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餐】

13.03.2015  10:08

  【农业部原副部长谈转基因安全:没有作物是零风险】

  昨日上午,在参加完政协小组讨论后,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牛盾接受了新京报等媒体的采访,谈及转基因问题时,他对新京报记者说,农业部希望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作物的抗性、产量和品质,转基因作物获得安全证书,就意味着它是安全,可食用的。

牛盾近日刚刚卸任农业部副部长,任职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在谈及土豆主粮化问题时,他表示,土豆主粮化战略并非因为我国粮食不够而寻找替代品,而是为了更优化主粮品种,而今后,也不排除推动豆制品主粮化的可能。

  转基因安全

  没有一种作物是零风险的

  新京报:农业部对转基因问题的态度是怎样的?

  牛盾:转基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和可能性。

  我们对转基因技术和农产品研发有三个目标。第一个是为解决粮食安全服务,通过对它的研发和商品化的应用来提升农产品数量;第二个是想通过这种技术的研发,来提高农产品品种的抗逆性,比如说让小麦、水稻遇到低温、干旱、病虫害也不怕。

  第三,我们也希望通过生物技术研发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让这个农产品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比如女孩子非常喜欢漂亮,但又挡不住岁月的痕迹,可到了脸上怎么办?我们可以在粮食、植物油里面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吃了以后)人就会感觉气色、精神都很好。

  目前取得进展的是,我们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性,而产量和品质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现在正朝这个目标努力,还没有更多的成果和数据出来,估计我们这代人还需要努力。

  新京报:怎么理解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

  牛盾: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食品、物品是百分之百零风险的,所以评价转基因安全不安全,要有足够的实验结果和数据。用一代人的努力,还有代际之间的积累才能做出判断。我们无非是想把这样一个先进的东西,把优势发挥到最大,让劣势尽可能不出来。

  新京报:转基因作物获得安全证书是否意味它可以安全食用了?

  牛盾:获得安全证书就意味着它是安全的,可以食用,但企业在产品上市时还必须进行转基因标识。为什么要标识?根据你的知识和你的消费偏好,你有知情权,还有选择权。尽管它是安全的,我还是不想吃,没人逼你,你自己定。

  转基因监管

  有人在“滥种”问题上“跨界”了

  新京报:农业部最近公布了加强对转基因作物监管的文件,这意味着农业部要开始加强监管“滥种”问题了吗?

牛盾:这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前面有法律,规定什么样资质的机构可以研发,什么样的可以试验,进行过程中有人可能没太好好学习,就跨界了,这就需要严格监管。

  新京报:有人质疑安全标识制度很大地增加了成本。

  牛盾:标识是法律规定,增加成本是那些生产非转基因的企业自愿的。但现在市场上有个现象叫做“劣币驱逐良币”,非转基因的东西生产出来后,法律规定可以不标识,但是这些企业就要标识,因为他知道有一部分消费者很愿意消费非转基因产品。

  新京报:这个没有构成不正当竞争吗?

  牛盾:可以不标识,但你标识了,这是否不该倡导的东西?现在正在研究这个事情。

新京报:有人说其他国家都在加紧种植转基因作物,再不推广转基因,中国就落后了。

  牛盾:现在转基因农产品的商品化销售,全世界也就20多个国家,而这些国家生产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很多种子也基本都是美国的。

  说产业化不够就落后,这只是一部分观点。中国能有实验室的领先水平,这也是竞争力。我有很多的成果研发出来,不商品化,把它储备起来。不都看好美国吗?美国现在很多的转基因研究成果也是不开发的,美国的转基因小麦都研发出来多少年了,你没听说过转基因小麦吧?

  土豆主粮化

  北京将设马铃薯研发亚太分中心

  新京报:近期土豆主粮化引发热议,对此,农业部是怎样考虑的?

  牛盾:土豆主粮化不是因为我国粮食安全出了问题,不是我们主粮不够了找个替代品。土豆主粮化的概念主要是对农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谷物产品的结构品质进行调整,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我们通过主粮化,把它做成馒头、面包、面条,让土豆的成分占到一半以上,或者占到70%,让消费者有一个更新鲜的感觉,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吃出健康来,还能吃出口味来,吃出文化来。

  今后我们还会推动比如豆类产品主粮化,现在豆类我们进口的主要用途是榨油,副产品像豆粕主要用于饲料。

  新京报:豆类主粮化,都做成什么?

