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餐】

10.08.2015  07:32

【目标价格补贴站十字路口 专家:临时收储应退出】

    一年多以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让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成为了现实,如今,该政策又站在了另一个选择的关口。

  “对临时收储,我个人主张应该尽快退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微博]日前在“2015年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如果能够在明年将所有的临时收储政策,比如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都退出来的话,就可以考虑实施目标价格补贴“升级版”。

  据介绍,目标价格补贴“升级版”不再以价格补贴为出发水平,农民可以根据市场决定种什么,补贴只针对法定承包地,补给实际种植者,并可以和现有的直接补贴相衔接。

  调研

  程国强通过调研,将目前农业的现状总结为“三增”——产量在增,进口在增,库存也在增。“三增”的背后,与我国目前实施的一些政策密不可分,特别是相关农产品(16.45, 0.25, 1.54%)的价格支持政策。

  “这个政策尽管没有办法再实施下去,负面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农产品的支持,对农民的保护需要用新的政策来替代,但实际上共识特别难达成,目前仍然是疑虑重重,决策层举棋不定。”程国强说。

  据介绍,最大的难点在于,以最低保护价和临时收储为核心的价格支持政策实施多年,市场各方对这一政策的路径依赖越来越严重。自从临时收储启动以来,收储价格呈现稳步向上的趋势,以玉米为例,其收储价格已经从2008年的1500元/吨上升到2014年的2200元/吨。

  “在调研期间,市场有传闻说国家要对玉米收储价格进行微调,下调到1900元/吨,马上就炸开了锅,农民们接受不了,政府也举棋不定,他们担心如果不托市价格可能会跌到非常低,那该怎么办?”程国强说。

  但如果继续托市收购,另一个问题又来了,玉米库存会继续居高不下,我国库存玉米目前高达1亿吨以上,而玉米的年总产量才2亿吨。巨大的库存量不仅带来了库容压力,还使玉米的价值急剧缩水。

  对于释放玉米高库存必然会冲击市场的论调,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则认为是本末倒置,他对本报记者说,粮食部门调降临储玉米出库价格,不仅可以解决玉米库存压力过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养殖企业饲料粮成本。

  马文峰认为,有些部门混淆了玉米高库存与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完全可以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代替临时收储政策,这样可以改变单一国家定价,改变国家垄断收储带来的粮食资源巨大浪费,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利益。

  “国家只需要保证国家战略储备需要的粮食流通经营与管理,大部分粮食的流通归属市场化,从而在市场体系下实现粮食价格合理回落,降低下游各类食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生产成本的有效回落,从而实现居民生活成本的下降,通过国家粮食生产环节的目标价格直补政策保证粮食种植基本收益,稳定农业生产。”马文峰称。

  难点

  受访的多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实施的价格支持政策已经走不下去了。现在价格支持政策的弊端,最直接的就是割裂了市场,也导致了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相差越来越悬殊。

  新疆地区棉花已经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马文峰认同目标价格补贴的大方向,但对于按交售量确定直补标准的方式并不赞成。“按照交售量直接补贴需要政府指定特定机构来完成棉花的收购,从而导致棉花交易的非市场化,有悖于市场化改革的初衷。”他说。

  在马文峰看来,按量确定补贴同时还会带来收储机构地区性垄断,收购机构压级压价及其他方面的寻租,导致棉花价格被严重压低,从而导致市场价格过度下降,国家支付大量额外补贴。

  这在当前棉花农户销售成本和企业市场皮棉的进厂价格明显不同步性有所体现,同期籽棉、棉花收购成本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市场皮棉到厂成本价格,造成这一结果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大收购主体的地区性垄断所致;另外,归属不同市场主体的棉花统一存放在指定仓库会导致更多寻租,棉花经营者会被指定到非市场化的库点,从而影响棉花正常的流通,有悖于市场化改革的初衷。

  马文峰研究发现,从政府转移支付的效率来看,对农户直接补贴按照种植面积执行效率要明显高于按照农户交售量补贴。按面积补贴,政府只需要核实农户种植面积,最后按照农户实际耕种面积给予相应的补贴,产品市场可以实现充分市场化。

  记者从黑龙江大豆协会了解到,实施按耕地面积确定目标价格补贴标准的大豆,黑龙江地区的种植面积已经从2013年的3644万亩增加到2014年的4700万亩。

  “新的政策操作上困难比较多,没有那么精准的办法,这么多农户,怎么按面积、按产量、按销售量补到户?确实有很多困难。”程国强说。

  建议

  成败在细节。程国强考虑最多的是,怎么使目标价格补贴落地。他认为最关键的是,看能不能在目前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设计的基础上,在操作性上有所探索。

