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乡村建设十五年的生态农业探索

22.09.2015  10:08

  “三农问题”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三农问题”则是伴随1990年代激进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挑战,进入新世纪被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乡村建设即为缓解“三农”困境的多种尝试之一。因为,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目前有70%的户籍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再经过10-20年的城镇化发展,当总人口达15亿时,农村仍将至少有4-6亿人口,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还多,而农业则更多地受制于耕地和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近年来粮棉油糖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的趋势难以逆转,主要农产品按人均计算也不过仅仅能够维持世界平均水平。更为严峻的是,农业成为中国发展短板的同时,也正成为对愈益严重的污染贡献最大、并造成愈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产业。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国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此后的和平环境让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期也出现了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的相对萧条。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劳动力和资金等经济要素纷纷流向城市,农村对于年轻人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和归属感。随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障碍拉美和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严重破坏社会稳定的城市贫民窟及其伴生的社会性犯罪问题也在中国的城乡悄然形成,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基本体制矛盾仍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羁绊。

  正是在这种复杂局面下,自2000年以来,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开始了体系性的乡村重建探索,适时地提出了旨在维护民生、促进联合、提倡多元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发展有机生产合作与市民健康消费相结合的公平贸易中,积极地促进城乡绿色统筹。多年来所累积的实践与理论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不仅及时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也在多种层面上为民间所推进的新乡村建设实践创造有利条件——特别在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费、明确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基本目标后,以乡村建设构建组织载体和制度基础的地方良治正成为新的趋势。

  当代新乡村建设(Rural  Reconstruction)传承于1920年代起于青萍之末的乡建运动;是工业化加速时期为缓解城乡对立、农村衰败进而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先导、社会各个阶层自觉参与、与基层民众及乡土文化促进城乡和谐的实践性的社会改良试验,其以“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渐进改革为基本手段,自觉执行中国在新世纪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目标。

  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广泛的乡建活动受到了包括农民、市民、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媒体等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在全国很多地区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新乡村建设团体,其以蓬勃之势在各个层面对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推动生态农业试验,得力于始于2000年的大学生支农调研和2003年的农民合作组织试点的奠基性工作。其具体的生态农业试验,则始于2004年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之后,从2005年河南南马庄无公害大米,到2006年“教授卖大米”、“购米包地”,直至成立国仁绿色联盟、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再到2008年的小毛驴市民农园、2010年的市民农业CSA联盟和全国CSA网络,及至2011年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2012年的全国生态农业互助网络、2015年的中国乡村建设参与式保障体系(PGS)网络……从农村走向城市、又从城市走回农村,逐渐形成日益清晰的农民和市民两大参与主体之组织化与合作互助这两个基本路径。

  一、大学生支农调研(2000年——至今)

  当代新乡村建设试验最初由大学生下乡支农调研活动起步。大学生志愿者在这十二年的新乡村建设试验,特别是生态农业试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末日趋严重的“三农问题”最终造就了全国性的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从2000年初的星星之火,到今天的遍地开花,已经走过了12年。截止2012年,已遍及了全国近30个省份,在200多所高校建立了200多个支农社团,深刻地影响了一大批青年人的价值观及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也推进着新的时代精神。

  二、农民合作组织(2003年——至今)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行农民合作组织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是缓解“三农问题”的必要策略。

  大学生支农调研初期,支农的工作主要是一般调查、生活体验、短期支教、法律宣传等。2003年,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步入新阶段,一方面,促成河北定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成立,另一方面,开启安徽南塘村和湖北三岔村农村组织化项目试点。此后,支农队伍的主要工作方向转为促进农民的精神自立、推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

  2004年4月18日,主题为“农村合作经济与乡村建设”的第一期全国农民合作组织培训班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举办,拉开了推动全国性的乡村建设和农民组织化之序幕。此后,农民合作组织试点在全国十多个省份展开。

