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餐】

13.04.2015  10:26

【四部门发文:利用社会粮食仓储补充国有粮企仓容】

  据国家粮食局周四消息,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部门日前印发《租赁社会粮食仓储设施收储国家政策性粮食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主体租赁社会粮食仓储设施进行规范,拟有效利用社会粮食仓储设施,缓解部分地区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仓容不足的矛盾。

  意见中明确,政策性粮食即指国家临时储存(备)粮、最低收购价粮,不包括中央储备粮。符合条件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及受中储粮总公司委托承担收储任务的中粮集团、中纺集团等中央粮食企业集团直属企业可作为承租企业租仓收储。

  意见提出,承租企业租赁社会粮食仓储设施收储政策性粮食,必须派人直接收购、保管,承担收储义务、收储费用和收储责任,对粮食和租赁设施进行封闭管理,对粮食数量、质量、库存管理、储粮安全、生产安全和销售出库负全部责任。

  此外,意见还明确出租企业、承租企业资格要求,并对租仓储粮管理要求、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和违规行为处理等方面做进一步规定。
 

 

(来源:搜狐财经)

【黑龙江农民撂挑子,中国大豆今年堪忧】

  最近一段时间,省大豆协会的消息群里很不平静--进入4月,龙江大豆的总销量刚达到五成,而以往此时大豆销售基本已经进入收尾。这种反常,让很多人着急。
  2014年春,国家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我省的大豆目标价格定为每斤2.4元。但是2014年秋季大豆开秤以来,大豆价格却一路走低,豆农纷纷捂豆惜售。为什么在有目标价格托市的情况下,大豆价格却一路走低,捂豆惜售是否能盼个好价格?带着问题,记者走访了农户和业内专家--
  调查:龙江大豆销售仅五成
  牡丹江二道河子镇的老栾是种粮大户。2014年,他种了2万多亩大豆,收成不错,共产大豆5000多吨。现在过了清明,马上就要春耕,老栾却变了心思:不种大豆改种玉米。
  说起原因只有一个,大豆价格太低。老栾的大豆卖得早,去年收获的5000吨大豆,还剩下100多吨。“大豆基本上是在每斤1.75元到1.83元这个区间成交的。”老栾说,幸亏出售早,前几年大豆价格是在每斤2.2元左右,去年一开秤就是每斤1.9元,然后一路降到现在每斤1.6元。
  “价格这么低,卖就赔钱啊。所以就捂着,可是却越来越低。”老栾自己虽然卖得早,但对捂豆惜售的做法还是很理解。而且捂豆惜售的豆农不在少数,2014年我省大豆总产量为350万吨,目前销售仅为一半。
  我省今年1月正式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无论销售多低的价格都可以每斤2.4元补贴标准拿到差额补贴,农民为啥还要捂着呢?大豆协会消息群里的一位成员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大豆价格走低后,很多豆农都以为还会有国家临储“兜底”。他们不知道,目标价格政策实施的同时,国家临储政策就取消了。
  大豆价格为啥这么低?老栾分析有特殊原因:卢布汇率走低,去年入冬以来,我省对俄口岸每天都有大批量的大豆运过来,冲击了省内大豆市场。自去年10月我省大豆开秤价格每吨4600元以来,大豆价格就一路走低,即使省内龙头企业在12月末相继入市也无法扭转颓势。
  省大豆协会秘书长王小语则从南方口岸进口大豆的低价倾销分析,去年每吨大豆到岸价格为3400元,这种低价倾销使得原料产区价格反比销区高,省内油脂厂显然竞争不过沿海加工企业。而此时想从省内购得更为低价的大豆,豆农又捂豆惜售。
  2014年10月后,省内开工的油脂企业仅有九三、益海嘉里、恒大粮油、明达油脂、哈高科等7家企业,不足省内加工企业总量的一成。
  市场冲击下,企业积极性不高和豆农的观望等价等多重因素导致全省大豆销售仅五成。
  分析:豆农尚不适应新政策
  其实大豆目标价格的意义在于给农民一个保底价,减少较便宜的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冲击。而大豆目标价格的确定是从每年大豆集中上市的当年10月至次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粮食局等部门共同监测的。并且实行的是一省一价,即市场价格按监测的全省平均价格水平核定--一句话,捂豆惜售的豆农还没明白新政策含义。
  王小语对记者说:“豆农惜售,以为会'憋'出高价,或者是出于惯性,误以为国家临储还会继续收购大豆,这一方面是由于豆农对新政策的理解有偏差,另一方面是他们忽略了采集期是到3月为止。也就是说如果在采集期内全省大豆平均价格是每斤1.7元,那么销售大豆的豆农就会按每斤2.4元的标准拿到每斤0.7元的差额补贴。而到了4月,大豆销售价格即使再低,也不会影响我省大豆的平均价格,如果亏钱,只能由豆农自己承担。”
  这就是大豆协会群里众人担忧问题--大豆价格走低,伤了豆农,在2014年刚刚出现的大豆种植面积首现恢复性增长的势头,在今年还能否继续?
  建议:提早公布新目标价格
  其实,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目的是要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行政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目的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价格交由市场决定,以促进产业上下游的协调发展。但因为豆农的理解偏差似乎使得刚刚实行的大豆目标价格政策难以发挥良好的初衷。
  如何扭转形势,让政策效应凸显?大豆协会群内的业内人士提出两点建议:一,全省均价采集延期至4月末,给尚未销售完毕的豆农以缓冲,避免豆贱伤农。二,提早公布2015年的大豆目标价格,稳定农民种植大豆信心。
  王小语解释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初衷非常好,受到农民的欢迎,但由于是第一年实行,很多人未搞清楚状况,导致现在全省大豆仅销售五成,想达到预期效果,适当延期是一个好办法。其次,按照原计划,公布2015年的大豆目标价格的时间是在5月份,但是由于今年大豆价格下降趋势明显,省内很多农民已经弃大豆转玉米,老栾就是一个例证。我省4月就要进入春耕时节,应将今年的大豆目标价格尽快公布,稳定农民的种植信心。否则等过了春耕,大豆目标价格的作用就不明显了。此外王小语还呼吁,2014年的大豆目标价格已经偏低,同等地种植玉米比大豆要每亩高出200元的收益,所以大豆目标价格还应适当抬高。

