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让村民致富奔小康

30.04.2015  10:53

  乡村旅游成扶贫上选

  阳春三月的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牛占月正穿着迷彩服与工人们搬石头,“我们要砌花池,搞好村内环境,为农家乐乡村游打基础。”

  上小峰村与鲁山风景区相邻,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到鲁山玩的人一年得有十几万,要是能有两万人来咱村,每人消费100元,那就是两百万元的收入啊!”牛占月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算账。上小峰村是个省级贫困村,全村187户就有129户是贫困户。

  2015年,博山区利用国家支持改革试验区建设的7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在7个贫困村实施扶贫试验,其中5个重点发展乡村旅游。而选择旅游扶贫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口因素,二是资源条件。

  “经过精准识别我们发现,全区86个贫困村中,60岁以上人口占到58%,还有不少病人、残疾人,他们没有能力外出打工,最好的脱贫办法就是让他们在家门口致富,乡村旅游是上选。因此,旅游扶贫就是我们做好扶贫试验区工作的主要抓手。”博山区农业局局长庞继斌说。

  博山区地处山东中部,淄博市西南端,旅游资源丰富。全区共有八大景区200多个景点,景区面积达7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3%,有“鲁中山水画廊”和“淄博的后花园”的美誉,这是博山区发展旅游扶贫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博山区坚持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扶贫奔康,立足博山区生态、人文资源优势,扶持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创建,发展精品采摘园、“好客山东”星级农家乐,全力打造 “生态休闲游”、“农村体验游”、“农业观光游”等农业旅游模式。

  入股分红腰包鼓

  “发展乡村旅游最忌‘散’,要成立公司,村民入股,把力量整合起来,劲儿往一处使。”办了十几年农家乐的池上镇中郝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东强说起来头头是道。 

  2011年,中郝峪村成立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所有村民入股,出钱的按钱分红,其余的按人头分红。“所有游客接待及分配全部由公司统一安排,价格也都由公司统一制定,所有收入每天由公司公开账目,杜绝了业户之间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公司运营下的所有项目,按照承包方式承包给相关业户,业户严格按照指定价格、经营标准,,负责搞好接待、服务等工作,对游客的安全、卫生负全部责任。”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胜建说,除了用于必要的成本开支和村内项目建设,公司收益全部分给村民。

  如今中郝峪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8千元,靠乡村旅游中郝峪摘掉了扣在头上多年的“贫困村”帽子,而“公司+村民入股”的“中郝峪模式”也在全区得到推广。

  今年,博山镇朱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郑玉池就打算成立村里的旅游公司,投资126万元,全村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建设朱南百年杏园旅游景区,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全村脱贫奔康。

  “我们有3000亩元宝枫、1000亩金银花和500亩杏园,自然环境是我们的优势,要进一步挖掘、整合利用起来,用乡村旅游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延伸产业链。”郑玉池说,“我们不仅要脱贫,更要致富!”

  除了像朱南村、中郝峪村这样依托本地自然风景发展乡村旅游,博山区还有诸如博山镇上瓦泉村、源泉镇麻庄村等依托水果采摘游带动农家乐发展等多种方式,旅游扶贫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幸福更上一层楼

  旅游扶贫不仅让农民口袋有钱,也使村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博山区2015年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提出了“五通”、“十有”,即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信息,有旱涝保收田、有致富项目、有办公房、有卫生室服务、有卫生保洁制度、有学前教育、有文化活动室。旅游扶贫对实现这“五通”、“十有”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翻看今年博山区旅游扶贫规划,发现几乎每个村都离不开“修路”这一条。“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修好了,才能把山里的宝贝运出去,外面的游客引进来。”庞继斌说。

  2014年,博山区在石马镇开工建设9.2公里的博沂路、博莱高速连接线(五阳湖路),目前已完成路面硬化,具备通车条件。各个村也在开展路面硬化工程,让村路不再“晴天一脚土,雨天一脚泥”。

  记者从淄博市扶贫办了解到,该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为载体,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对太河流域太河镇、博山镇等6个重点贫困镇实行生态补偿。目前,全市6个镇每村都配备垃圾箱、清运车辆和一名保洁员,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处理”,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环境好了,游客才愿意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条件,同时,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不断丰富的生活服务更能为当地村民带来实惠,提升生活幸福指数,这其实是双赢。”庞继斌说。(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