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士李方膺:"扬州八怪"之一 曾当兰山县令

03.09.2014  17:15
  

  

   李方膺 的梅花图

  

  

  李方膺的游鱼图  

  ■ 齐鲁名士  □ 本报记者 卢 昱 本报通讯员 臧德三  

  盛夏的沂河水,浩浩荡荡南去。水畔的临沂城,洗尽铅华。

  在千百年岁月中,有人大步流星,有人蹀蹀躞躞。还有一位 兰山 县令,在宦海沉浮之后,盘桓于此,留下一段段佳话。

  这位县令便是" 扬州八怪 "之一的李方膺。说来也怪,"八怪"中有三怪曾在山东就任县官,李鳝是浪漫派,郑板桥是彻悟派,而李方膺则兼两者,先浪漫后彻悟。

  父荐子入仕

  生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的李方膺,自小便被家人寄予厚望。父亲李玉鋐给他起乳名"龙角",便是期望孩子将来可以崭露龙的头角。

  李家是江苏南通的大户,小龙角祖上七代以降,都有为官读书之阅历。到父亲李玉鋐时,家世已由仕宦家庭降格为半耕半读的境地,但诗书传家的家风却一直绵延。

  小龙角的祖父在南通城东置业,宅前有几亩田地,家人农忙时参加地里的劳作。小龙角自小早起牵牛下绿芜,在半业农田半业儒的家境中成长。这造就了他与其他文人不同的"基因",对老百姓生活艰辛有着自然的同情。

  据兰山区史志办副主任寇利明介绍,李方膺出生时,他的父亲李玉鋐已39岁,还是个穷秀才。到李方膺9岁时,他的父亲才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先在北京做内阁中书,后外放广东做西宁知县。然后,再入京升任户部主事,递升兵部郎中。雍正元年再度外放,任云南楚雄知府。

  在父亲仕途的上升期,李方膺兄弟四人也不忘勤奋读书。雍正七年,父亲升任福建按察使司,这给李方膺入仕的机会。

  原来,务实的雍正帝在革新吏治,要求大臣们荐才不避亲、不避仇、不避嫌,确有真才实学,可破格录用。按当时推荐的办法,李玉鋐作为三品官员有权荐举一人,但他不好意思荐举自己的儿子。于是,他的同僚魏道以"贤良方正"的名义向皇帝推荐李方膺。

  1729年,李方膺随进京复命的父亲一起,北上京师。雍正皇帝首先召见了李玉鋐。据当初的史料记载,君臣之间有这样—段谈话。

  皇帝问:"有人举荐你的儿子,你的儿子带来了吗?"李玉鋐答:"四子李方膺,随同进京。"皇帝又问:"现任何职?"李玉鋐回答:"是个秀才。"皇帝再问:"够做官的材料吗?"李玉鋐答道:"这孩子生性愚鲁,不宜为官。"皇帝笑了;"女人是先学会生孩子再出嫁的吗?世上是没有先学会做官再去做官的道理。"

  几天后,勤勉爱才的雍正帝在勤政殿召见李方膺,对他的谈吐和见识都很满意,便把他交给宠臣、河东(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派任李方膺为沿海的知县。

  "谈笑轻王侯"

  父子俩出了北京城,沿运河南下,在涿州分手。父亲转道去福建,李方膺则直接去河东总督衙门报到。分手时百感交集,李方膺后来回忆道:"父子衔恩遭际殊,涿州分路泪如珠"。

  初遂志愿,不敢眷恋私情的李方膺,被田文镜分配担任山东乐安(今广饶县)知县。乐安在黄河入海口的南岸,从河东总督衙门到乐安要经过济宁任城,城里有座太白楼勾起了新知县的无比豪情。他在登楼之后,写就一首古风《放歌》:意气凌海岱,谈笑轻王侯。褰裳南池上,濯足济水流。临风折简招巢父,与君一唱还一酬。惜哉黄河水汩汩,搴茭未得纾民忧。壶中虽有洒,楼头不可留,拂衣又上黄河舟。

  "谈笑轻王侯"的青年才子,终于可以一显身手。上任不久,他便办了一件漂亮的"民告官"案。当地有一翰林回乡兴建家宅,看中一处佛寺。和尚无奈,告到衙门。翰林官位不高,但气焰嚣张。