(来源:中国食油网)

 

【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3.8亿亩 "地租"并非越高越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26.7万家、龙头企业12万多家。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3.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8%,比2008年底提高20个百分点。
  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王罗方说,今年春耕湖南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面积又扩大了。这些年,以各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民”牵头的土地规模种植面积逐年增长,使“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农业现实难题开始逐步化解。不过,现阶段影响新农民进入、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脚踏实地、有针对性地探索解“扣”。
  “适度规模”既是利益保障,也是可持续平衡点
  土地规模经营是吸引新农民的关键要素。湖北公安县陆兴村37岁的种植大户严定军说,他回家种地,就是看好规模效益。“没有规模经营,我不会种地。”不过,规模经营究竟多大规模合适?是多多益善,还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区面临不同选择。
  湖南浏阳市芦塘村47岁的种粮大户于继平租了200多亩地,一年两季,每年收入20万元左右。他认为这一规模比较好,再多,租地难,风险大;再小,收入不划算。他算了账,一个人种二三十亩水稻,比打工强,一个家庭农场三四口人,种200亩地,收入很靠谱。但如果没有规模,只种几亩承包地,就得去打工,不然难以养活自己。在江苏、湖北等相似的水稻产区,大户们认为合适的家庭农场规模,大抵在200亩至500亩。
  小麦产区的规模相应大一些,但没有统一标准。在安徽省,潜山县农委主任余本杰说,大户规模2000亩以内为宜;宿州市淮河农机联合体董事长李清武说,最好在200至500亩之间;潜山县路口村种植大户朱明亮认为,1000亩合适。在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尽管有几千亩甚至更大规模的种植户,但总体上都认可适度规模,大的2000亩即可,小的三五百亩足矣。一些地广人稀或者一年一熟区域,规模会大一些。
  为什么要适度规模?湖南浏阳市永和村烤烟合作社理事长刘福瑞看得很明白。他说,以前当地1800多户种烟,后来减少到400多户,如果让合作社来种,只要四五户就能种好,“可那是不行的,大家都要吃饭,只能适度规模”。
  “大家都要吃饭”,话简单,道理实在。四川广汉市农业局总农艺师王少华说,现在多数农户还是以土地收入为重要来源,或者以土地作为基本保障,没地不行。而且对大户来说,规模越大,压力越大、风险越大。山东汶上县泉家乐家庭农场主完颜文利租了1600亩地,租金负担不说,管理负担也大。刚开始雇人种地,“磨洋工”的不少。安徽宿州市葛林村修春农场主雷修春说,规模越大,越怕天灾人祸,如果头一、二年歉收,想“起水”就难了。
  一边是普通农户,一边是规模经营,怎么办?一些地方探索了规模经营的不同形式。江苏的四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搞全程托管经营,近2万亩地,但直接流转的才600亩。36岁的理事长仝新先说,规模化不一定非得流转土地,托管经营有规模、不租地、风险小。四川崇州市地少人多,探索出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3种主体,农户不必流转土地也能规模经营,收益还有保障。
  “地租”以协商为主,但并非越高越好

