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示范拉动扶贫解困 济南迎来最美蝴蝶效应

26.01.2016  14:06
百村示范拉动扶贫解困 济南迎来最美蝴蝶效应

  蝴蝶拍一拍翅膀,几周后遥远的地方就可能会出现一场龙卷风。一个看似微小的变化有可能带动整个系统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而一个有效的扶贫机制,在正确引导下,则有可能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脱贫致富。近年来,济南将百村扶贫解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经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市直各结对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全市扶贫解困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一项项惠民措施不断落地,一个个扶贫项目接连孵化,一车车农副产品源源不断通过电商对外销售……伴随着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的持续汇入,灯亮了、水通了、路修了、村富了……在济南,扶贫解困的“蝴蝶翅膀”已经拍动,这场“变革”惠及的是这片土地上24.2万贫困人口。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用小资金盘活大经济

  “我们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大蒜,不管是在蒜薹上市还是大蒜销售期间,大家伙最伤脑筋的就是村里的路,基本可以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来形容,我们最希望的就是先把路给修起来。”说起村里的“老大难”问题,商河县白桥镇关王庙村党支部书记李孝平“苦不堪言”。记者了解到,为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方便农产品销售,在济南市中心医院派驻“第一书记”刘杰的积极协调下,市中心医院拨款40万元,经过3个月的工期建设,10300米崭新水泥路、5650米排水沟呈现在该村群众面前。另外,刘杰通过申请市级产业扶贫资金40万元,在该村成立了“优质大蒜示范基地”,全村1680亩的土地中,专门划出200亩作为示范田,并引进了苍山、金乡等地大蒜良种5万公斤,对125户、453名贫困人口给予良种补贴,每人免费分配蒜种110公斤。关王庙村率先在该镇10个贫困村中实现了“美丽蜕变”。白桥镇关王庙村的做法是商河县扶贫解困工作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虽然商河县的财政收入并不多,但从2008年起,商河县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关办法,按照“县里出一块、乡镇(街道)补一块、部门帮一块、村民集一块、社会捐一块”的办法,积极从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除县财政每年专项列支的奖补资金外,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积极整合交通、林业、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资金和全市先进街道对口帮扶资金等,每年撬动、盘活涉农资金数千万元。

  如何最高效地使用扶贫资金,不仅是商河县在探索的,也是各地方政府不断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济南市将市级产业扶贫资金(每年约4500万元)主要用于100个特困村的扶贫带动型产业发展。鼓励支持村“两委”领办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优先将贫困户承包地流转经营。对于从事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装配)的低保户及其他困难家庭,按照实际加工收入总额的8%给予专项补贴(单户补贴额不超过1万元)。对于吸收低保户、贫困户20户以上,从事加工生产并直接支付加工费的村合作组织、经纪人,按照实际支付给低保户和贫困户的加工费用给予5%-1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积极探索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用于发展小微企业。对6户以上按照标准发展乡村体验度假旅游的农户,每户“改厕、改厨”补贴1.6万元。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情况给予5-20万元补贴,通过补贴刺激、鼓励引导的方式,激活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三大工程 整治人居环境

  2015年8月,记者来到章丘市毕家柳村,一排干净整齐的房屋呈现在眼前,配套房、厕所、洗澡间、活动室、厨房,所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正是该市实行的危房改造户连片建设项目——“美丽家园”的所在地。记者了解到,毕家柳村美丽家园建设总体投入资金16万元,内设5间房屋,目前入住7人。“一分钱都没掏,水电也是免费的,可好了。”入住在美丽家园的一位老人乐呵呵地说道,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这辈子知足了。2015年,济南市委、市政府把完成20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列为18件民生实事之一,目前全市100个特困村危房改造工作已全面展开。“特困村饮水”、“危房改造”、“道路硬化”被称为特困村基础设施改善的三大工程,随着工程的推进,截至2015年底,特困村基础面貌得到明显改观。特困村饮水工程,完成总投资2439万元,实施了水源工程建设、村内供水管网建设等工程,解决特困村5.0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除9个村处于工程扫尾阶段外,其它村的工程均已全部完成。危房改造工程计划改造565户,目前已全部开工,竣工511户,开工率、竣工率分别达到100%和90.4%。道路硬化工程,100个特困村新改建农村公路104.5公里,全部完成主干道路硬化任务。绿化、亮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100个特困村街道两侧绿化率、亮化率分别达到41.71%和65.77%,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100个特困村全部实现保洁长效化。村庄迁建工作有序推进,目前章丘市普集镇刘河村已启动异地迁建工作;章丘市垛庄镇西里虎村、平阴县孝直镇西湿口山村均编制了新村修建性详细规划,目前正准备前期报批材料;另外,土屋村、南田村三个村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不适宜增减挂钩立项等原因,不再进行迁建。经过一年多来的帮扶,100个特困村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破败萧条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整治,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牵住扶贫解困的“牛鼻子”