  2006年4月,以合作社联合为目的的七家合作社齐聚一堂,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合作社联社——国仁绿色联盟。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并实施,中国农民合作组织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顺应农民合作组织新时期的任务,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于2009年开办“农民合作社培训学校”,2011年启动“全国农民合作组织网络推广项目”,进行组织的再组织化,寻求区域间的协作与联合。

  三、生态农业、环保农村(2003年——2007年)

  21世纪中国第一所办在普通农村并免费培训普通农民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于2003年7月19日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成立。学院创建之初就认识到:农业既是农民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农民生计的主要来源。也正是那时,严重的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因此,恢复传统农耕、研发适用技术、推广有机农业是学院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院占地60亩,其中农地26亩(另有校外试验田50亩)。学院成立后,配合2004年初的首期农民培训,于当年春天开展生态农业的生产与试验工作。

  2005年3月,学院正式组建“生态农业工作室”,开始比较系统地进行学院农场的规划建设和生态农业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同年,合作举办第一期全国生态农业培训班——“永续农业概念与方法培训”。

  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推动下,2005年12月,翟城村村党支部书记米金水于湖南长沙第三届全国村官论坛上,代表翟城5000村民发出“拒绝有毒农业、保护国人健康”的倡议书。

  2006年,形成包括生产、培训教育和农业工程等工作框架,设置生态农业实验室,并独立举办第一期全国农业培训班——“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交流会”。

  至2007年,经过四年的努力,通过种植、养殖和堆肥的合理配置,一个有效的、半封闭的、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小型生态循环系统初步形成。

  四、生产合作,示范农户(2006年)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经过三年的发展,生态农业初具成效,并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有些北京市民开车前来学院购买学院自产的健康农产品。

  2006年,学院生态农业试验开始走出院墙,成立由五户翟城村民组成的“翟城生态农业合作示范户”,与农民共同进行生态农业生产试验和技术研发,探索健康农产品新型产销模式。

  配合翟城生态农业示范户,同时在学院开设“乡土家园”健康农产品展厅,展销学院、翟城生态农业示范户和各地农民合作社生产的健康农产品或手工艺品。

  五、城乡互助,购米包地(2005年——至今)

  农民合作社为农民的联合生产和规范管理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为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从源头上杜绝有毒食品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2004年9月,在兰考县挂职副县长的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副教授和大学生支农队的推动下,河南兰考南马庄合作社成立。

  2005年1月,南马庄合作社成立无公害大米协会,同年以农民自助、合作组织内部监督的方式种植了3000亩优质水稻并生产出700吨无公害大米,用实际行动为城市居民消费安全的、可追溯食品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基础。

  2005年11月,南马庄合作社经过六统一(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生产的无公害大米,却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过度市场化机制中遭遇销售困境。

  2005年12月底,南马庄第一批10吨大米拉到北京,在进批发市场和其他市场几乎无望的情况下,引起媒体普遍关注的“教授卖大米”行动随之展开,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短短的一个月内,南马庄无公害大米销售量达100多吨。为建立长效、更为公平、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新型市场机制,2006年4月27日,温铁军、汪晖、何慧丽等7位知名学者发起成立“北京文明消费合作社”,每人预交100元定金,与南马庄合作社签订“购米包地”协议,预购合作社社员当年生产的健康米。

  2006年10月,北京参与“购米包地”行动的市民代表20余人,组成“北京—兰考城乡互动第一团”到兰考南马庄村旅游考察,在自己认包的稻田里收割水稻,与给自己生产大米的米农相互交流。

  2006年11月,“北京-兰考购米包地听证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市民和农民面对面商谈价格。这是城乡“公平贸易”的典型尝试。

  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举办的中国环境大使颁奖晚会上,白岩松(著名节目主持人)、陈佩斯(著名艺术家)、关牧村(著名歌唱家)、许嘉璐(全国人大常委)、杨澜(著名节目主持人)、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等中国环境大使和新当选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廖晓义联合发布“文明消费倡议书”并现场签字。