 

  土地流转,租金怎么定?江西南昌县朱坊村朱上京租了本村280亩地,他直接与村民谈,租金每亩350元,比周边低。老朱说,村里做生意的人多,不在乎这点租金。湖南浏阳市水山村大户颜晓明说,他按每亩500斤稻谷付租金,今年租金上涨,但高于600斤稻谷他就不租了。

 

  租金有高有低,基本是协商的结果。在湖北、湖南、江西等水稻产区,人均面积不大,大户与村民直接协商的多;在山东、安徽、河北等小麦产区,人均面积大些,通过村委会或乡镇协商的多,租金也通过村委会或乡镇专门账户转给农户。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农委副主任马刚说,这样更规范,更保险,双方放心。从各地来看,因为租金协商不下导致流转“流产”的现象很少。

 

  租金高低取决于当地实际。山东汶上县完颜文利付的租金为山地700元、良田1000元。“这个租金高了点。”他说。与他相邻的安徽宿州市大户雷修春说,2007年每亩租金700元,“现在900元还得是现金”。四川广汉市乌木村大户黄明水把全村1000多亩地租了,每亩600元,有的村每亩700斤稻谷。浙江绩溪县胡村因为电商“聚划算”落地,每亩租金800元。甘肃高台县五一村租金350元。

 

  租金从300元、500元到700元、1000元区间的比较多。小麦产区人均面积大,村民更在意,租金相对高一些;水稻产区除东北外人均面积小,租金反而低一些。此外,租金高低与种植产品、租地人身份也有关。种植蔬菜、苗木,租金高;公司租地,租金更高。安徽宿州市十里村的陈民巨开公司建农业观光园,每亩租金1200元。

 

  租金保障了农民利益,也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那么,租金是不是越高越好?湖北监利县新红村大户赵又平说,他1998年租了村里600亩湖田,2010年才挣钱。“幸好当时租金低,不然就惨了。”湖北武穴市吴文村大户孙发旺说,租金并不是越高越好,低了村民受损,高了大户受不了,只能搞非粮化,或者非农化,这又会推动租金走高,最后受伤害的是规模经营。

 

  这话很在理。从经营来看,粮食大户每亩纯收入600元、700元的居多,高的1000元、1200元左右,低的300元左右。但由于农资成本、人工成本、机械成本和租金成本不断上升,规模效益出现了“瓶颈”制约。江苏洪泽县滨河村大户赵可宝说,一个200亩的家庭农场,年收入低于10万元就没有积极性了。中国农大教授何秀权认为,租金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但并非越高越好,从长远发展看,应有一定限制,要适度。

 

  “权证”是根本保证,如何推进还得下功夫
  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安徽绩溪县农委主任周道清说,税费改革前农民不在意承包地,“抛荒地”不少,现在土地要确权,不拿到权证还不愿把地租出去了。
  “权证”让农民吃了定心丸,土地流转更顺畅平稳。不过,确权过程中一些普遍性问题还要实事求是地探索。湖北省正开展确权试点,监利县农业局副局长李诗信说,从摸底看,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家庭登记地块比实际面积要小。比如原来是6亩,实际是8亩甚至更大,有的开垦“四荒地”面积不小。还有,确权后增人、减人要不要调地?这些都是问题。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山东汶上县唐庄村已完成确权颁证,3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立涛说,村里按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基本没有矛盾。对各家多出来的三五分地,是谁的登记给谁;对开荒多出来的地,使用权归开荒人,所有权归村集体,平时开荒人自己使用,但如果把地流转出去,流转费用就要归村集体。唐庄村以前村集体机动地50亩,确权颁证后,机动地增加到65亩。在其他地方,有的经村民同意,开荒多出来的地按一定比例给原承包户,剩余部分作为村集体机动地,或者作为新增人口分配数量。

 

  安徽潜山县大户朱明亮说,村里有一块上千亩的地,土地整理后原来的田埂没了,他整体租下来,只能给村民确权确地,但不能确定原来的土地“四至”,村民都认可。总体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各地既有大体相似的做法,也有“一村一策”的做法。不过,江西安义县观察村京能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熊北林认为,土地确权是大事,对一些普遍性问题,要有相应的指导性意见,防止走偏。
  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说,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从2009年开始试点,选了8个村,2010年、2011年、2012年试点50个县,2013年105个县,2014年安徽、山东和四川三地整省试点,2015年扩大湖南、湖北、江西等9省整省试点和其他省份部分地区试点,迄今有1988个县开展确权颁证。“逐步试点,就是要按照保持稳定、依法规范、民主协商、因地制宜的原则,首先保证质量。”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