  牛盾:豆面馒头、面条和豆腐……我国去年进口的大豆有7000多万吨,国产的还有1400万吨。国人吃豆类是吃得挺好的,豆腐全世界就中国人吃得多。你到美欧去点餐,麻婆豆腐不用翻译,人人都懂。

  新京报:土豆加工处理方面是不是还有难处?

  牛盾:土豆其实产量很高,有的产量比谷物还高,关键是在优良品种的选育上。世界马铃薯研发中心是在秘鲁利马,我们经过努力,把它的亚太区分中心,一个国际组织,争取下来在北京设立,目前筹备分中心是设在中国农科院。他们马铃薯种植太精彩了,大的小的,暗的淡的,彩色的,非常之多。

  三农问题

  土地流转要防“非农化、非粮化”

  新京报:现在农民的自愿土地流转已经开始试点,这方面还需要突破哪些政策的瓶颈?

  牛盾: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就是一定要防止非农化、非粮化,凡是这样做的我们都要坚决反对。

  新京报:你怎么看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问题?

  牛盾: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有高也有低,高的要继续保持优势,比如我们的水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在国内国际竞争力很高。但现在有人在打压我们的竞争力,设置了一些技术贸易壁垒,这个事需要我们争取和谈判解决。我们竞争力水平低的农产品主要是农业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这需要我们做工作去提升它的竞争力。

  声音

  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食品、物品是百分之百零风险的,所以评价转基因安全不安全,要有足够的实验结果和数据。用一代人的努力,还有代际之间的积累才能做出判断。我们无非是想把这样一个先进的东西,把优势发挥到最大,让劣势尽可能不出来。 —牛盾     

 

(来源:网易)

 

  【委员驳粮食储备过多:一旦减产涨价哭都来不及】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不可能回避粮食安全问题。由于中国执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小麦、稻米的库存爆满。这是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的一个缩影。不过,部分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的事实,促使粮食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面对高于国际通行的库存消费比,以及库存所带来的财政负担,这为“中国的粮食太多了”的言论发酵提供了土壤。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不能只看到粮仓爆满的情况,而无视粮食进口量的增加。

  陈章良说,中国农业的策略应该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而非简单认为,粮仓满了,就要少生产点,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粮仓爆满不能看不到进口在增加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实现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有言论称“粮食太多了”,你如何看待这一言论?中国的粮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陈章良:建国以来,粮食生产都有一个规律:粮食产量每增长三到五年后就会下降,这是自然气候和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来说,每次都是粮食多了,然后不重视,再加上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就下来了。

  “十一连增”和粮食价格的稳定,CPI的稳定都是有关系的,并且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5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000亿斤以上。虽然有“以上”二字,但最终结果可能是在数量指标附近。

  不过,相比去年,这意味着今年粮食总产量会下降。这引起我的担忧。

  目前有很多专家在讲,中国的粮食多余了。原因是,粮仓爆满,储备粮会变成陈化粮,储备的成本特别高。对于需要财政进行存储的相关部门来讲,那么多粮食出不去,自然就显得多了。

  另外,连续多年来,中国每年8000万吨粮食的进口,相当于利用了国外7亿亩土地。如果不注意这一数据,只看到前面粮食多余,这是不全面的。在粮库粮食过多的背景下大量进口,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粮价高于国外。

  所以制定农业政策要注意两点。一、继续保持稳定略有增长的趋势,因为人口在增长;二、降低粮食价格。目前,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资料不断涨价、机械化程度低等助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如果在这些方面进行补贴,粮价自然就会降低。

  因此,加快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经营,既可以保证农民收入增加,又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才是发展中国农业的策略,而非简单地认为,粮仓满了,就要少生产点,这个其实是很危险的。

  总之,农业政策不能放松,必须继续保持农业增长的态势,确保粮食安全。

  日报:粮食多了以后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仓储成本增加是首要的,甚至还出现贪腐情况等。相对于粮食太多所带来的有益之处,如何评价我们为之所付出的代价?

