘棋”。全省统一组织审计项目,集中全省审计力量,统筹和优化审计资源,会大大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也更容易实现,也会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审计情况。随着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于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