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餐】

12.06.2015  21:17

【粮食“十一连增”背后:全国粮食库存达历史高点】

  中国粮食“十一连增”的背后,农业农村积累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由于国内外粮价倒挂,出现了“进口入市、收购入库”的怪事。有些地方粮食“卖不动、存不下、收不了”,新的收获季压力很大。

  改革开放36年以来,中国农业长期实现增产,粮食产量更是实现“十一连增”。这固然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但是,中国的粮食消费顶点远没有到来。6月6日,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高端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做出这样的判断。

  这一判断的依据在于人口增长、城市化推进,特别是人均GDP还在增长。根据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的时候,国民的膳食结构才基本上定型,但是中国目前人均GDP仅为7千美元。叶兴庆称,中国现在离这个过程还很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随着城乡居民增长,膳食结构还要变化。

  需求端尽管增长强劲,但是现实仍然不容乐观。

  论坛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领导称,中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背后,农业农村积累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由于国内外粮价倒挂,出现了“进口入市、收购入库”的怪事。

  具体来说,进口的粮食因为价格低进入了市场,结果国内收购的粮食因为价格高成为库存。该领导称,当前全国粮食库存已经达到历史高点,有些地方出现粮食“卖不动、存不下、收不了”的局面。新的收获季压力很大。

  而对于粮价倒挂导致的进口增加,叶兴庆表示,这不是暂时性现象,今后恐怕是常态。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让农产品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以及最近几年的土地成本,都在明显上升。

  上述中农办领导称,从多年实践看,凡是粮食丰收,农产品供求过多的时候,调结构转方式的呼声就高动作就大,反之,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市场供给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回归以粮为主,产粮为先,这一周期律应该要被打破。“如果还是不计代价保粮食,一门心思搞产量,发展方式是转变不过来的。”

  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农业比较优势开始减弱。中国已经连续11年出现农产品贸易赤字,去年超过500亿美元。其中,稻谷、小麦、玉米都实现净进口。在畜产品中,猪肉、牛肉、羊肉现在都趋于净进口,去年奶粉净进口105万吨。

  在新的形势下,中央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新战略。但上述中农办领导也强调,“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并不是排斥进口国外。他认为,保障粮食安全,完全靠自我资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也要算代价,讲性价比。在过度强调高自给率,搞以粮食为刚性的农业,为所谓绝对安全不计后果,是得不偿失的。

  叶兴庆说,正在谋划的“十三五”规划,对下一个阶段中国的农业政策体系要进行反思,也要进行重新构造。核心就是要从政策导向向竞争力导向改革,要从五个方向去做。

  一是,经营规范的问题。政府发布文件,引导土地流转,重点支持规模经营。山东供销社的土地托管加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将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重要途径。

  二是,要建立竞争力导向的农业建设体系,重构农产品价格形成体制机制。

  三是,农业补贴问题。2015年,政府开始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具体是指,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调整举措为,将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按照统一调整完善政策的要求集中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

  四是,调结构的问题。优化结构,提高农业竞争力。

  五是,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来源:山东三农网)

【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 聊城农业乘“云”而上】

  如果温度低了,自控系统将自动给其加温;如果水分含量低,大棚内的滴灌系统会自动开启;不需要阳光时,就把遮阴系统打开……如今,在阳谷盛世乡村蔬菜种植合作社,一套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瞬间让蔬菜大棚变得“高大上”起来。安装在蔬菜旁边的一个个监测仪,使大气温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一目了然。即便在千里之外,技术员只要坐在电脑前或拿着手机,就能对蔬菜基地了如指掌,进而管理整个大棚。

  如今“平台+大数据+云计算”已成为现代农业的新装备。聊城作为全国农业大市,在注重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出台多项措施鼓励企业“触电”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同时,着力改造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更好地将大数据应用于抓市场、抓销售、抓品牌,推动农业领域的大数据建设发展,让聊城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和营销“乘云而上”。

  “云农业”离不开精准化经营。我市提出主动对接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电商品牌。加强农业云服务技术攻关,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探索建设农业大数据应用云平台,开发农业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挖掘等技术,建立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开展农业生产过程、环境与资源、市场和消费监测预测,为推进农业精准化管理提供支持。加强农业物联网在粮食种植、设施大棚、畜禽水产养殖等方面应用,实现生产管理定量化、精确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产品,强化农产品精细包装,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

  去年,全市粮食总产123亿斤,首次达到“吨粮市”标准;瓜菜菌总产达到1602万吨,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90家,总产值达到1050亿元;“三品一标”认证达到800个,基地面积443.5万亩……高起点上发展现代农业,精湛化技术是重要敲门砖。我市将积极推动光伏发电、良种繁育、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现代元素与农业集成叠加,打造复合型农业。健全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配套的标准化技术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和绿色控害植保技术、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突破种质优化、标准种植、适宜采收、风味保鲜、规模养殖、产地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开展主要农产品高值化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拓展和农产品价值提升的核心技术。

(来源:聊城日报)
 

【优质麦产能不足 专家呼吁扩大种植】

  夏收时节,记者从6月10日召开的“2015首届中国优质麦产业发展论坛”上了解到,随着面粉、食品加工企业对优质小麦需求的不断提升,国内优质麦供应缺口凸显,与会专家呼吁加速优质小麦品种选育,扩大优质麦种植面积,以满足加工企业的优质小麦用麦需求。

  我国是全球小麦生产第一大国,但优质小麦供给却略显紧张,2014年国内优质小麦价格曾一度飙升至1.6元/斤以上,不少面粉和食品加工企业纷纷入市抢粮。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杜荷指出,在我国年度约11万亿元的食品工业产值中,以小麦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加工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小麦大国优质麦的缺口却很大,说明我国的小麦生产与食品工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小麦产量在1.2亿~1.3亿吨之间小幅增长,但优质麦的种植和产量有减少趋势。优质小麦产能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国家食物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魏益民教授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小麦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基本持平,甚至略有盈余,但每年约200万吨的优质小麦进口,主要是为了满足加工企业的需要。因此,优化品种、扩大优质麦的种植面积比例是当务之急。

  与会专家认为,小麦的优质化之路需要优生优育并重。优生,即选育更适合食品加工和现代消费需求的小麦品种,包括形态、口感等;而优育,则是选择更适宜的种植区域,充分利用优势土壤、气候等条件,生产更多的优质小麦。

  据了解,早在2005年今麦郎集团就率先启动了“今麦郎优质麦工程”,截至2014年,其推广优质麦种植面积已达百万亩。

  今麦郎集团面粉事业部总经理孙运峰对记者说:“我们一直在致力于引导农户种植优质小麦,下一步今麦郎将与农村合作社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持续扩大优质麦种植,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此外,论坛还对我国优质麦优势区域分布与特点、北纬37°优质小麦带、好麦与好面、优质麦与食品安全与食品品质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