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真科学?假高冷?

18.11.2014  14:37

有人声称不“补课”别想看懂,有人表示“高小文化程度”足矣

  记者 李夏至

  “虫洞”“黑洞”“多维空间”“时间稀释”……电影《星际穿越》上映以来,各种冷僻的理论名词最近纷纷成了网络热词。这部以太空穿梭和时空旅行为题材的科幻片,因为触及了大量物理学前沿理论,被不少科幻迷奉为“烧脑神作”,但也因为这些理论太过枯燥、高冷,吓退了一些对科学理论本就不感兴趣的普通观众。

  《星际穿越》上映前后,各种专门为该片所作的“普及帖”借助社交媒体广为传播,甚至有人提醒观众,最好先“补课”再进电影院。可是就在这两天,有影迷在观影后大呼“上当”,觉得这部影片其实并没有传说中那么艰涩难懂。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星际穿越》你怎么看?

  科学派  硬核科幻处处有典故

  《星际穿越》的故事线索并不复杂:未来的地球气候环境急剧恶化,人类难以生存,主人公库珀等人被选中参与一项拯救人类的计划,在星际间寻找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而在这个没有归期的穿越时空的旅程中,库珀始终割舍不下与儿女之间的亲情。

  “硬核科幻”,是指那些情节严格遵循科学理论、内容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的科幻作品。《星际穿越》就是一部典型的硬核科幻。这部作品基于美国知名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论改编而成,基普·索恩本人不仅在片中担任科学顾问,还拉来大名鼎鼎的同行霍金共同参与创作。他甚至宣称,仅影片中搭建的黑洞动画模型,就可以拿来写两篇论文。

  对于科幻发烧友来说,看这样的作品简直就是智力挑战。网友“比岁月含蓄”总结说,要想看懂该片,至少得满足三个条件:“第一,需要普及一下基本的天文知识和物理知识;第二,观众是想经历一次模拟穿越虫洞和黑洞的科幻迷;第三,曾经从小就喜欢看美国探索频道的科学天文纪录片,或者在某个夏日曾抬头仰望满天璀璨星空,并陷入过地球、人类与宇宙的沉思。”

  听着是不是有点儿胆寒?这顶多算是入门条件。有观众认为,要想看懂《星际穿越》,至少事先预习一遍基普·索恩的《黑洞与时间弯曲》、霍金的《时间简史》等描述宇宙时空的理论物理学著作。或许是觉得这依然不算专业,有科普网站甚至专门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根据《星际穿越》的电影情节逐条解读其中的理论知识。

  在真正的科幻迷眼中,《星际穿越》处处都有典故。比如片中描述的未来世界,沙尘暴笼罩全球,农业作物纷纷得了“枯萎病”,科幻迷会告诉你,这其实是美国上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种被称为“沙尘碗”(Dust Bowl)的环境问题。至于片中拯救人类计划的代号“Lazarus”,有人考证其典故出自《圣经》,而黑洞“Gargantua”,则是借用了西方文学名著《巨人传》主人公“高康大”的名字。

  情感派  科学理论不过是层皮

  《星际穿越》在中国内地上映首日,当日票房仅为3730万元,这样的成绩只能算是一般。有人猜测,或许还真有一些观众因为不愿意被科学“折磨”,对这部电影望而却步。不过,很多看过该片的业内人士呼吁,“文艺青年”千万别中了“理工宅男”的“圈套”,只要看得懂日本漫画《哆啦A梦》,就能明白《星际穿越》,毕竟虫洞、黑洞也好,多维空间、时间稀释也罢,虽然理论很玄妙,但其实早就成了科幻漫画里的家常便饭。

  瑞格传播执行董事戢二卫在看完该片后就指出,《星际穿越》当然是一部太空冒险史诗,但也是一部讲述人性、亲情的电影。他认为普通观众没必要拿那些物理学知识太当回事,“高小文化程度就能看懂”。知名微博博主“作业本”说得更加直接,“其实只要有字幕,就没有什么看不懂的,说到底这还是一部商业电影。”

  在一些专业观众眼中,弥漫全片的科学理论,不过是一层皮,藏在里面的内核还是情感。影评人直桃桃就直言,“影片的核心绝对不是科普或讲什么物理理论,我甚至怀疑,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本人对这些理论到底有多大的兴趣。”在他看来,时间稀释理论或者黑洞带来的危机,都更像是为角色制造麻烦的工具,这部影片其实是利用了巧妙的戏剧结构,将太空冒险与人类情感结合了起来。

  “爱是穿越所有空间维度的唯一矢量。”影评人暗夜骑士同样认为,这句片中的台词用出乎意料的方式解决了世界危机,但其实是把故事的核心拉回了人类情感与沟通的母题。网友“欧欧将军”在影评中这样写道,“真正好的科幻作品不仅仅是高高在上,有着宏大的世界观和哲学深度的;能打动人,让人看到人性闪光点,并从心里发出共鸣的,未必就低人一等。”

  观众找茬

  “烧脑”大片漏洞不少

  《星际穿越》看上去理论高深莫测,其实却未必那么“坚不可破”。在全球最大的电影在线资料库IMDB上,这部电影就被观众揪出了多达15处差错,甚至有观众向担任该片顾问的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叫板”,指出了片中违背物理常识的不科学之处。

  被观众揪出的错误中,因为影片剪辑造成的连续性错误共有4处,比如主人公给女儿一块手表,并拥抱了她,镜头中当时他的手表指针为9时02分,但随后两人一起对表时,表盘显示的时间却成了8时22分。显然,这样的错误用相对论的“时间倒流”概念也解释不通。

  违背生活常识的事实错误在这部电影中也不少,共有6处之多。以片中主人公开车的场景为例,他让女儿帮忙把挡位换到2挡,于是女孩做出了一个向上推变速杆的动作,可实际上一般汽车换2挡应该是把变速杆向下拉的。

  该片中的5处情节错误也让人“不忍直视”。片中有两段主角在走廊里喝啤酒的镜头,可是按照片中情节,当时的地球粮食紧缺,仅剩的农作物只有玉米,在没有小麦和高粱的情况下,主角们喝的啤酒究竟是用什么造出来的,还真是可疑。

  有意思的是,这部影片居然还出现了违背物理学常识的情节。比如片中不断旋转的飞船,被炸毁的残骸一直在其附近悬浮,可是物理学得比较好的观众却指出,按照力学常识,任何从宇宙飞船脱落的残骸都会直接远离旋转的中心。

  还有下手更狠的观众提出,按照片中的情节,主人公在一颗行星上停留几分钟,经过的时间就相当于地球的23年,而在拥有更强引力的黑洞环境里,黑洞与地球的时间换算却只增加了四倍多,这真的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