  2008年,南马庄开始推进“打造中原第一合作生态村”的宏伟目标,并以农民合作统一生产的经济关系变革方式,立体种养百亩藕蟹、兴建生态民居、养殖快乐猪,开展城乡互助型生态旅游。

  随着南马庄进行合作组织建设所带来的发展,2009年4月1日,习近平副主席来到南马庄考察工作,对农民办的生态化的合作社事业予以鼓励。

  2009年十一假期,南马庄举办了首届新农村生态文化旅游节。作为“购米包地”生产销售方式的延续,开始试验认养“快乐猪”的新产销模式。

  2011年10月1日,河南第一家国仁超市——国仁城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超市在郑州市区隆重开业!这是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先生所一直倡导的国仁事业在河南的新开拓。也是河南以兰考等地为基础的、农民合作与城乡互助合作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六、合作联合,国仁绿盟(2006年——至今)

  “教授卖大米”事件和南马庄“购米包地”活动之后,为解决小农经济与大市场对接的普遍困难,推出合作社之间的制度化和组织化联合,共同探索农民所面临的生产、经营和资金问题。2006年4月,来自全国5个省份的7个农民合作社自发成立了北京国仁绿色联盟(合作社联社)。

  绿盟成立后,一方面帮助更多的乡村组建农民合作组织,作为绿色联盟的健康农产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在城市推动成立消费者合作组织,与乡村对接,实现城乡和谐互动。

  最初在城市开设“绿色产品店”以直接经营农民的健康农产品之设想,因为各自原因最终没有开张;2007年8月,在北京成立“西二旗社区消费合作社”;2009年,开辟占地80亩的河北顺平县台鱼乡小水村生态养殖农场。

  近年来,绿盟的工作重点是农民合作社健康农产品的生产监管与服务,并通过小毛驴市民农园等机构在已经建立的城市消费者网络中销售推广。

  七、消费合作,国仁城乡(2006年——2008年)

  2006年11月,由一批社会人士与学者入股成立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这是国内首创集消费合作与生产合作为一体的“民有、民治、民享”的非赢利机构。

  2007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校工会、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国仁绿色联盟等单位联袂发起“北京社区文明消费行动计划”。

  2007年6月底,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第一家健康农产品配送店在宣武区右安门内半步桥街天隆华美市场开业。

  2007年7月,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首批社员入股仪式暨北京社区文明消费行动计划第二站在北京东四二条奥林匹克社区居委会举行。

  2007年10月,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北林店面揭牌;依托合作社所举办的“国仁论坛”正式开讲,并开始组织消费者直接对接生产者的春节团购活动,发育北京林业大学翱翔社“校园农耕”项目。

  2008年5月,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正式注册为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

  八、都市农业,市民农园(2008年——至今)

  2008年4月,作为海淀区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的产学研基地的试验项目,由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具体运营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正式创建。

  该项目借鉴“农业三产化、社会化”的国际经验,以“市民参与式合作型现代生态农业”为核心,7年来,小毛驴市民农园通过将生态农业的种养模式与社区支持农业(CSA)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运作,在海内外生态农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小毛驴市民农园的主要工作包括农业生产与生态农业适用技术研发(田间学校)、构建新型流通系统(配送份额)、推动市民农业(劳动份额)、开展健康团购(健康农产品共同购买)和培养农业人才(实习生项目)等;同时建立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平台,编辑《CSA简报》、《田间地头》,举办开锄节、农夫市集、丰收节、亲子社区等公共农业教育活动,开展城乡建设理论研究与政策倡导等;初步形成一个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多领域的综合发展平台。

  九、多元发展,生态文明(2008年——至今)

  在小毛驴市民农园等团体的推动下,以“市民下乡、农业进城”理论为指引,积极推动生产者与消费者、农民与市民、农村与城市的大联合,并发展出不同形式的城乡互助模式:

