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九届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在石油大学举行

12.11.2014  11:03

11月8~9日,全国第九届“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召开,会议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指委、机械基础课程教指委、工程图学课程教指委、工业设计专业教指委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全国146余所高校的4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报告论坛。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传承与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机械课程与课堂”。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冲击,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改革,教学方式混合化、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学习过程社会化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会议邀请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和国内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信息化技术对教学的深刻影响,从机械类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多个维度进行专题报告。

  李培根院士作了题为“课堂话开放”的专题报告,从四个方面谈了课堂开放的理念和内涵:一是课堂要向业界和社会开放,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要保持向业界、向社会的开放,要有意识地让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有工程教育的人文情怀,拓展学生的“问题视野”;二是要实现课堂中的开放,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启发式教学和有效的课堂互动,要努力建设没有围墙的课堂,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跨学科问题;三是要让学生的心灵开放,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生产线上的产品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实现自由发展;四是教师要做到心灵的开放,教师要树立大爱观念、人本思想,与学生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谭建荣院士作了题为“互联网思维与21世纪图学”的报告。他指出,大数据场、移动网络和智能化生产正在催生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思维具有快速便捷、注重参与、免费使用、数据思维、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就高校图学课程而言,有六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一是从二维制图到模型定义,二是从虚拟现实到混合现实,三是从数据检索到图形检索,四是从图档管理到知识管理,五是从数字图形到像形融合,六是从工程图学到数字样机。这些特点将对今后图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陶文铨院士作了题为“从传热学教材60年的变迁看工科技术基础课的改革”的报告。他指出,传热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科学技术的各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工程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传热学教材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融入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教材体系逐步完善,实际案例日益丰富,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论坛设置了主会场和工程图学课程、机械基础课程、金工与机械专业课程三个专题会场,共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安徽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专家,围绕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和信息化技术发展对课程教学的影响,从MOOC理念、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资源库建设、网络教学、教学评价、创新教育等多个维度,介绍各自高校的实践经验和具体做法。

  本届论坛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会议规模大、层次高,研讨深入、成果丰硕,既有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深刻思考,又有在机械类专业和相关课程的具体践行。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机械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借鉴,发挥良好示范作用。(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