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如何摆脱受制于人 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建言献策

15.03.2017  15:04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对智能制造这一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住鲁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省经信委副主任王信代表说,近年来,我省制定实施“1+22”工业转型升级方案、《〈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全省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指数达93,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58.59分,累计获得国家智能制造专项27个,试点示范项目15个,总数均居全国前列。

  眼下,国内企业搞“智能制造”,操刀的往往是外国公司。有资料显示,我国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所需的75%的工业机器人、95%的高端传感器、70%以上的核心支撑软件都依赖进口。国内装备产品支撑能力不足,“智能制造”有受制于人的风险。

  王信建议,国家应加强智能装备和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改变企业单打独斗、重复建设的现状,在不同行业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攻克共性技术难题;整合国家现有支持政策,进行智能制造相关装备产品的专项攻关,建立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关系,协同发展。加快夯实工业基础能力,提升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控制软件等共性关键装备产品的精密度和可靠性、安全性。加快研发机械等传统制造领域智能化转型急需的自主化、成套化、智能化的高端装备产品。

  就在两会开幕前不久,海尔首次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海尔COSMO”工业互联网平台,它是从海尔互联工厂总结出来的,可帮助各行各业实现个性化订制。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代表说,这个平台是向社会开放的,现在,青岛市正在各行各业推广应用它。在西门子、GE之外,海尔作为中国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希望成为世界工业互联网的“第三极”。

  “智能制造不是设备自动化,一定让消费者参与生产,把制造能力与全球的资源连接起来。”周云杰建议,国家应从政策和法律的顶层设计切入,全方位地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将其作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方向。特别是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展互联网平台的实践,建立一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创新中心,培育和推广工业互联网。

  前不久,华南最大的子午线轮胎生产企业万力轮胎在合肥新建工厂,青岛软控为其提供全套自动化装备,7个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将人力减少了3/4,实现了单价降低、质量提高。事实上,青岛软控早在2014年,就成为全球橡胶轮胎行业最大的装备供应商。

  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仲雪代表建议,政府组织各方力量研发智能制造装备时,要向机制要成果,设计好能“拧成一股绳”的激励机制。青岛软控的成果丰硕,就与独特的机制有关。在软控,青岛科技大学校方占股25%,200多名教师占股39%,其他为风投和股民持股。中外专家来到青岛软控的平台创业,通常专家个人、软控公司、上下游合作伙伴、风投、未来管理者各占股20%,收益共享,创业失败了,软控的投入也就搭上了,并不追回。

  “这样,人人都为自己工作。”他说,现在,平台上已经聚集了3700多名中外专家,其中外国专家150多人,成功地把一大批科研成果变成了产品,孵化出了100多个小公司。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代表说,搞智能制造不仅为追求效率,核心是盯紧中高端,为用户创造价值。“制造是包括设计开发的,否则只能叫加工。”他说,提高效率的不仅是自动化的设备,还有工艺布局的调整、操作改进、运营流程的管理,产品的可制造性设计等诸多因素。2016年,海信电视的生产效率提高到了2011年的2.9倍,正是对创新流程、运营流程、客户流程全面提升的结果。

  莱芜市委书记王良代表认为,智能制造作为一个新领域,建议国家从一开始就跟紧标准的制定工作,使其有序发展。现实中,标准的制定、执行、监管存在短腿,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即便是强制性标准,其法律性质、效力来源、法律位阶不明确,对无标生产等行为往往惩戒不力,且标准化法律体系与国际贸易准则不协调。建议国家尽快完成《标准化法》修订工作,推动强制性标准向技术性法律法规转化,确保标准化活动更有法可依,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记者 杨学莹 李子路 赵君)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