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采用新技术保护银雀山西汉墓竹简 数据采集已完成2/3

03.11.2015  13:33

   中国山东网11月3日讯 (记者 王永春)普查与保护的融合推进一直是山东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重点与亮点。对山东博物馆收藏1972年发掘出土的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竹简的普查保护,就是典型案例。

  据了解,该批竹简绝大部分是古代兵书,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20余篇著作,其中不少是佚书或是首次被发现的古代书籍,最珍贵的当属《孙子兵法》的佚篇和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

  经过普查清理发现,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件,此外还有数千件残片。其中一级品竹简中元光元年历谱32枚,孙膑兵法364枚,孙子兵法196枚;二级品竹简中六韬竹简193枚,守法守令十三篇竹简286枚,晏子竹简214枚,尉缭子竹简88枚;三级品竹简3158枚。竹简出土后大部分都已断裂,每段残简都存放于配置有五氯酚钠和蒸馏水混合溶液的玻璃管中,管口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蜡密封。

  在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保管人员发现,部分竹简字迹模糊、部分断裂的有字竹简残片不易找到可与之匹配的原有文字竹简,这就造成竹简无法归类,不易清点的困难。如果能将字迹显现,可利于竹简文字和简体的缀合,对竹简的清点归类和研究,将大有帮助。

  今年8月,结合“山东博物馆馆藏简牍保护修复”项目与“银雀山汉简保护整理与研究”项目,山东博物馆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合作,对馆藏竹简进行红外线图像扫描和高清彩色摄影。

  据了解,红外线图像扫描是利用近红外线对竹简进行特殊图像处理。竹简是由竹子和墨迹构成,竹子属于有机物,墨迹的主要成分是碳,属于无机物,近红外线穿过这两种不同质地的物质时会产生黑白反差,就像病人拍摄X光片,竹简区域变成白色,黑色墨迹显得更黑,使墨书文字清晰的显现出来。

  这种技术对文物本体没有任何损伤,能提高墨迹信息的采集率和成像质量,对某些肉眼观察不到的信息采集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经过对比试验,竹简的红外线图像中,墨书文字的清晰度和细致度远远超过最早发表的黑白相片的质量,肉眼较难观察到的墨书信息也显现无余。

  此外,在简背发现了划痕和一些之前黑白照片中未显示的文字内容,对于竹简的拼对整理有重要参考意义。高清彩色摄影能将竹简上包括墨迹在内的其他信息比如朱砂痕迹、编绳残留痕迹等全面反映出来,对竹简信息的完整保存更加有利。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8月底开始第一阶段的数据采集工作,目前已完成工作量的三分之二。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将竹简的文字信息保留下来,是对竹简文字信息的有效保护,有利于竹简文字的研究与展示,也提高了普查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了普查与保护的融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