  李方膺心生一计,假托拜访去探虚实。翰林请才子县令题壁,李方膺便在照壁上大书"学士家移和尚庙,翰林妻卧老僧房"。翰林讨了个没趣,打消占寺兴宅的念头。

  1730年夏,乐安大水成灾,黄河入海口地势低洼,一片汪洋,万家漂橹,人或为鱼鳖。李方膺见情势紧迫,未得上司青州知府批准,下令动用库存皇粮1200石,以工代赈,筑坝挡水。

  灾情得以缓解,但李方膺却以私开官仓的罪名被青州府弹劾。好在弹劾的公文送到河东总督田文镜手中。以监生出身而被保荐入仕的田文镜,庇护由生员直接进入仕途的李方膺,看不起进士出身的青州知府,不仅没有怪罪李方膺,反而说他做得对,有功于地方。并于1732年,给36岁的李方膺升了官,担任莒州知府。

  据寇利明介绍,在莒州的一年时间里,李方膺的"伯乐"田文镜在任上病逝。不久,他就被莫名其妙地调回乐安,不久又调到沂州府兰山县。

  三年青州狱

  接任田文镜的王士俊,骄横暴戾,到任后便下令:安山湖边上的各州县开垦荒田。名义上"以济民食",实则增加征收。新总督兴冲冲地派员丈量土地,作出规划。

  可驱民垦荒,必须有一批粮食投入,可这笔投入又从何里来,如有收获,又如何分配,百姓能获利多少。李方膺念及此,断然反对开荒,上书总督,直陈弊端。新总督勃然大怒,年纪轻轻的县官竟敢挑战总督权威。"不杀李方膺,法不行",39岁的七品县令以藐视上司的罪名被关入青州大牢。

  父母官被捕入狱的消息,在兰山乡民中掀起轩然大波,百姓震怒:李公为百姓请命获罪,我们轮流都去看望他。"兰山离青州有五百多里地,中间要穿过沂蒙山腹地。可一呼百应,成百上千的兰山农民带了鸡黍、挑了自酿的酒水浩浩荡荡奔向青州。"寇利明介绍道。

  青州监狱官哪敢让这群衣衫褴褛的百姓去探望他们的父母官,连监饭也不允许送。老百姓就把带来的日用品、鸡只、粮食、零钱往监狱的高墙里扔,留下的酒坛子把监狱的大门和甬道都堵住了。

  这场冤狱,一拖就是三年。直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新皇帝追究起开垦失策忧民的事,罢了王士俊的官,并亲自召见因此蒙冤的官员,为他们昭雪。

  平反的文书传到青州,当夜李方膺就被释放。出狱的时候正好是5月天,老百姓包了粽子、抬着酒来欢迎他。据临沂文史研究者李勇介绍,李方膺日后在南通梅花楼中堂悬挂了一幅得意的《酒粽图》,以纪念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寄情晴江笔

  李方膺入京觐见,立候在军机房丹墀西槐树下,大学士朱轼指给诸王大臣说:"这就是劝阻开垦的知县李兰山也。"那些欲见而挤不上前的人,以手加额远望着说:"就是那个瘦而长,眼睛很有神的那位吗?"

  礼部侍郎赵国麟和李方膺的父亲是同年进士,握着李方膺的手说:"李贡南(即李玉鋐)真有个好儿子!"觐见以后,吏部调李方膺到安徽以知县任用,他则以奉养老母请假回乡,辞不就任。

  "兰山冤案"后,李方膺的丹青笔墨明显增多。在咀嚼人生之后,他感到绘画是发泄内心情感的好途径。据寇利明介绍,民间传说李方膺在兰山为官时,沂州城南门瓮城中,住着不少穷苦市民,妇女多以卖绣花枕头为生。一次,李方膺发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年寡妇,在路旁边绣边卖,甚是勤劳。

  李方膺看后,便借旁边算卦先生的笔墨,为老妪画了些枕头顶图案,内容是松兰竹菊,每幅画上署名"晴江笔"。老妪拿出来卖时,众人发现"晴江"是李方膺的字,县太爷的画立刻被抢购一空。

  离开兰山,李方膺在丁忧之后,还在合肥为官,后被诬陷受贿500两银子,为此打了三年官司,最终被弹劾去官。从乐安到莒州,从兰山到合肥,几处为官20载,他悲壮地告败。

  他知道往后的日子已经不再是在官场上混了,"风尘历遍余诗兴,书画携还当俸钱"。在南京、扬州卖画为生的李方膺,于1756年农历九月初三日在南通老家病逝。"扬州八怪"中,他最短寿。临终前,他说了一句令人悲哀而无奈的话:"我死不足惜,可惜了我这一双绘画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