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山东乡村兴起“儒学讲堂”热潮

30.10.2014  11:00

走进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远离市区的一所看似普通的乡镇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处处悬挂着的孔子经典语录,伴随着广播里循环播放的中国古典乐曲,村民们正结伴走进教室。

这里正是聊城韩屯镇道德学校的儒学讲堂。在10月农忙的季节,原本能容80人的房间却挤进100余人,来自周边村子的男女老少正在认真聆听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宁登国为其讲授儒家伦理学著作《孝经》,听到动情处甚至有人摸起了眼泪。

据该学校校长同时身为聊城市国学促进会秘书长的刘庆涛介绍,为了让儒学再出发,重塑乡村文明,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他们与当地镇政府合作,把镇上的文化活动大院改为韩屯镇道德学校,并组织儒学专家定期为村民讲授《弟子规》、《孝经》等儒家经典,把儒学和优秀传统文化重新送到老百姓心里。
 

聊城韩屯镇道德学校的儒学讲堂吸引了附近村子里的众多村民

 

“目前已有30多位传统文化学者、儒学专家和600余位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他们大多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来到这里帮忙。” 刘庆涛说。

“如何把经典上的东西让老百姓听懂并接受这是一个挑战。” 讲师团中的一员宁登国说。为此,讲师们选择从村民关心的孝道开讲,把儒学变成生活道理,结合自身体会,让儒家经典文化变得通俗易懂。

身为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的宁登国进入教室,首先要做的是给来听课的村民们深深地鞠上一躬。

“在乡村讲堂授课与给大学生上课不同,有了社会阅历之后往往会更有体会。”宁说。“村民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就是一本书,我并不觉得自己在授课,而是与他们分享人生的经验和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智慧。”

同时,讲师跟志愿者团队还走进村民家中,到村里帮助孤寡老人,带领后辈人给老人洗脚,和老人聊家常,用实际行动示人。

韩屯镇党委书记闫杰表示,起初村民也不是很买账,需要挨家挨户打电话请来听课。“但是,几节课下来,村民慢慢感觉受益了,确实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现在只要有课都自发来听,最多的一次能坐80人的教室竟然挤满了150人,很多人都是站着听完的。” 闫杰说。

闫杰指出,原本远离市区、治安状况较差的韩屯镇去年实现了零上访,打架、赌博等治安案件数量也出现了大幅度降低。

“乡村儒学讲堂让村里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都变得融洽了。”

与此同时,离韩屯镇100多公里的德州市德城区新四合社区也是乡村儒学教育的典范。从5年前起,这里每周六晚上开设的道德教育讲堂已逐渐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新四合社区书记王连才深信:“地里种满庄稼才不长草,心中装满善良才不生恶。”为此,除了多年坚持开设道德讲堂,他还组织成立了暑假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班,指导青年人学习《弟子规》、《大学》等儒家经典,教导他们懂孝道、明礼节、讲文明的道理。

王连才表示,如今,村里不孝敬老人、打架赌博、吵架骂人、乱丢垃圾等不良习气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每年年底,都要评出村庄道德模范,获得“好婆婆”、“好媳妇”、“五好老人”、“五好家庭”、“优秀青年”称号的越来越多。更先后有多名村民获得区级以上道德模范称号。

据山东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孔子故里”山东省像这样的乡村还有很多。现如今,儒学文化在不断发展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又重新回归乡村,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儒学现象”。

山东在全省启动实施了乡村儒学推进计划,把乡村儒学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山东省文化厅投入“乡村儒学”建设扶持资金1300万元,培训了首批500名乡村儒学骨干。山东省12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00多个村文化大院率先建成了儒学讲堂,举办讲座1.6万次,80余万基层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