  中国加入WTO[微博]时承诺,价格支持、与农产品现期产量、面积等挂钩的直接补贴等对贸易有较大扭曲作用的“黄箱补贴”不得超过产值的8.5%。这既要求根据农业总产值计算不能超过8.5%,也要求单个品种的补贴不能超过该品种产值的8.5%。

  程国强表示,中国不少农产品的“黄箱补贴”已经没有提升空间,“稍微有增量就会突破天花板”,但从总产值算,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为此,程国强抛出了目标价格制度的“升级版”。他表示,这个“升级版”的核心就是由目前补贴特定农产品,即针对某个具体农产品的补贴,改为补贴非特定产品,即对所有品种。不管生产者在地上种什么,单位面积所获得的补贴都是一样的。“升级版”只是针对面积进行补贴,单位面积补贴以补偿一定比例的种植平均物化成本为测算基准。补贴只针对法定承包地,补给实际种植者,并可以和现有的直接补贴相衔接。

  程国强认为,改为非特定产品补贴,至少可以规避中国承诺的WTO“黄箱补贴”微量允许上限。

  中国农业大学[微博]校长柯炳生也认为,可以用土地补贴取代现有的农业补贴。不过,他并不主张限定补贴品种范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曾在今年的政协提案中建议,实行土地补贴,可以更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

(来源:新浪财经)

【国办发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正在积累集聚。特别是在粮食生产“十一连增”之后,农业转方式形势更加紧迫。如果继续延续农业传统发展方式,稳粮增收将难以为继,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要取得显著成效的宏伟目标。这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从稳定粮食产能到创新经营方式,从调整农业结构到治理农业污染,诸多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将为农业转方式提供实实在在的抓手。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是农业转方式的首要前提。《意见》提出要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  
  “要做到这一点,核心是由注重年度产量向更注重保护和提高粮食产能转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分析说,所谓藏粮于地,就是要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小麦、水稻生产,优先将7亿亩水田和水浇地建成高标准口粮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所谓藏粮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继续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高产高效绿色技术模式。
  截至目前,全国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户超过341万户,全国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已达到141.2万家,家庭农场数量超过87.7万家。为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培育新型主体,《意见》提出研究改革农业补贴制度,使补贴资金向种粮农民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在全国范围内引导建立健全由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新型经营主体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想格局。”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转方式核心是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要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另一方面要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总之,既要聚集土地资源,形成土地规模经营,也要以服务的规模化带动生产的规模化。  
  结构调整复合种植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意见》提出,支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促进种地养地结合。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示范。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  
  过去,我国东北地区有实行粮豆轮作的传统,实现了种地养地相结合。黑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副所长周宝库调研发现,近年来大豆每亩收益不到玉米的一半,粮豆轮作因此大幅减少。他认为,只用地不养地,导致土壤地力下降、病虫害加重等问题日益严重,这就需要推进结构调整。  
  今年以来,国家在东北30个县开展了粮豆轮作试点,在三北地区开展了粮改饲试点,粮经结构、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农业部提出明年要在东北四省区调减一定的玉米面积。业内认为,此举既可减缓玉米库存压力,又可以增加大豆产量,还可以提高地力。今后要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打通种养业协调发展的通道,形成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结构。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50万家农家乐,带动农民超过3000万人,一二三产融合速度不断加快。四川崇州打造了稻花观光带,人们既能看到田间稻菽飘香,又看到路上百花争艳,产区变景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业部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信凯说,不光要搞好农产品加工业,还要更加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把农业从单一生产初级农产品中解放出来,使农民能够更多地分享全产业链的收益,使产业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当地。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采取了开荒种地、超载过牧等办法,导致耕地草原承载压力过大,湖泊湿地出现萎缩。近年来,工业化加快推进,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触目惊心。据全国第二次土壤环境普查,全国土壤主要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达到16.1%。同时,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副产物利用率仍较低。基于此,《意见》强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趋势,都是从最初的追求产量为目标,转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今天我国农业生产也正向这一方向迈进,由单纯追求高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转变。”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秦富说。  
  面对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开展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建设,启动实施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同时,启动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实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在西北、华北地区安排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  
  国家已先后出台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总体治理规划和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进行了全面部署。按照有关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逐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来源:中国粮油网)

【国办: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国务院办公厅7日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意见明确,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意见明确,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统筹使用资金,集中力量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等建设,统一上图入库,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探索建立有效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奖惩机制,落实管护措施。

  耕地保护方面,意见要求,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信息共享。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分区域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等建设,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逐步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

  意见还提出,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在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等水稻、小麦主产区,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加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涉农项目资金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增产模式,提高单产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生产和流通服务。

 

(来源:山东三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