  陈章良:这次会议,让我明显感觉到一个气氛,似乎觉得粮食存储量太多了,生产成本这么高,干吗还要生产出来。所以,有专家提议进行轮耕、休耕、治理土壤污染等。甚至有经济学家称,中国有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脆拿500亿出来就搞定了(粮食安全),还生产什么(粮食)。

  我就特别担心(粮食储备多了)这个观点。的确,光储备这一块,起码亏600亿以上,再加上农民的补贴,超过千亿。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适当的损失也是应该的,总比其他方面的产能过剩要好很多,毕竟“民以食为天”。

  中国是大国,大国效应明显。如果大量进口粮食,容易抬升世界粮食价格。如果粮食减产的话,世界粮食价格是不会这么便宜的。到那个时候,哭都来不及了。而且,粮食是不能短缺的,否则就会受制于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农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日报:中国农业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陈章良: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发展要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而早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把农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一是因为数量不够,二是因为价格因素。我国的农产品(13.52, -0.12, -0.88%)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出三分之一,几乎所有的主要农产品都比人家贵,从农业角度看,国家的走出去战略有很大的需求,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去把握这个机会。


  在国际上,有ABCD四大跨国粮商,日本也有丸红株式会社等跨国粮商。日本1960年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突然发现本国国土面积太小,当时就以援助不发达国家农业建设为目的,政府给予金融支持,让企业走出去。韩国的农业走出去,一是政府有政策,二是企业有贷款,三是东道国的信息非常畅通。

  中国已经有农业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去”。中粮集团收购美国养猪企业,收购法国、智利酒庄,与澳大利亚企业合作生产白糖。黑龙江农垦在俄罗斯布局粮食生产,广西企业到越南建厂生产木薯。

  我国农业“走出去”事关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面对诸多障碍,一是,国家应该制定农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建议农业部牵头研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支持实力雄厚的企业到资源质量优良、比较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

  二是,加快行政制度创新。政府应当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权限和范围,引入市场中介机制,放松金融、外汇、信贷等监管,逐步实行海外投资自由化;

  三是,加强国际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政府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加大“跨国经营”学历教育,有针对性地在语言、跨文化运作、并购等领域加强培养,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贴近企业“走出去”的需求。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消费者为何舍近求远出国买大米?】

  近日,“中国游客高价购买的日本大米‘一目惚’实为辽宁盘锦出口”这一话题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难道也像杭州生产的马桶盖一样,出口日本后又被中国游客大费周章买了回来吗?
  辽宁省盘锦市粮食局科长王宏伟介绍,受到中国游客热捧的日本大米“一目惚”为日本大米的一个品种,翻译成中文是“一见钟情”的意思,在盘锦确实有日本大米品种“一目惚”的种植。
  “虽然国家限制粳米出口,但是中粮集团有出口指标。”盘锦东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广平说,他们公司生产的“一目惚”大米就是通过中粮集团以订单方式销往日本的,每年的出口量为1000吨左右。
  徐广平说,盘锦所种植的“一目惚”大米,散装出口到日本后,厂家会对他们进行不同的包装。这种名为“一目惚”的大米在国内市场也有销售,其中盘锦的最低零售价一公斤仅为12元。
  同样的“一目惚”,盘锦的售价与中国游客在日本购买的价格相差25倍(在日本花1500元买了5公斤的“一目惚”大米)。那么,盘锦市场上的“一目惚”,与日本购买的“一目惚”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在沈阳生活的日本友人高三贵子女士在食用过盘锦产的“一目惚”大米后,给出的评价是,和日本的“一目惚”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有米香和甜味,比较清爽劲道,并且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日本料理。
  不久前去日本旅游时购回大米的沈阳市民李思洋说,和国产的优质米相比,其实口味上差别不大,但听说日本米不会用农药,也没有重金属污染。
  徐广平告诉记者,“一目惚”是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种植,每年由公司向农户提供水稻种子,农户按照出口日本水稻种植要求进行种植管理。他们所生产的“一目惚”大米在出口前要经过日本海外货物检查株式会社(OMIC)和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CIQ)两个机构的共同检测,包括农药残留等检测指标有许多项,其中一项不合格就不能出口。
  徐广平说,出口日本的大米和销往国内市场的大米从种到收、管理、加工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国内市场不需要这么多项检测。
  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说,国内对大米的检测主要包括米质检测、生产检测、农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污染检测等,但水稻一般在抽穗前打农药,抽穗以后还有四五十天的时间来进行加工,那时的农药基本就分解了。我国东北大米很少有重金属污染,和蔬菜相比,大米是相对安全的。
  为什么同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外买就放心,宁肯多出钱绕远路搬回来?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岩认为,这主要是国内的销售环境让消费者产生不信任的感觉,担心自家生产的大米并不安全。
  “扭转‘跨国抢购’现象,既需要重塑市场信任,也需要进行引导和塑造。”张岩说,只有摘掉“有色眼镜”,正视“跨国抢购”的爱与痛,消费行为才会更加理性。
专家指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在优质优价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放心,进而信任国货,避免舍近求远购大米的滑稽现象。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