  创新产业扶贫方式 拓展产业扶贫路径

  作为商河县韩庙镇唯一的回民聚居村,站南村肉牛养殖有着悠久历史。记者随机走访几户人家发现,几乎家家都有牛棚或者羊圈,“我们世代都以养牛、养羊为生。”不少村民对记者说。由于依托传统的畜牧养殖经济,很多村民想壮大养殖规模,但同时也面临着场地、资金、资源供给不足、销路少等困难。为解决村民养殖过程中的产、供、销问题,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多次商讨后,探索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进行扶持,带动回族群众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前期注资,建立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民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王永雷就是养殖合作社中的成员,他说:“我家有1000多头羊圈养在合作社,一年可以赚2万多块钱。加入合作社之前,凡事都得自己去干,赚不到钱,还天天愁销路。现在合作社不但提供了免费的场地,就连水、电、饲料也都是免费的,成本省了不少,羊放在合作社省事多了,心里也踏实。”据了解,站南村“民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扶贫协议书》,通过与农户签订劳务、购销合同,按照协议与贫困户按比例进行分红,这样就找到了让百姓脱贫的“药方子”,变“输血”为“造血”。将来,村“两委”打算把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成站南村百姓增收致富的可持续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是扶贫解困的牛鼻子。近年来,济南市持续创新产业扶贫方式,拓展产业扶贫路径,积极推动特色种养殖、清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扶贫产业项目。一年来,市扶贫办立项一产精准扶贫开发项目97个,光伏等二、三产项目7个;市委农办筛选立项二、三产创新型产业项目23个,其中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2个、清洁型加工项目5个、乡村旅游4个、农村电商项目2个,还涌现出东车厢吨包加工、垛庄镇“五彩山庄”旅游、张铁匠电商、西凤光伏发电等一批创新扶贫典型。同时,特困村贫困户的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00个特困村贫困户人均增收1382元,100个特困村的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展现出勃勃生机。

  社会救助与保障进展顺利

  特困群众实现应保尽保

  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空巢老人没人照顾怎么办?记者在章丘市垛庄镇十八盘村了解到,针对鳏寡孤独老人特殊情况,该村把危房改造同“幸福院”建设结合起来,投资20万元,规划建设了村养老幸福院,院内餐厅、娱乐室、宿舍、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现已安置7名空巢老人。民政部门每年扶持2万元补贴资金保证运转,村委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使这部分老年人实现了集中养老、互助服务。“吃得好,住得舒服,美得很!”一提到如今的生活,村里的老人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位老人对记者表示,自打搬进了幸福院,白天打打麻将、看看电视,晚上去村里的小广场跳跳舞、拉拉呱,感觉很幸福。修建幸福院还只是一方面,对于不适合建设幸福院的贫困村又该怎么办呢?为此,长清区双泉镇韩店村为破解贫困村生活困难老年人的养老难题,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了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机制,并利用村内闲置资产设立“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工作站”以及“邻里互助养老服务配餐中心”,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老人的养老难题。

  目前,长清区已有7个街镇开展了试点,建立了15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站。

  据统计,为保障特困村老年的生活需要,2015年济南市统筹乡村扶贫资源,整合使用农村危房改造和幸福院建设资金,建设改造44处农村幸福院、美丽家园,目前已全部建成。2015年入冬以来,以相继捐送越冬煤329.65吨,棉衣、棉被等880件,食用油4365.5公斤,送米、面11745公斤,发放慰问金17.83万元。文化大院建设有序推进,目前100个特困村已有81个完成文化设施的规范化建设,有8个村正在建设施工中,其余11个已基本完成选址工作。据市委农办工作人员介绍,2015年我市新增低保户440户,五保户10户,贫困村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保障标准,农村低保标准由去年的250元/月/人,调整为300元/月/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去年的5300元/年/人,调整为不低于5900元/年/人,分散供养标准由去年的3400元/年/人,调整为不低于3700元/年/人,真正实现了应保尽保。

  精准扶贫借力“互联网+”

