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日照模式”

29.01.2016  16:04

  2015年以来,日照市大力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基层社区建成综合文化中心323个,每个社区都健全了“一厅”“一场”“两栏”“十室”“十个门类器材”,具备了“十项文化服务功能”。

  一是建成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为推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该市印发了《日照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制定了建设标准,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共建共享的原则,首先在15个社区进行了一期试点工作,随后在全市全面推开。在已建成的323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中,每个社区都有综合服务厅、室外群众文体活动场所等“一厅”“一场”,公开栏、宣传栏等“两栏”,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室、社区卫生室、警务室、人口计生服务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健身室、老年活动室、志愿者服务室、残疾人康复训练室等“十室”,便携式音响、乐器、服装道具、农家书屋数字设备、书画创作用品、图书期刊或电子图书期刊、电脑、多媒体设备、健身设备、档案橱等“十个门类器材”。农村社区室内场所面积都超过了500平方米,城市社区室内场所面积都超过了2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面积都超过了800平方米。

  二是形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力。 该市成立了由市文广新局牵头、市直24个部门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从协调机制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成12个验收小组,每季度组织一次验收,成熟一个验收一个,及时通报通过验收的社区名单,并将通过验收的社区分为一、二、三类,实行分类管理,目前,试点社区达标率为100%。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实行工作包保责任制,每个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包保1-3个乡镇的试点工作任务,指导推进试点工作。各成员单位纷纷树立起“大文化”理念,立足职能,发挥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如,市妇联建有妇女之家、妇女儿童家园,并举办了“新农村新生活”等各类培训班;市远教中心发挥远程教育平台、资源和人员优势,与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共建共享,积极推进“远教进广场”模式;市教育局注重加强未成年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乡镇全覆盖;市民政局开展社区服务品牌创建工作;市体育局举行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市残联依托社区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建立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室;团市委建立了小草学堂;市科协开展了“医学博士进社区”科普宣讲活动,等等。

  三是构建了常态化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具备了“十项文化服务功能”,即:书刊借阅、电子阅览、影视欣赏、戏曲演唱、文艺排练、娱乐健身、国学普及、书画展览、非遗展示、文化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顺应社区群众的需求,至少每月组织开展1次,群众参与面和受众面广,实现了公共服务常态化。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培育“一社一品”。到目前已有200多个镇村、社区参与示范点(项目)的培育工作,培育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项目。如:林海社区的“爱之翼俱乐部”,望海社区的“多彩课堂”,北疃社区的“蓝莓文化节”,城市花园社区的“周末书法课堂”,大湖社区的“小草学堂”,汀水社区的“孝老爱亲活动月”,同心社区的“关爱留守儿童”,许孟镇的“法德进家”,大槐树社区的“农村新生活培训”,林泉社区的“四点半学校”,郑州路社区的“手拉手艺术团”,青岛路社区的“我们的节日”,孙家村社区的“海上流动书箱”,等等。

  四是培育了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文化义工相结合的管理服务人员,普遍建立了“六支队伍”,即:管理服务队伍、广场舞队伍、戏曲爱好者队伍、书法美术爱好者队伍、读书(科普)爱好者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秦楼街道济南路社区注重培育“文化管家”,每个“文化管家”牵头组建1个文化社团,先后组建起飞扬舞蹈队、乐之健太极拳兴趣小组、乐之声合唱团、乐之韵戏曲队,城市花园社区文化活动队伍达到18支,社区在场地、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注重发展文化义工,从退休人员、在校大中学生、社会文艺爱好者中招募1500多名文化义工,组建了文化义工队伍,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对文化义工进行注册登记和规范管理,经常性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莒县成立了文化义工协会,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文化馆分别组建了文化义工艺术团。目前,全市试点社区已培育各类文化队伍3200多支,其中,管理服务队伍300余支、广场舞队伍1920余支、庄户剧团400余支、书画队伍170余支、读书队伍200余支、志愿者队伍210余支,参与人数达110多万人,群众参与面超过了社区居民的40%。对基层各类文化队伍,分层次、分类别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