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疃明清建筑群:庭院深深讲述光阴故事

30.10.2015  18:42

   中国山东网10月30日讯 (记者 姜瑞丽)斑驳厚重的青石院墙,恢宏古朴的门庭院落,精巧细致的木雕石刻……一幢幢青砖黛瓦的百年老屋和深深院落,在喧闹的城市中,化作静谧的一笔,见证着李家疃村的今昔变化。10月30日,“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媒体齐鲁行采访团走进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探访这座活着的“明清古村落”。

   “九门一庄”等古建筑讲述“家庭梦”

  李家疃村位于淄博市最西端,与济南章丘接壤。甫一进村,浓郁的古朴气息便扑面而来,采访团一行走进一座座错落有致的院落,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在诉说着一段远去的历史。这里保留着山东民居典型的传统院落布局,一个大门进去,好几进院落,“庭院深深”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那种几世同堂的人文格局不复存在,建筑格局也快速消失,而李家疃村明清建筑群,却十分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记者了解到,李家疃古建筑群在19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是山东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氏家族兴盛时期规划建设的王家大庄园。该建筑群以王氏大庄园为主体,占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核心保护区为中心街以西的明清古建筑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位于核心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现存明清古建筑300余间。

  据李家疃村村支书邓永荣介绍,李家疃的历史文化建筑主要包括“九门一庄”、亚元府、解元府等;传统街巷主要有南北大街、酒店胡同、盐店胡同、牌坊街等;另有为数不少的栓马桩、上马石、旗杆石、石雕、砖雕、古井等。

  记者了解到,李家疃始建于汉代,淄川县志及村碑记载该村“李姓最早定居故名李家疃”。明洪武三年,王姓族人奉旨迁入定居,自此便一直在此生息繁衍。清乾隆年到同治年间,以十二世王以奇为代表,王氏族人或做官,或经商,使李家疃在此期间达到鼎盛,并于同一时期对祖村的旧建筑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改建,建成王家大庄园。

  得知采访团一行前来探访,已经70多岁的村民王荣元自告奋勇给记者们当起了“导游”,雕花的棂窗,斑驳的石墙,粗厚的横梁……每个院落的顶堂雕梁画栋、描金绘彩,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且晓以处世之理,蕴以美好祝愿。说起古建筑群的点点滴滴,王荣元如数家珍,俨然一个行家里手。“我是王家第20世后人,祖先在建这些房子的时候融入了无尽的智慧,就像现在人做‘中国梦’一样,他们那时候也做‘家庭梦’,把对生活的期待反映到住宅上。”王荣元说。

   “对儿孙负责”,保护古建筑纳入村规民约

  李家疃古建筑群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文化内涵之深,为江北民居建筑之罕见。殊不知,建筑群之所以能够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家疃村经济发展迅速,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翻盖新房,同时村委决定对村内道路进行整治,房屋和道路建设必然会对古建筑造成破坏,古建筑是留还是拆搬上了议事议程。

  邓永荣告诉记者,面对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村两委意识到古村落保护仅仅依靠一个村庄的力量,不管从财力、物力,还是技术人才角度来说,都是极为有限的,加强古村落保护必须有全面系统的整体规划。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祖先负责,对儿孙负责的坚定态度,李家疃村决定实施古村落保护计划。村两委将“任何人不准随意拆除、损毁古建筑,包括院的一切建筑物”纳入村规民约,研究制订了《李家疃村历史文物保护办法》,建立了文物保护档案,对32处历史建筑设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了保护公示牌,组建了专门的保护队伍,定期巡查。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号召村民自觉保护古建筑,村里每年还拿出专款,用于古建筑的修缮保护。自1991年至今,全村所有古建筑均得到原址保护,未发生任何拆建行为。村里也多次出资对古民居进行修缮,2011年、2012年先后投资7万元对明清古建筑群中的亚元府大门、悦偱府大门进行了抢救性修缮。

  周村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李家疃古村落建筑布局严整、规模宏大、风貌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李家疃古建筑群于2006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22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揭晓,李家疃以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风情、极具特色的古建筑风格和整体保护的完整性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李家疃明清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公布,327个中国传统村落入选,李家疃村是入选村落之一。同年,李家疃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