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旅游项目投资总额13632亿元 旅游成转型升级突破口
编者按: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旅游业作为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好客山东’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日前,省旅游局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就做好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进行深入讨论研究。
□ 本报记者 刘英
旅游消费总额迈上6000亿元台阶之后,山东旅游如何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旅游业如何持续迸发带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活力?日前,省旅游局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就找准上述问题“突破口”提出解决方案。
旅游业担纲传统服务业
转型升级突破口
“2014年的旅游消费中,有97%来自国内游客,凡是有游客经过的地方,尽显旅游业‘牵一带百’特性。”省旅游局国内旅游市场开发处处长王春生说,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涉及147个部门和行业,产业集大成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功能。而且旅游是最终消费,是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双向的现代实质的消费,潜力巨大,可以成为商业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既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突破口这个概念,就说明我省传统服务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困扰,而旅游业的担当恰逢其时。”省旅游局综合协调处处长王建华认为,旅游业多为轻资产,随着大众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投入产出的正效益会越来越明显。去年我省固定资产10亿元、营业额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企业达到27家,一些城市的城投集团逐步转为发展旅游板块。2014年全省旅游项目规划投资总额达到13632亿元,其中2014年到位资金868.5亿元,发展后劲越来越足,产业支撑成为旅游业担纲“突破口”的必要保障。
省旅游局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处处长孙淑娥表示,旅游业是以创意为先导的产业,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以旅游智库、大数据平台为依托,还可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旅游传承文化
体现“走在前列”意识
近几年,按照“突出文化唯一性、代表性、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可能性”的原则,省旅游局整合文化资源、凝炼文化特色,策划推出了好客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季将认为,旅游消费是文化性、高品位和深度体验相互融合。省旅游局在文旅融合上一直是大步向前,建成一批成熟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形成重量级的经典产品。“好客山东”形象品牌高度概括了山东文化,凝练出现代旅游品牌形象。“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挖掘齐鲁文化,是把齐鲁文化变成旅游产品的典范。“德润齐鲁”号召山东人践行好客标准。这些与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的“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都很合拍,体现了山东旅游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走在前列”意识。
“同样档次的一家饭店,融不融合文化,结果大不一样。”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副处长田延营说,近年来,我省建设推出一批文化主题饭店,深受游客喜爱,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如突出儒家文化的曲阜阙里宾舍、体现道家文化的青岛China公社、弘扬大运河文化的济宁香港大厦、做足泉水文化的济南良友富临大酒店等。这样一来,还避免了千店一面、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抓住乡村旅游“牛鼻子”
保护乡村记忆
沂水、沂南、东平、泗水等县域旅游经济强县脱颖而出,其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可谓一抓就灵。“这些地域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浓郁且保存相对完整的乡土文化。”山东省国际旅游开发中心主任孙文峰说,在各种规模旅游展会中,山东展台通过组织剪纸展演、曲艺表演、抢福游戏、大饽饽展销等大量展示齐鲁乡土文化的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人气十足。
季将表示,乡土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原生态,民间传承的东西很深厚,也很生动,关键在挖掘、开发、包装和应用于乡村旅游。旅游部门应该善于借力“乡村记忆工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成果,比如相关部门将选定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农村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进行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活态化”的乡村博物馆。旅游部门可以通过完善旅游要素,多方结合,将其进一步打造成乡村文化旅游点,把这些乡村记忆展示场所整合成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其文化载体的作用。
网络上有一部“寻找山东最美古村落”的宣传片,凡是有古诗词的、有民俗的、有文化实物等宣传内容的点击量就高于其他村落,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旅游的作用可见一斑。
有鉴于此,省旅游局将围绕乡村旅游十大品牌,对各地地域文化进行研究和梳理。针对各自的地域文化,来规划、包装十大品牌,从设施标准化升级到品牌系统标准化,让乡村旅游有看头、有玩头、有品头、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