  2008年夏天,发育北京林业大学翱翔社“校园农耕”项目,在全国推动高校社团开展校园农耕活动。与此同时,推动城市社区农耕的发展。

  2008年以来,参与推动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建设,并于2009年1月为合作社社员开展“生态农业专题讲座”,推动华润希望小镇生态农业项目发展。

  自2009年以来,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举办了6届“全国社区支持农业(CSA)经验交流会”,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运动与CSA农场建设,初步形成全国性的CSA交流网络。

  2010年1月8日,小毛驴市民农园和天福园、德润屋、芳嘉园、耕年华、圣林生态农庄、重庆合初人农耕基地、南马庄农民生产合作联社有机农场、国仁绿色联盟共9家单位发起成立“市民农业CSA联盟筹委会”,并发表《发展市民农业、促进城乡和谐——健康农产品生产者联合宣言》和《推动市民农业、促进城乡和谐——文明消费者联合宣言》。

  2009年9月,香港社区伙伴与小毛驴市民农园合作举办首次“小毛驴市民农园有机小市集”活动;2010年,在市民农业CSA联盟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每月开展一次,为消费者和生产者面对面的公平贸易形式提供平台;利用全国CSA大会平台组织全国农夫市集,推动包括上海、南京、武汉、郑州、西安等地方区域性农夫市集的蓬勃发展。

  2010年,支持以小毛驴市民农园份额成员为主要成员及组织者的消费者团体,如回龙观主妇联盟(绿之盟)、时安健康消费者合作社等,组织团购活动,发展城市健康消费网络。

  2010年11月16日,江苏省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武进试验区”揭牌,开始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CSA发展,筹建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

  2010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赵汉珪地球村自然农业研究院(韩国)“自然农业试验基地”揭牌;2011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与韩国赵汉珪地球村自然农业研究院合作举办“第一期全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班”,推动自然农业技术体系在中国的发展。

  2012年3月,小毛驴市民农园产学研基地项目在海淀区苏家坨镇柳林村推广,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与柳林村村委会合作共同启动了“小毛驴柳林社区农园”,进一步探索城市和农村社区的互助模式。

  201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和正荣集团联合创建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的“故乡农园”(占地约500亩),推动福建地区的CSA本土化试验。同期,北京“分享收获”CSA项目启动。

  2012年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支持下,重庆“国仁打平伙社区食堂”正式对外运营。社区食堂旨在以生态食堂的形式将农民与市民连接起来,协助本地小农进行无化肥农药的健康生产,并鼓励市民主动参与食堂运作及农户的生产过程,探索参与式认证消费模式的创新实践,最终让农户和市民朋友一起在实践中共担生产风险、共享健康生活。

  2012年12月8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成立,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担任执行院长。

  2013年11月2日,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DESIS)联盟“西南大学实验室”和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昆山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昆山产学研基地”揭牌,进一步推动“三农”与“设计”领域的跨界合作和华东地区的CSA产学研共建。

  2013年11月30日,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成立,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担任执行院长。

  2014年12月7日,举办了“首届福州农夫市集”,揭牌成立“全国生态农业互助网络厦门快乐农夫市集试验点”,推动东南部地区CSA的发展。

  2015年,开始筹建“中国乡村建设PGS(参与式保障体系)网络”。

  结语

  回顾十五年生态农业探索之路,得力于党和政府、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基层民众和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参与。这十五年,也正是中国社会变革开始剧烈显现并深度调整的十五年,“三农问题”、“生态农业”、“健康消费”“市民农业”、“农夫市集”、“公平贸易”、“社区互助农业”、“城乡互助”、“生态文明”、“可持续生活”,原本只流传在学术界的词汇,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熟悉并接受。

  我们相信,生态农业与可持续生活、生态文明与城乡互助必将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与潮流,为中国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小毛驴市民农园副总经理黄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