  “农村淘宝”引领山乡巨变

  商河县沙河乡张铁匠村自古因打铁得名,号称家家户户都有打铁郎。纯手工打造的锡壶更是远近闻名的铁艺精品。“打铁”作为一门传统手艺见证了张铁匠村的兴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铁匠村的铁丝网编织加工产业十分兴盛,许多技艺高超的村民带着钳子、锤子走南闯北,甚至远赴日本。然而,随着时代演进、经济发展,“打铁”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遗产的标志,铁艺产业慢慢衰退,“打铁郎”的生计越来越成问题,愿意传承打铁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张铁匠村也逐渐步入了贫困村的行列。脱贫,成为“打铁郎”及其后人最大的期盼。怎么脱贫?看似难于登天,实则缺乏新的路子。张铁匠村人口基数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但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几乎都发展不起来。同时,村里土地又多是盐碱地,经济作物很难成活。但“打铁郎”的精湛手艺还在,这是张铁匠村的文化遗产更是宝贵财富。一头有精湛的传统工艺,一头有广阔的市场,欠缺的只是联系两头的渠道。就在“打铁郎”及其后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团市委前来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雷勇及其同事给大家带来一条新路——电商扶贫。古老铁艺和大众市场——只要一根网线、一台电脑,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做遍天下生意。这对张铁匠村这种具有工艺品生产能力和富余劳动力的村庄来说完全可以胜任。经过紧张筹备,2015年6月19日,注册名为“张铁匠”的淘宝小店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张铁匠”网上销售额突破12万元,珍贵的手工锡壶备受好评,单价可达1300多元,而各式各样的铁艺制品也在网上重新焕发“第二春”。电商带动下的村集体收入更是直线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好老祖宗这门手艺的未来,重新燃起了传承手艺的希望和信心。扶贫脱贫并非难于登天,关键要有灵活的脑子、合适的路子和实干的法子。“铁艺+文化+互联网”,张铁匠村脱贫攻坚找到了一条新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肯定并推广张铁匠村“互联网+”的扶贫脱贫经验。济南市也准备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选300个贫困村发展农村淘宝,对贫困户开设网店,免费光纤入户,免费培训,并给予网络资费、租赁场所补助。在张铁匠村所走的这条电商脱贫之路上,很快就会有更多亟须脱贫的贫困村“小伙伴”一路同行。

  社会力量参与积极

  扶贫解困的多方合力正在形成

  日前,记者来到济阳县太平镇路桥小学,校园里学生们有的在跳集体舞,有的在一起跳大绳;教室里,几名美丽的空姐正在带来一堂精彩的航空礼仪培训课……这里正在举行的是韩亚航空“美丽教室工程”结缘路桥小学捐赠仪式。此前,韩亚航空已在多个城市开展过此类捐赠活动。当天,韩亚航空还与路桥小学签订了“美丽教室工程”友好单位协议书,并向学校捐赠了电脑、大型净水设备、空调等价值15万元的物品。作为一个位于济阳县太平镇北部偏西的村庄,路家桥村2014年被确定为我市100个特困村之一。

  全市乡村扶贫解困工作启动后,按照政府扶持、农村集体经济与社会力量“多管齐下”的思路,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在为路家桥村贡献着一己之力。仅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农业、交通、水务、财政、组织、文化等部门先后为路家桥村提供各类帮扶项目10个,包括修筑村路、新打水井、修建文化大院、进行危房改造等。其中,市外办扶贫开发工作智囊团单位中的5家企业还在驻村工作组的配合下,通过捐款、项目对接、与村里贫困户结对子等形式,助力路家桥村扶贫开发。济锅集团等企业先后到村送温暖、看望贫困学生30户(次)。此外,日本松阪市民国际友好文化交流会、韩国韩亚航空等国外友好团体和跨国公司的友好交流捐赠项目也先后“落地”路家桥村,捐赠款物。太平镇党委、政府也落实帮扶工作主体责任,及时解决路家桥村在道路、桥梁等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济阳县太平镇是我市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解困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参与乡村扶贫解困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济南市涌现出了社会资本与村集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开发、捐资捐助、农产品认购、委托加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扶贫模式。目前,全市已有30余家工商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院所参与乡村扶贫解困工作,总扶助金额达到893.3万元。如章丘市曹范镇与山东宏济堂合作,实施丹参育苗项目,年底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山东省赛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牛其军,为改善下秋林村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个人先后捐款200余万元;济南曦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系上热丽集团为垛庄镇十八盘村等村捐赠碳纤维节能环保电暖器80余万元;山东得象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银行济南分行、腾讯等电商企业向历城区西营镇白炭窑村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六维舒暖”碳晶电热板和电脑等电商器材,帮助村民取暖和发展电商业务;重汽集团、市公交公司等单位发挥自身优势,认购帮扶村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帮助村民实现了就地增收。

  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突破

  基层组织创业动力不断激活

  仅有一条破旧不堪的进村路与外界相通,整个村庄没有产业,没有村集体收入,村民多以传统种植业为生,年收入很低……这曾经是商河县孙集镇小郭家村的真实写照。全市乡村扶贫解困工作启动后,来自济南市城市管理局的“第一书记”及帮扶单位找资金、跑政策,制定了村庄3年扶贫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贫困救助等方面详尽规划,努力帮助小郭家村走上产业规模化、产品精品化的路子,以促进村集体增收,帮助贫困户摘掉“贫困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无论是即将交给贫困户种植的蔬菜产业园,还是在此生根的加工企业,都让小郭家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帮助贫困村实现集体性收入突破是帮扶解困工作的一大任务,为此济南市做了大量工作,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建立产业扶贫资金与村集体收入的联结机制,将财政补助等帮扶资金及其形成的固定资产量化为集体股份,与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建立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了村集体和贫困户的双增收。截至目前,100个特困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7万元以上,其中67个村实现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脱空,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的有43个、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有21个,章丘市朱公泉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了49万元。村集体收入的不断增长,让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预计在2016年,这100个特困村的村集体收入将全部突破10万元。打好“动员”牌

