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新农村媲美城市

22.07.2016  12:11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宋村镇垃圾中转站。

    ◆本报记者周雁凌 季英德 王学鹏

  房屋整齐划一,街道平坦洁净,路边花团锦簇碧草如茵,村庄萦绕在浓浓绿意中,根本看不到农村常见的草堆、粪堆、垃圾堆……记者日前驱车来到山东省荣成市寻山街道,从赵家村、冷家村、高家村、黄家楼村,再到大黄家村、西北山村、竹村,与村民谈起靓丽的村容村貌时,他们的话语里颇多自豪:“我们村的环境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

  威海市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6项任务为重点,探索出一条从单村村容村貌整治到镇村协同整治,再到县市连片整治逐步推进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路子。

  目前,威海市已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达1600个,受益人口达132万人。

  □推行饮用水源保护

  ■垃圾实行日产日清

  威海市很多区域都可以看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识牌,上面绘制了水源地所在方位示意图和保护区范围。悬挂于交通干道两旁醒目位置的警示牌,告知行人已驶入或驶离水源地保护区,以及在保护区内需要注意的事项。

  为保证群众喝上放心水,威海市大力推进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由市水利、环保、规划等部门制定了《威海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办法》,成为全省第一个关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组织编制了《米山水库生态保护规划》,印发了《关于加强武林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全面开展全市12个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评估。并重点加大对取水井半径50米~100米范围内各类污染源的防治力度。

  威海农村的垃圾处理也别具特色。在荣成市夏庄镇垃圾转运站,一个十米见方的绿色压缩箱格外引人注目,一辆辆白色的清运车将收集到的垃圾送到这里进行压缩,然后统一送到市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

  围绕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威海市坚持建管并重,软硬件一起抓,重点在长效管理上下功夫,实现了“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全覆盖,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在软硬件建设上,选择各镇中心位置或主干道附近建设了52座垃圾转运站,达到每个镇至少1座,购置了108辆垃圾运输专用车,配备了4.2万个垃圾桶(箱),覆盖全市所有镇村。按照每百户一人的标准,成立了保洁队伍,设立了专项资金,保证日常管理经费和保洁员的工作报酬。

  在长效管理上,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了市(区)、镇、村三级责任分工,加强日常管理,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实现无缝覆盖。环翠区投资2000多万元,在全区所有村庄安装监控探头1000多个,实现区、镇、村三级联网,依托区、镇城管办实行动态监控,切实提高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污水处理因地制宜

  ■河道治理纳入考核

  南海新区榆树底村的村头,有一片几百平方米的绿地,种满了各式花草,不知情的人们会以为是一座小花园,实际上这是一个垂直潜流式人工湿地,专门净化村里日常生活污水。

  针对农村地区区位条件、环境状况、经济水平等实际情况,威海市因地制宜,从镇区、村庄(社区)两个层面,采取多种模式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

  在镇区,按照以城带乡的原则,通过城乡共享、镇企共享、单独建设等方式,对污水进行收集处理。目前,全市所有的城郊镇污水全部纳入城市污水管网,其余的镇单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共建成了56处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了镇驻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

  在经济发达、人口较多、污水产生量较大的工业强镇或中心镇,采取镇企共享的方式,共同投资建设中等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在经济相对不发达、人口较少、污水产生量较小的部分内陆镇,建设日处理能力200~400吨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在村庄(社区),积极推进村改居和建设居民楼污水集中处理,把污水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一次性规划建设到位。新建农村社区和人口超过2000人的规模较大村庄,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另外一些有条件的村庄,充分利用村边河道、池塘建设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生活污水。

  针对农村河道,威海市加大农村主要河流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非法采砂等行为,实施水系造林绿化、水系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重点工程。综合整治685条镇村河道,清理河堤堆积和河面漂浮垃圾,恢复河道原生态。对全市13条主要河流水质改善情况进行考核,对河流断面水质进行月监测、月通报。实行河长制,建立市、镇、村三级河流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

  经过治理,威海市农村众多河道焕然一新,从昔日水质浑浊、垃圾满地,到如今碧波清流、树木成荫。景色变美了,河水变清了,河边垂钓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综合防控面源污染

  ■整治畜禽养殖企业

  威海市深入开展废弃农膜治理与回收,将废弃农用反光膜清理工作纳入常规化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2015年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品”基地建设。禁止使用国家和地方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易降解、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

  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监管,特别是在农药、化肥的施用上,严把市场准入关,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指导,全市建成镇级农资配送中心76个,覆盖全市所有镇、办事处。

  围绕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威海市组织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面摸清土壤污染现状。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计划,增加农家土杂肥等有机肥、生物肥施用比例,提高控释肥的利用率,减少肥力流失产生污染。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青贮、秸秆颗粒饲料加工、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有机肥加工等综合利用技术,加快秸秆资源化,促进农民增收。

  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方面,威海市科学规划养殖区域,推进标准化、生态型养殖,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示范工程,打造经济高效、污染物循环利用的绿色养殖基地。

  威海市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纳入治污减排目标责任书,对68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制定了三年治理计划,逐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共建污水处理设施472个、固体废物贮存设施606个、无害化处理设施51个。

  威海市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通过采取关闭、搬迁等手段,逐步使布局趋于合理。对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已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分散养殖的污染治理,通过政府补贴、规划建设等手段,对分散养殖户进行搬迁安置,远离居民区,有效地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促进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