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暑假调查:培训课程排满暑假 孩子百般无奈

28.07.2015  11:56

 

  暑假,本该是孩子最为期待的欢乐时光,常常学期还没结束,他们就开始憧憬即将到来的假期。但事实上,假期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兴趣班、补习班、预科班、衔接班……各种培训课程“铺天盖地”而来,占据了孩子大部分时间,让假期变成了“第三学期”,而“充实”的暑期课程表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少压力。

  孩子厌烦假期就是换个地方上课

  “上午英语,下午数学,周末还要练钢琴……”12岁的董雨琪无奈地对记者说,她今年刚刚小学毕业,妈妈担心她上初中之后,会跟不上进度,因而在这个暑期给她报名参加了很多课程衔接班,整个假期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一点自己的闲暇时间。

  像董雨琪一样的孩子不在少数。近日,记者到济南几处培训机构“探底”。早上8点多,就有不少家长陆陆续续前来送孩子上课,有的甚至连爷爷奶奶都“出动”了。这些参加培训的孩子,大多是正处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以及高二升高三这几个关键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在这一待就是一天。

  “期盼已久的假期就这么被培训班占据了。”高二学生张晗告诉记者,虽然在放暑假,可他每天都要参加培训班,回家以后不仅要完成学校的暑假作业,还要完成培训班里的作业,感觉比平时上学还累。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我的暑假基本上都是在各种辅导班中度过的。”张晗说,小的时候,他的父母为了培养他的兴趣,常常利用暑假给他报一些兴趣班。后来学业越来越重,兴趣班也慢慢变成了预科班和补习班。“平时在学校一周只上5天课,现在放假反而一周要上6天课。假期就是换个地方上课。”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利用暑假进行培训,也有部分孩子“一身轻松”。“我一般都利用假期参加一些游学活动,边玩边学,反而比参加培训要收获的多。”刘冉告诉记者,这种形式可以让她了解更多培训班里学不到的知识,更能让她爱上学习。

  家长无奈不参加补习班就可能“掉队”

  “别人都在学,我让孩子玩的话,一个假期下来差距会很明显的。”张晗的妈妈表示,虽然孩子刚刚结束了期末考试,还没放松就要继续投入到假期培训当中,十分辛苦,但也没有办法。暑假这么长,孩子马上又要升入高三,如果不参加培训班,只在家自学的话,很有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在培训班里有不少同班同学,正好也能结个伴儿。”

  虽然大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假期,但他们更担心一时的贪图玩乐,会让孩子与同龄人拉开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我也想让他有个快乐的童年,不希望他压力太大,但我担心将来有一天他长大了,会回过头来问我当初为什么没让他练个特长,没让他努力学习。”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只要想到这能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她就认为很值得。

  除了担心孩子的成绩落后外,也有一些家长是把培训班当成了“托管所”。“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假期把孩子送去学习些特长,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兴趣,还能让我们也省点心。”一家长说,每年暑假都有孩子自己在家发生意外的事情出现,与其把孩子放在家中无人看管,还不如送到培训班里,起码有老师在,安全问题基本可以保障。

  教师理性学习效果重在多思考

“培训班不是万能的。”在山师大附中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王俊亮表示,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之后,孩子可以利用假期进行自我调整,反省思考、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学习,还可以适当地参加义工之类的社会活动,了解社会,丰富自己。过多补习,未必能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导致孩子有逆反心理,因此,家长不能一味“跟风”,而是要理性为孩子报名参加培训班,“如果真要报培训班,家长可以提前与孩子的任课老师沟通,针对孩子较为薄弱的环节进行补习,一个假期参加两门课程就足够了”。

  王俊亮告诉记者,她所带的学生中,就有从小在培训班中“长大”的,每个假期的规划都以培训班为主,但新学期回校后,这些学生的成绩变化并不大。“有些孩子很有悟性,也善于思考,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对症下药,成绩自然很好。”她说,有些学生悟性不高,想要提升成绩需要借助一个“外力”,而这个“外力”并不仅限于培训班。

  “学生应该多思考。”王俊亮表示,假期学生需要劳逸结合,但同时也应该有计划,她建议学生制定一个假期计划表,将每天分为晨读、上午、下午、晚自习四个部分,在这期间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做题,还可以阅读、背诵、运动,甚至旅行,从各方面调整自己的状态,让假期的每一分钟都变成有效时间。“状态好、效率高就打个对号,没效率、收获少就打个差号,状态平平就打个半对,这样一天下来学生还可以对自己做个总结评价。”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学会思考了。

  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如今的暑期培训基本都是“00后”的天下,比起用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来填满假期,那些“60后”“70后”“80后”以及“90后”当初又是如何度过漫漫假日的呢?采访花絮

  ●“60后”:帮忙干农活

  出生在农村的“60后”王泽秋,是家中的老大,每逢放假,她都会早早起床,去村头打水回来准备早饭。父母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她也时常去地里帮忙。家里没人时,作为老大,她还要照顾弟弟妹妹,陪他们一起玩耍。到了晚上,村里有时会放露天电影,孩子们都扛着小板凳去观看,十分开心。虽然那时过得有些贫苦,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70后”:天天去串门

  比起“60后”来说,“70后”的生活就丰富多彩了很多。张涛告诉记者,他们那时候一到暑假就会四处串门。“朋友们都住得很近,今天你家,明天我家,轮着转。”由于夏天天气炎热,他们一般都集中到某个小伙伴的家中,一起吃着冰棍,看电视剧和动画片。有时,也会在院子里玩沙包、踢皮球、逮蛐蛐。

  ●“80后”:在家打游戏

  “娱乐项目越来越多,更喜欢宅在家中。”陈啸表示,“80后”的童年应该是最充实、丰富的。除了动画片、电视剧以外,电子游戏也逐渐兴起,不少孩子当时都为之着迷。“一放假就常常叫小伙伴来家里,买一堆零食,然后一起打游戏。”他说,那时候的假期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欢乐的时光,回味无穷。

  ●“90后”:一起去旅行

  对于“90后”来说,动画片、电子游戏都“out”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孩子们根本玩不过来。“‘90后’的思想比较开放了。”王晓告诉记者,她已经计划好了这个假期的旅行,下周就会出发。她认为旅行可以让她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每次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当然,不少“90后”也会在假期参加培训班,但大多属于兴趣培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