  确保扶贫工作有效落实

  为实现农村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市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银行、社会爱心人士等方面,进行全面动员部署,通过各种方式确保扶贫工作有效落实,努力带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方面,济南市将机关干部驻村帮扶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基础工程,明确其驻村时间和工作要求,帮助村“两委”制定精准扶贫方案和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将扶贫政策落实到村。同时,牵头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推进农村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合格承贷主体,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

  2015年12月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到商河县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要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根据贫困类型、贫困原因,认真研究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增强政策针对性和操作性。要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有力推动工作落实;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推动树立“实在、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继续加强“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强化抓扶贫开发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基层党建、就是抓社会民生的意识。要凝聚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通过“输血式”扶贫最终走向自我“造血”,激发大家脱贫的内生动力,依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济南农村精准扶贫“核心提示”

  现状——我市有24.2万农村贫困人口(省定贫困线以下有17.7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6.9%。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时间表,到2017年基本完成省定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到2018年全面完成市定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

  路径——产业扶贫新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科技扶贫新路,实行“互联网+扶贫”模式,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项目;绿色扶贫新路,决不能让南部山区农民群众守着青山绿水过清贫生活;探索金融扶贫新路和治理扶贫新路。

  防止四种倾向——防止模糊认定代替精准识别;防止大而化之代替分类施策;防止路径依赖代替工作创新;防止泛化评价代替群众满意。

  盯住扶贫成效——对追求短期政绩搞垒大户、造盆景的,对搞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的,要严肃追责。

  济南农村精准扶贫推进“路线图”

  济南公布农村精准扶贫推进“路线图”。在全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我市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我市提出,全市每年完成200个以上贫困村、5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各县(市)区(含高新区)所辖贫困人口每年脱贫25%以上;2018年全市基本完成减贫任务,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得到保障。

  1.每年至少200个村5万人脱贫

  据介绍,截至2014年底,我市精准识别出贫困村917个,贫困户10.1万户,贫困人口24.2万人,占比分别为20.2%、9.5%、6.9%。如果按照我市制定的“每年完成200个以上贫困村、5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推进,到2018年,4年时间基本可完成减贫任务。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继续执行农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的扶贫标准。“十三五”期间,以省定标准4600元为参照,确定农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为我市新一轮扶贫标准。

  在扶贫标准以下且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由扶贫部门进行开发式帮扶。其中,农村低保、五保人口及边缘家庭人口为社会保障对象,由民政部门进行基本生活保障;残疾贫困人口由残联会同卫计、民政部门进行帮扶;因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突发灾害致贫的,由政府实施临时生活、医疗救助并享受相关扶持政策。教育部门按规定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有劳动能力和脱贫意愿的低保人口同时享受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低保政策。

  2.10项“大礼包”送给贫困老乡

  在推进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中,实施意见提出了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提高电力保障能力、强化饮水安全和农田基本建设、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基础教育工作、推进文化惠民建设、加快贫困村信息化建设、落实卫生和计生工作、优化农村生态环境10项重点工作,为贫困地区的老乡们送去扶贫“大礼包”。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保证村内至少有1条沥青(水泥)主干硬化街道,80%以上的村内街巷得到硬化,90%以上的贫困村有1条四级公路与村外主干道路相连,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0%。所需资金除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外,剩余部分由市、县两级合理分担。在电力保障方面,要确保贫困户生活用电、农业生产电力保障达到100%;到2017年,完成所有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在饮水方面,2015年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6年,有水源条件的贫困村通自来水,对贫困户减免入户管网建设费。在对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的基础上,自2015年起,我市将对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家庭非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资助比例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学生的8%确定,资助标准为800元/年。而且,到2017年,所有贫困村都将实现互联网覆盖;到2020年,行政村完成光纤覆盖。

  3.培育乡村旅游、电商、光伏3个新兴产业

  实施意见提出,我市将选择成本低、带动力强、资源环境可持续的乡村旅游、电商、光伏3个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在南部山区,选择部分贫困村进行乡村旅游试点,指导基层组织创办股份制专业旅游公司和专业合作社。我市还将引导电商企业到农村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利用第三方交易平台开展网上销售本地农产品或加工品,并对开办农村电商的运营服务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在技能培训方面,力争实现“全市每年培训2000人,每个贫困村有3名以上接受过系统培训的致富带头人”目标。