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餐】

12.05.2015  10:19

【央行今年再次降息0.25个百分点】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利好投资消费市场
  央行今年再次降息0.25个百分点
  继3月降息、4月降准之后,央行在5月10日晚间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2.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对于此次降息的原因,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与此同时,国内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低位,实际利率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这为继续适当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间。
  该负责人指出,再次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这不仅拓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奠定更强基础;也有利于资金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户意愿的储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次降息顺应了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变化趋势,反映了货币政策在满足实体经济需求时的适度灵活,有助于实际利率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促进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尽管央行在半年内已有两次降息,但是考虑到这一段时间以来物价水平的持续走低,实际利率水平依然偏高,央行此次降息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降息的直接效果是融资成本降低,让企业有能力扩大投资,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对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都会形成利好。
  而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看来,在国际收支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降息和降准都是为了防止通货紧缩的出现。他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贸易差额就发生了自鸦片战争之后150多年来的根本改变,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是双顺差。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基础货币投放外汇占款成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贸易增长率动则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率已经过去。全球的外汇储备总量也处于萎缩状态。我国包括大部分国家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中,外汇占款的比例都要下降,降息和降准是为了弥补萎缩的那部分,防止通货紧缩。
 

(来源:中国粮油网)

【韩长赋出席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会议】

               

  2015年5月8日,二十国集团(G20)农业部长会议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G20成员和西班牙等非成员国及部分国际组织派代表出席,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率团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围绕发展可持续粮食系统、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等商讨G20如何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努力。经过G20成员国农业部长们的积极努力,会议通过了《G20农业部长公报》,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明确的政治信号,G20成员十分重视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问题,将致力于加强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生产力,建立可持续粮食系统,并推进粮食减损和减少浪费。
  韩长赋在G20农业部长会议上表示,当前世界粮食供求虽有所缓和,但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今天距千年发展目标期限仅剩236天,但全球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G20成员应更具担当,就解决全球粮食和农业问题展现决心,拿出举措。
韩长赋提出,G20应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问题,切实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各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视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供给水平,积极响应发展中国家的客观需要,向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支持;大力推动粮食减损和减少浪费,综合运用政策等手段,减少各环节的粮食损失和浪费,努力提高粮食利用水平。
  韩长赋指出,粮食安全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方通力配合、实现联动,G20成员应积极落实会议共识,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投资、改善贸易环境、加强粮食减损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
  韩长赋表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4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十一年增产,粮食产量超过6亿吨。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相关指标,未来中国仍然有信心、有能力主要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中国愿与G20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韩长赋部长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评价。
  出席会议期间,韩长赋还分别同土耳其、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农业部长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等就国际粮农治理和双边合作交换了意见。
 

(来源:中国粮油网)

