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日照非遗小莲村竹编:只有少数老人在坚守

18.05.2016  16:20
  

小莲村竹编吸引了东港区作协众多文学爱好者围观。



  竹提篮、竹毛笼、竹提盒等竹编制品,个个精致。5月14日,记者在香河街道小莲村看到,十多种竹编制品吸引了来自东港区作家协会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眼球。记者采访了解到,从清朝时期小莲村竹编工艺就已远近闻名,改革开放后甚至有200多户搞竹编加工,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成本的增加,现在大部分村民都选择打工赚钱,全村只有少数老人仍坚持搞竹编,因此小莲村竹编也显得越来越珍贵。

  竹编品种多,个个都精致

  记者看到,竹编主要有竹提篮、竹毛笼、竹提盒、竹筐、竹筛子、托篓等10多个品种。今年65岁的刘立平说,他主要赶集卖竹编制品,市区内的大集被农贸市场取代后,现在他主要在农贸市场销售,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竹编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小了,像大笸箩、竹筛子、大竹筐等都还是农村需要的多。

  据了解,竹编是用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技艺,产品耐干燥,不变形,不蛀虫,耐清洗。竹编要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手工工序,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的要求。

  小莲村竹编清朝时兴起

  据香河街道小莲村主任牟善密介绍,竹编技艺在小莲村有着久远的历史,清乾隆12年,时任江南砀山县知县的牟朝宜(东港区日照街道小莲村人)回家探亲,见左邻右舍在农闲时受穷挨饿却又悠闲无事很是着急。他发现村里水竹资源丰富,便让其三弟牟朝岱去江南学习竹编手工技艺,学成后将竹编手艺带回村里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还成立了竹编组,并派专业人员去大连、烟台、蓬莱、青岛等地传授技术。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断探索创新,小莲村竹编技艺由粗加工逐渐变为细加工。改革开放后,全村有200多户搞竹编加工,户均年收入达1万多元。2013年,竹编技艺列入日照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