【“转圈粮”频现病根 直指中储粮】

 “‘中储粮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仍未解决。”近日,在东北粮储系统调研中,基层粮食主管干部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以陈顶新”的“转圈粮”事件频现粮食主产区,说明目前粮食收储管理机制难以有效治理“转圈粮”问题的惩处问责和监督检查,以中储粮系统为核心的粮食管理环节漏洞问题突出。
  继2013年河南中储粮系列案件后,中储粮系统在我国东北粮食主产区再现“以陈顶新”的“转圈粮”,严重损害了国家和农民的双重利益。一些地方干部和专家认为,当前宜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赋予地方粮食主管部门更多监管权限,让地方粮食主管部门与中储粮,以及中央企业之间的“互检”常态化,逐步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
  “转圈粮”频现加剧三大困境
  近日,辽宁、吉林两省个别粮库被曝出在政策性粮食收储和销售出库过程中以陈粮顶新粮,套取价差补贴。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临储粮竟成了一些不法分子套取利益的手段,此事一出,引起舆论哗然。
  事实上,粮食存储环节的问题在粮食主产区发生频次很高。这种“转圈粮”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3年河南省就开展“转圈粮”专项预防调查,查出“转圈粮”28亿斤,涉及粮食资金7亿多元。2014年,黑龙江仅在秋粮收购“转圈粮”专项整治行动中就核查处理涉粮案件249起。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针对“以陈顶新”的“转圈粮”危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等专家认为:
  首先,损害中储粮和国家粮库的声誉,扰乱粮食购销市场秩序,加大农民卖粮难度。国储库中的很多临储粮要通过竞拍流向市场,其中一些粮食出现了问题,参与竞拍的粮食加工企业就会有想法:不曝光的会不会也有问题?因此不愿竞拍国产粮食。“很多粮食加工企业不愿意拍卖临储粮,其中有一些临储粮质量不达标的原因。”李国祥说。
  本刊记者在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一些粮食加工企业采访时,也曾听到过“竞拍的一些临储粮质量一般”的抱怨。“在国内粮食库存高企,国际粮价普遍低于国产粮食价格的情况下,‘转圈粮’直接影响国有粮食库存的消化,加剧国家粮库仓容不足。”李国祥说,库存难消化,也会间接影响对新粮的收购。
  其次,增加财政负担。李国祥说,如果国家粮库信誉受损,不能顺畅地将粮食出库,新粮就会因仓容紧张收不进来,就得扩建仓容,增加政府投入。近几年来,粮食市场频频发生仓容紧张收储难,甚至引起国务院领导高度关注,这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据了解,2014年中储粮总公司全年新开工建仓项目102个,总建设规模455万吨。
  其三,“转圈粮”可能加速粮食陈化。专家认为,好的粮食被“掉包”,陈粮仍按储存新粮的办法保存,会加剧粮食质量问题,粮食出库时也可能因质量不合格造成浪费,“真要到了用这批粮食的时候,影响的不仅是粮食质量和市场秩序,而是国家粮食安全”。
  病在“运动员”、“裁判员”一肩挑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等专家认为,一些省份已经出现“转圈粮”,相关部门也给予了相关处罚,现在又出现了同样问题,一定程度上说明惩罚力度不够大,威慑作用不够强。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储粮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没有有效的相对独立的监督检查主体,尤其是与具体收储关系密切的地方粮食监管部门无法参与。
  事实上,为杜绝“转圈粮”案件再次发生,国家粮食局决定对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企业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查阅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明确指出: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承储企业执行本条例及有关粮食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其中并未提及地方粮食主管部门可以自行监督检查。
  地方粮食主管部门能否到中储粮检查中央储备粮?
  一位粮食系统地方干部告诉本刊记者,正常情况下,中央储备粮只受国家粮食局这一级部门监督检查,除非受国家粮食局委托,否则地方粮食主管部门没有权力到中储粮在地方的直属库检查中央储备粮,“现在文件中没有规定地方粮食局可以到中储粮地方分公司去监督检查,需按照‘一事一委托’原则才能检查。”
  比如,东北地区收购临储粮时,地方粮食主管部门会和中储粮在地方的分支机构“联合发文”,似乎地方粮食部门也可以到中储粮在地方直属库检查储备粮。“但执行检查的人员中也有中储粮人员,当检查对象和执行检查人员有重合的时候,检查效果可想而知”,一些粮食系统干部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坦言。
  甚至近期国家粮食部门的一份督导检查通知中竟然提到,“中储粮系统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主体,既是本次库存检查的被查企业,又是检查的责任主体之一。”粮食系统专家说,“可见,储备粮监管中依然没有摆脱中储粮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
  完善收储重在独立互查机制化
  针对“转圈粮”背后的管理漏洞和体制不顺问题,一些地方干部和专家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粮食系统一些地方干部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当年地方粮库储备粮食出了一些问题,国家成立了中储粮,由中央“直管”,使我国粮食收储格局里中储粮“一家独大”。但当前中储粮系统也经常出问题,建议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利用中粮、中纺等大型央企收储能力,形成几家主体相互竞争的局面,最终建立合理的粮食收储和管理体系。
  二是放宽监督权限,允许地方粮食主管部门直接监督检查中储粮。一些地方干部认为,应该增加地方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权限,调动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保障国家粮食收储安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它们点多面广的优势,对中储粮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实施有效监督。
  三是建立地方粮食部门和中储粮互查,中储粮和中粮等央企互查的常态化机制。近日,国家粮食部门通知在相关省(区)内开展一次混合交叉普查,即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检查中储粮系统和中粮中纺等其他央企直接管理的中央事权粮食,中储粮分支机构牵头检查地方粮食企业直接管理的粮食库存。专家建议将这种交叉普查常态化,以达到相互监督和制约的目的。
  此外,存储中央储备粮的企业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增强检查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是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责任主体的违规成本,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一些专家认为,中储粮代储库储备的粮食出了问题,中储粮负有监管的直属库负有责任。既要对涉事企业处罚,又要追究中储粮相关分公司和直属库管理不到位的责任,除将相关企业列入政策性粮收储黑名单,必要时取消出现问题的直属库收储资格。
 

(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